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5年07月24日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国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30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于2000年开始组建,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2002年承担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全液压模锻锤”(项目编号BE2002032),填补国内空白,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基于江苏省和南通市对新能源研发的需要,本团队逐步进入新能源的研究领域,于2006年成立了“南通大学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在省科技厅的组织下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成立了“江苏中英新能源研究中心”,2007年承担了南通市科技局批准的“南通市环境与能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2008年承担了江苏省发改委批准的“江苏省风能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的建设项目,2009年承担了南通市科技局批准的“南通市生物柴油生产加工及应用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项目,2010年承担了南通市科技局批准的“南通市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和“南通市先进伺服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项目。

2015年07月24日

南通大学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倪红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2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为倪红军教授。团队成员20余人,有教授5人。在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领域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2项。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

2015年07月24日

陶杰教授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0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陶杰教授课题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陶杰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吸纳科研新秀,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气氛浓厚,组织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 ①材料塑性加工与装备: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空心构件的内高压成形、空心件的弯曲成形、板材充液拉深成形、钛合金波纹板气压超塑性成形、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二次塑性成形;塑性成形工艺的计算机仿真;复杂零件及成形模具的数字化建模;塑性加工关键装备方面主要包括管材内高压成形数控装备及板材充液成形数控装备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及石化等重要领域。 ②复合材料制备与评价:主要包括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超混杂层板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研究的相关材料体系有:铝/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铜双金属复合管、铜/钢双金属复合管、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钢双金属复合板、钛/钢双金属复合板、铝/铜双金属复合板、钛/铝多层复合板(最多为11层);波纹夹芯复合板、GLARE以及TiG超混杂层板。关键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爆炸复合、气压超塑性+扩散焊技术以及热压复合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汽车领域。 ③功能涂层制备与表征:包括阻氚涂层的双辉制备技术、镧系氧化物憎水涂层双辉制备技术、轻合金微弧氧化技术、轻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以及医学等领域。 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主要包括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课题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内,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约170余篇,其中SCI收录73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课题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课题,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详细信息请浏览网页:www.taojiegroup.edu.cn 一直以来,课题组十分重视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目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中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高知大学水热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江苏呈飞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等高校及机构一起在材料制备、成形工艺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课题组更有多名已毕业的研究生正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2015年07月24日

保健食品研究开发服务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苏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07
生物技术与医药
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团队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负责人潘苏华教授领衔,团队包括中医、中药、药理、中药制剂、化学分析、方剂、情报信息、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人才。其中有高级职称6人,博士9人。该团队根据疾病的辅助治疗或亚健康问题的社会需求,以“未病先防、有病防变”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指导,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干预相关的现代研究信息与中医养生理论相结合,重点研究开发药食两用原料类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 本团队先后进行了保肝调脂、免疫性肠病、便秘、免疫性甲状腺炎、糖尿病失明、糖尿病足等辅助治疗产品的研究开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新药证书3项;保健食品批准证书5项。其中 “复合银杏叶片研制及生产” 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项科技成果实现转让并成功上市产品。 现有可供合作的项目及技术有:“复合银杏叶胶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已获批上市的6款全天然健康饮料系列产品及生产技术、糖尿病代餐糕点、桥本病免疫调理固体饮料、女性水肿性肥胖调理袋泡茶、老年夜尿多频调理糕等。 可提供的其他技术服务项目:为保健食品或食品企业提供研发咨询及产品工艺、质量标准、功效性筛选、初步安全性评价等技术服务;指导或协助企业进行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保健用品的注册申报;协助保健食品或食品企业完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为保健食品或食品企业提供健康知识讲座服务及个体化健康咨询服务。

