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5年07月27日

精细石油化工添加剂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实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489
新材料 其他
李实军 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精细石油化工产业化研究开发工作,曾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EVA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还主持并参与了“钴盐催化剂”、“炼油用高温阻焦剂”等多个精细石油化工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实现了产业化。近年来开展了活性黏土和改性黏土作为催化材料的研究工作。2007年,做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重大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液体燃料的基础问题研究》中“生物油复杂体系催化过程选择性控制规律研究”课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曾承担国家973计划,中科院重大项目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了产业化,为企业和当地政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团队还致力于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曾获国家发改委4986万元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于2014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划财务局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

2015年07月27日

凹凸棒石黏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爱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8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研发团队负责人,王爱勤,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凹土功能材料应用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凹凸棒石粘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盱眙县凹土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盱眙凹凸棒石粘土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多年来致力于黏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及其功能材料研究,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是国内外发表凹凸棒石SCI论文最多的团队,获专利授权22项,出版《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和《凹凸棒石黏土应用研究》2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硅酸盐学会基础研究类二等奖1项,产学研创新成果奖1项。在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表面功能改性技术与纳米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纳米化技术、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凹凸棒石黏土高效棕榈油脱色剂、凹凸棒石黏土霉菌毒素吸附剂等多个产品,其中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技术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获2014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本研究团队依托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凹凸棒黏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背景,以科学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以学科积累为基础,针对凹凸棒石黏土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材料复合和技术集成,加强源头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加强高端产品开发,重点解决科学问题,为凹凸棒石黏土产业链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解决项目源,同时为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为了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依靠科技推动凹土产业的科技创新,本着“优势互补、院地合作、讲求实效、产研共赢”的原则,2010年6月,盱眙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盱眙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二级法人单位)。中心建设得到2010年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的支持。中心以“集聚人才、突破技术、服务产业”为宗旨,以高水平研究开发队伍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为核心,以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凹土产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关键先进技术为目标,针对盱眙凹土的特点,开展科技攻关,开发了凹土系列高端产品,为凹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5年07月27日

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吴振斌团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吴振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92
能源环保
吴振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欧盟科技合作项目负责人和评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人工湿地、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上述成果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湿地”、杭州“西湖水体生态修复”、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等工程中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27日

汽车测控技术研究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7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从事汽车测控技术的研究及其装备开发。主要研究领域有:汽车机电一体化零部件开发、汽车测试设备开发、汽车主动被动安全技术、车联网技术开发、汽车自动化柔性装配线设计等。 团队拥有实力强、技术先进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开发设备和人才队伍。先后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汽车线控转向、汽车感知网络、车联网、汽车NVH技术研究和测试设备开发、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和测试设备开发、汽车装配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设计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开发了相关的产品。已成果转化的项目有SCR计量泵、碳平衡油耗仪、NVH检测平台、某专用车厢装配线等。 团队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和三等奖10余项。

2015年07月27日

珍稀食用菌开发利用团队——刘伟民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伟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刘伟民团队现有教授1人,企业导师高级工程师1人,硕士研究生3人,已经毕业硕士研究生24人。目前拥有农业部鉴定的科研成果1项,江苏省科技厅资助的研究成果2项。授权发明专利8件,申报发明专利6件。 刘伟民团队在珍稀食用菌开发利用方面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先后研究了珍稀食用菌灰树花、灵芝、冬虫夏草和猴头菇的液态发酵技术和高产菌种的选育,可以提供生产灰树花、灵芝、冬虫夏草菌丝作为药用原料的技术和生产珍稀食用菌多糖类保健食品的技术供转移和转化。

2015年07月27日

气体电离放电治理环境污染物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依成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139
能源环保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超临界电场强化内燃机燃烧与改善尾气污染技术和辽宁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电焊烟尘离子荷电就地净化技术研究,并分别通过交通部、辽宁省科委通过的鉴定会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低温等离子体脱除汽车排气中有害气体的研究和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第三分项。 2004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气体电离放电治理外来微生物入侵性传播研究。 2005年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羟基自由基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 2006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电收尘器的交变强电场离子荷电凝聚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气污染控制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项目。2006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工程化处理技术开发。 2008年作为主持人承担了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羟基自由基处理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研究(已结题)。 2009年,主持的等离子体荷电喷钙脱硫系统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主持了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交变强电场预荷电高风速复合式电收尘系统研究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用于水质突变应急处理的羟基自由基应用技术研究。 2012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超微细粉尘荷电凝并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2013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超微细粉尘高效电捕集技术研究资助。 科研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国内仅2项)各一次。获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此外,在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6篇。

2015年07月24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精细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陈群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689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陈群,男,1963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中石化集团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 83 篇,其中重要 67 篇,核心 16 篇,申请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双酚A生产、乙二醇精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星辰材料、扬子石化、漂莱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97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与工程科技创新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8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1项,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在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采光场示范工程、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常州龙腾太阳能热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福昌环保科技集团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5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过程强化与高端装备制造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凌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93
装备制造
凌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高效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成果已在高炉鼓风除湿、余热回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扬子、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69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防预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在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技术、自动化医疗系统技术、智能化液压控制元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5年07月24日

航空电源及新能源发电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3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龚春英教授、肖岚教授、张方华教授、王慧贞研究员、陈新副教授及数十名博士、硕士生等。 课题组面向航空电源、新能源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在逆变器、直直变换器、整流器、微电网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航空电源及新能源发电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