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光谱与色谱分析——宋大千教授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大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1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宋大千,男,1975年6月出生。2003年7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并留校任教,2004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被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吉林省高校“双百”优秀人才建设工程,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长春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和吉林省青年科技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主要从事SPR传感器定量测定、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食品药品环境相关检测仪器和方法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仪器专项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和省部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得经费约2000万元;在国内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2015年07月21日

吉林省仿生摩擦学创新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马云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08
新材料
马云海,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日本金泽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获部省级一、二等奖各2项。发表重要论文50篇,SCI、EI收录30篇。本团队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2名,工程师1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推广应用一批成熟的高技术产品,并在仿生摩擦学主要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为4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拥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触土部件减阻仿生技术、天然生物材料摩擦学及仿生材料、高效切割刀具耦合仿生设计理论。 本团队主要成员隶属于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2000年开始合作,在科研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在仿生摩擦学和表面仿生科学与工程等方向上,共同承担了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建设项目等一批项目,在大量科研项目的合作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年轻的科研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益生菌理论与技术——陈卫团队

团队带头人:陈卫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0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陈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优良食品微生物筛选与利用”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团队现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3名,教授4名、副教授7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及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优良食品微生物发掘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功能性乳酸菌等方面的成果已在发酵乳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光明乳业、和美科盛、扬大康源乳业、三元、伊利、卫岗等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淀粉科学与工程——顾正彪团队

团队带头人:顾正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99
现代农业
顾正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变性淀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玉米深加工分会会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食品资源综合利用、淀粉化学与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变性淀粉成果已在食品、造纸、纺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百事集团、上海国民淀粉公司、法国罗盖特公司、长春大成集团、苏州高峰淀粉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普罗星淀粉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5年07月21日

食品加工与淀粉衍生物技术——金征宇团队

团队带头人:金征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97
其他
金征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85篇,获专利授权37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食品加工、淀粉衍生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牧羊集团、雨润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700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清洁能源与环境催化新材料技术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银凤翔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9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银凤翔,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清洁能源与环境催化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4 人。近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并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系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本研究室在绿色化学与工程、化工过程强化两大领域已经形成了特色较鲜明、优势较明显的几个重要方向。发表SCI、 EI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60余项;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年07月21日

分子影像技术与装备——滕皋军团队

省产研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滕皋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滕皋军,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市科技功臣,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分管全国MR、分子影像、介入放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亚太地区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任主席(President-elect),美国介入放射学院(SIR)Fellow,欧洲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院(CIRSE)Fellow,《Cardiovascual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副主编。 本团队拥有成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人。其中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目前实验室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后/进修>1年者7人。近十年,主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973计划2项(学术骨干)、“十一五”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和第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二等奖1项(排名第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1项。发表SC收录论文123篇,包括Lancet Oncology, PNAS(2), Radiology (9), eLife, J Hepatology, Diabetes, Diabetes Care等权威期刊,SCI引用频次1860,他引1529次,H-index: 19。

2015年07月21日

先进炭材料工程技术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宋怀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80
新材料
宋怀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骨干教师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炭及无机材料系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在JACS、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Chem Commun、Carbon、Electrochem Comm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SCI他引2300余次。发表学术会议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申请34项,1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

2015年07月21日

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杨小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71
新材料
杨小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在“十五”、 “十一五”期间及正开局的“十二五”,中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国防军工、科技部国际合作、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中韩政府间、法国EDAS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30项,鉴定成果3项;另外转化工业化成果和技术数项,如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碳纤维导电纸、碳纤维预浸料及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等。团队获得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同时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电和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节能与新能源绿色制造——汤勇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汤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6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汤勇,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切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委,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育对象,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高热流密度热控制、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X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表面热功能结构相关成果已在半导体照明热控、高效换热器、光伏光热一体化太阳能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珠海兴业新能源有限公司、三雄极光照明有限公司、佛山神威热交换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团队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殷云龙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266
现代农业
殷云龙,博士,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专家,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重要林木资源与观赏植物的选育、国土绿化与景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林业推广项目2项、省科技厅、省林业局和省财政局等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8篇,获专利授权1项,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中山杉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个,国家级林木良种2个,省级林木良种9个,制定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2个,专著1部,培育的中山杉新品种已授权在江苏、浙江、云南、重庆和湖北的12家专业苗圃进行扩大繁殖,苗木在江苏、山东、上海、浙江、湖北、安徽、重庆和云南等省市获得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2015年07月21日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与开发利用项目组——冯煦团队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冯煦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2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冯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药新药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杂志副主编、《中草药》杂志编委、《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宁夏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33X篇,获专利授权17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围绕“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申请人开展了深入系统地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氮气保护”、“低温操作”、“快速层析”等创新策略,创建了注射液复杂成分分离核心技术,解决了其化学成分极易氧化、难以分离纯化的重大技术难题。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鉴定45个化合物,计11个结构类型,4个为特有的抗血栓活性新化合物,26个是首次从该产品中分离得到,使其结构明确的成分从目前的26.6%提高到75.2%。应用UPLC-Q-TOF-MS、GC-MS等技术在脉络宁注射液中指认了137个化学成分,可测成分从以前的35.6%提高到90.1%,阐明了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领先达到《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标准。与同类中药注射剂比较,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的化合物数量、结构类型及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均居于前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研究得到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的资助,获得了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度赞扬,有效解决了产品质量控制中的难题,保证了每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产品废次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3年脉络宁注射液新增产值14.75亿元,新增利润2.35亿元。与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