2015年07月24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暨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放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49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暨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2012年通过建设考核,团队由多学科28名专家组成,其中固定研究人员12人,如吴勉华教授、周学平教授、王志英研究员、金妙文研究员、郭立中研究员、叶放研究员等。团队以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六世祖传中医经验的学术传承为基础,开展急难病症的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开放系列有效新药制剂,主要包括急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亚健康等。团队建设完成名医验案数据库(11.5万诊次的病案数据),完成可加973计划、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和省自然基金项目十多项,获得新药试验6项,拥有专利5项,具有研究室、工作室、实验室、临床试验基地等平台。

2015年07月24日

等离子体废气处理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吴雪梅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雪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468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吴雪梅教授,是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是苏州大学“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校级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团队共高级职称人员5人(全部博士学位),中级职称人员5人(2人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型等离子体源研制及等离子体放电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应用研究,开展等离子体与材料(软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相关复杂性研究,开展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工作。共获得科技部课题主持2项,参加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10项。与企业合作开展“DBD等离子体废气处理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开展等离子体组合电源(KHz\MHz组合电源)和组合电源驱动双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排放处理技术的研发,试制工业化样机,开展样机用户现场测试及改进设计,并实现新产品市场化推广。

2015年07月24日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应用技术——王笃金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笃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73
新材料
王笃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创新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总他引次数达到5000多次,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在长碳链尼龙的制备及加工改性技术、含蜡原油的纳米降凝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纳米降凝剂成果已在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原油输运管线中成功应用。与中石油、中石化、ABB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王笃金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形态与加工以及高性能化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大品种高分子材料(聚烯烃、尼龙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一定成绩,在高分子材料相态结构、结晶、流变以及加工应用等方面有很深的学术积累;阳明书研究员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等领域有坚实的研究基础;董侠研究员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技术开发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领域,特别是相态结构和流变研究、特种尼龙如长链碳尼龙的制备与加工改性方面有多年的工作积累;王峰副研究员在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材料配方等领域有工作基础。

2015年07月24日

介电体超晶格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祝世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祝世宁教授,中科院院士。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获得1999年江苏省高校科技先进个人,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 1998年度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高工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00万元。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

2015年07月24日

智能图像传感器项目团队

省产研院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余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6
电子信息
本团队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余浩教授牵头,联合海思,高德,新芯等龙头企业,由在CMOS图像传感领域的一流专家(如Aptina 资深工程师) 、南洋理工大学和中科院毕业的博士与东南大学的硕士等组成技术团队,拥有硬件(图像传感器)和软件(智能化图像处理)相结合的领先技术,主打产品是自主设计研发的智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目标是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产品转化。 团队利用多年的科学成果及产业界的联系,历经三年投入经费三百万元,目前已成功开发高质量的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并设计生产出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芯片,与国际最前沿产品相比较,在大多数性能上和国际前沿产品相当,甚至个别性能指标已经超过,核心技术已申请/获得15项美国/中国专利,并在国际顶尖会议和杂志上发表。

2015年07月24日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楼佩煌团队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2
装备制造
楼佩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精密加工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减速机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团队特别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30篇,出版专著5部。近五年来承担了5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经费近1200余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5年07月24日

图像理解及大数据分析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青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55
电子信息
刘青山,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012)、江苏省特聘教授 (2011) 、双创人才(2013)、双创团队领军人才(2014)、省杰青(2012)、Senior Member (2008)。现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IEEE T-PAMI、T-IP等汇刊15篇,CCF A类会议论文17篇,SCI已收录33篇,Web of Science他引897次。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达2900余次,。 本团队为江苏省双创团队。近3年,承担省部级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500万元。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在图像理解及分类、大数据处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人脸检测、车辆检测等成果已在智能监控、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5年07月24日

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孙星明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星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52
电子信息
孙星明,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优势学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 本团队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科研队伍,其中博导2名,教授5名,副教授6名。近年来,积极参与气象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水利行业专项、国家科技合作专项、国家信息安全专项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主持和承担了江苏省、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SCIE、EI收录论文180余篇。有9项成果已通过部省级鉴定,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六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在国家信息安全有关部门配装,为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的加密气象观测装备及系统已在国家气象部门试点应用。与无锡儒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