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胶接材料工程技术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军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45
新材料
张军营,博士、教授、博导, 北化常州院胶接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11年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支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并完成二十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项目所需的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的研制工作,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武器等研制与生产上,同时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自然基金项目及军品配套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撰写专业书3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风力发电叶片用胶、低压固化纤维复合材料用耐高温高性能基体树脂研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究成果用于国家型号配套、建筑补强、电子灌封、交通轨道粘接、复合材料等领域。

2015年07月21日

材料加工与热喷涂技术——李长久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长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43
新材料
李长久,教授、博士生导师、“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先后率先研制成功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与微束等离子喷涂系统,喷涂粒子速度温度同时检测系统,液料热喷涂系统与冷喷涂系统。与陕鼓集团、宝钢上海机械加工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07月21日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郭雪松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7511
能源环保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于2008年11月8日正式成立,是一开放型学术研究与咨询、培训机构,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借助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区域与城市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拥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以及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与条件,主要开展农村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管理与政策研究。

2015年07月21日

微化工技术——陈光文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光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34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陈光文研究员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化工技术研究,并组建成立“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经过10多年发展,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微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取得多项成果,申请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专利54项,其中授权专利37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化工技术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有效地应用于企业,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多年来,积极与企业寻找合作机会,推进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应用。微反应技术已成功实现8万吨/年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工业运行,5000吨/年氢氧化镁阻燃剂中试和万吨级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工业示范运行试验,并在芳烃和醇类硝化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基础与工程化实践为微化工系统的设计、工程放大以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团队成员有9人,其中博士4人,高级职称6人。分别负责有机反应过程工艺与系统的研发,微纳材料制备,微化工设备的制造。

2015年07月21日

锂空气电池联合创新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银凤翔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银凤翔,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清洁能源与环境催化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近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创新团队等项目,并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在制备高效双功能催化剂、高性能空气电极、高效二次锂空气电池以及探索催化剂催化机理、电池充放电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SCI、 EI收录论文1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余项;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年07月21日

石墨烯微片的产业化及市场应用——储富强团队

团队带头人:储富强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33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储富强,男,1976 年1 月生,博士,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常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三维材料实验室主任,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储富强博士拥有跨学科的工程学术背景(材料、化学),以及杰出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事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粉体的制备及其对石墨烯粉体的改性,同时还致力于离子液体、中温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的研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 项。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 Mater., J. Mater. Chem., J. Power Sources, Fuel cells等发表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申请专利21项,授权4项。与江苏洛基木业、晨光涂料、博肯碳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储富强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来做技术支撑,该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石墨烯微片的制备、应用和产业化,在历时两年时间研发高性能石墨烯微片应用于发热碳浆的项目,并且拥有发热碳浆的终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一研究成果将开创石墨烯材料在导电导热方面的应用与研究。

2015年07月21日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联合创新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甄崇礼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3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甄崇礼,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过程国际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近几年,承担及参与科技部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他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几十项,项目合同总额近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0余部,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应用研究奖和RACI R K Murphy Medal、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等奖项。在透明纳米分散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德国巴斯夫、葛兰素史克、比利时强生公司、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1日

叶片泵现代设计和测试技术——刘厚林团队

省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厚林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332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刘厚林,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团队拥有博士学位的核心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博导1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项目24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发表 SCI 论文23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叶片泵优化设计,内部真实流动CFD分析及试验测量,测试技术和试验台设计开发,特种泵和流体机械新产品新技术定制、咨询、培训及社会服务。 多工况技术已在核电余热排出泵、舰船用泵等重要产品中得到应用;高抗汽蚀设计在航空燃油泵中得到应用。与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日本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中航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200万元。研究成果被国内外200多个用户使用。

2015年07月21日

工业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韦朝海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韦朝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0
能源环保
韦朝海,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环保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千百十省级培养人才、南粤优秀教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项目1项、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基金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235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煤化工废水、印染废水、食品废水的处理技术与复合污染流域的成因与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生物三相流化床、臭氧催化氧化技术成果已在焦化、纺织、化工等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宝钢集团、天铁集团、李锦记、百事可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300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心脏修复力学医疗器械—— 贺照明团队

省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贺照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25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贺照明,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教授,江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一直潜心于心脏二尖瓣的研究与修复工作,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是国际公认的二尖瓣研究权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专利授权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二尖瓣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二尖瓣腱索缝纫机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准备批量生产。与苏州心伴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多万元。

2015年07月21日

轻型车关键零部件自动检测生产线技术——朱先勇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先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22
装备制造
朱先勇教授自1987年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毕业后在大学和企业工作多年。他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为机械设计及制造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朱先勇教授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长春市科技局等资助的10余项重点攻关研究项目,以及多项由一汽集团公司等资助的项目。朱先勇教授在汽车发动机铝合金缸体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共发表论著40余篇,包括近30篇被SCI与EI检索的原创性国际期刊论文。 朱先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并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1.首次开发出汽车缸体零部件快速成型与组型(芯)快速铸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研发制造V型铝合金发动机缸体这一复杂铸件的能力。铸件质量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研发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提高了我国汽车零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2.完成了铝合金发动机缸体低压倾斜浇注顺序凝固铸造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本项目通过对铸件的结构、尺寸、凝固过程的优化,开发了铝合金发动机缸体低压浇注翻转凝固铸造新工艺,能够根据缸体复杂结构的要求,通过控制凝固顺序,实现理想的定向凝固,保证材质性能,实现最低铸造废品率,降低了研发成本,质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水平。该理论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已被一汽汽车公司应用于设计中。 3.研究和提出了用于铝合金发动机缸体的热处理技术。将整套热处理工艺成功应用于铝缸体的研发和制造,实际应用表明,达到缸套贴合紧密,冷加工后缸筒变形小的效果,达到发动机热工况对缸体性能的设计要求,完全满足汽车发动机缸体实际环境中服役的需要。 4.开发出汽车刹车片生产所有实验设备。实际应用表明,该生产线具有工作效率高,自动化强,集成度大的优点,其技术应用水平和市场可行性均已经成熟,并属于本人创新性研发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权保护。 5.开发出一种汽车用液压油缸自动化加工及检测生产线。该生产线包括油缸毛坯自动化上料,自动车削,液压自动扩孔,气压自动钻孔,产品质量检测及机械手智能化卸料等多工序工位的生产模块。

2015年07月21日

红外&纳米光电子技术——王一丁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一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1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王一丁,国家科技部高技术(863)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9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180篇,获专利授权2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在红外瓦斯传感器、红外一氧化碳传感器、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成果已在农业菜篮子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吉林省科英激光技术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4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