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23年07月28日

硅基光电子芯片与信息系统研究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兴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0
电子信息
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载体的大规模集成芯片和信息系统,实现在各种尺度上的感知、互连和处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中心光收发芯片和系统,微波光电子芯片与系统,硅基片上光放大器与激光器,硅基-传感/二维材料/非线性等新型器件。 团队负责人,王兴军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团队骨干成员2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近五年,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OFC、CLEO等行业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OFC、CLEO、OECC、ACP等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团队成果获2022中国十大科技创新奖、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2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2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提名奖等奖项。部分成果获得202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3年07月28日

生物医药显微成像技术——“活细胞描绘者”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可彬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研究员1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目。团队共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在无标记显微镜、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活细胞超分辨全景显微镜”成果获得“2022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本团队已与上海浚真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上海恒光智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来,团队的科研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氢能储存及氢能利用技术——李星国团队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李星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8
装备制造
李星国,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能源与纳米材料实验室主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超细与纳米材料学术委员会主任),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米/纳米材料、氢能源利用材料等领域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第13 届和第14 届专家组评审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获专利授权8项。在新型储氢和制氢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氢燃料电池户外电源已在户外电源、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检车,小型UUV及单兵作战和备用电源市场中得到应用。与中船重工、北京理工大学、国鸿氢能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X年科研总经费达75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高效、稳定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及其应用——黄春辉团队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黄春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7
能源环保
黄春辉,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院士1人,集萃研究员3人。近4年发表SCI论文4篇,获专利授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解决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稳定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十余种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已在信息、照明、光伏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得到应用。与苏州赛伍、迈为、上海海优威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材料检测与智能制造团队-先进检测技术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东东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7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周东东,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中国金属学会低碳标准委员会秘书,阳江合金材料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北科大-华为 5G+ 工业视觉实验室核心骨干,北科大-中广核传感器联合研发实验中心骨干,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会员,2022 年度青年学者创新基金获得者。从事智能制造、先进检测技术与冶金工艺优化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研究基于实时检测结果和冶金机理融合的工艺优化方法,解决行业亟需的高精度检测仪器开发与工艺优化融合的难题。 参与国家级、北京市课题 20 余项,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核电站、国产大飞机、页岩气开采、南水北调、海军舰艇等国家国防建设及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及钢铁冶金流程高炉、精炼炉、连铸坯、线材等过程温度在线检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28日

材料检测与智能制造团队-先进检测技术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徐科,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华为技术有限-北京科技大学“5G+工业视觉联合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长期从事机器视觉、工业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带领项目组经过 20 余年自主研发,成功研制了金属生产全流程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应用于宝钢、鞍钢、太钢、马钢、中铝等企业 100 余条生产线。系统突破高温高速表面成像、图像并行处理、缺陷检测与识别等关键技术,全面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主要检测指标超过国外先进系统,部分替代国外进口设备,并推广到韩国浦项等境外企业。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核电站、南水北调、高铁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27日

绿色催化加氢技术

郑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仲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4
新材料
刘仲毅,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革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绿色催化过程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绿色催化过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绿色增塑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绿色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1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12人、副教授6人。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专利授权29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在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增塑剂绿色催化技术、MS树脂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得到工程化应用。与重庆华峰、宁波赛鼎、山东海力、河南联创化工、山东一诺生物质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7日

机械装备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王磊团队

苏州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3
装备制造
王磊 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机械装备结构优化及可靠性学科方向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理事。 本团队主要从事机械装备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机械结构强度、疲劳延寿、表面完整性保障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工作,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机械装备的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核电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苏州热工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7日

先进光学系统设计、制造与检测——吴泉英团队

苏州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泉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2
装备制造
吴泉英,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激光与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 本团队有11名骨干成员,其中2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横向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20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了364篇SCI论文,并获得78项专利授权。此外,还获得了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4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在稀疏孔径望远镜、渐进多焦点眼用镜片设计与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与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3年07月27日

光电混合相变存储——刘波团队

苏州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1
电子信息 新材料
刘波,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存储和传感器等,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973/863计划、国家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63项,获取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我国率先开展相变存储器(PCRAM)的研究工作,研制的4Kb打印机用PCRAM芯片产品已获得1600万颗试用订单。已发表论文337篇(SCI论文250篇),授权发明专利133项,参与《Data Storage at the Nanoscale: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大辞海》等五部著作的编写,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333”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商标二等奖等奖励。

2023年07月26日

能源金属分离技术——陈继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继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70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陈继,二级研究员,中科院特聘研究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和工程师4人,研究生10余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及横向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稀土及钴镍、锂等金属的绿色分离与工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重稀土分离新工艺制备高纯氧化镥成果已在稀土产业得到广泛应用,与中国稀土集团、厦门钨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废旧动力电池有价元素回收中试示范线,为新工艺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3年07月26日

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技术——季生象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季生象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69
能源环保
季生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科院人才计划(A类)、长春市“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支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副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2人、工程师1人。团队成立以来,主持国家实验室、科技部、国基委、中科院、吉林省科技厅和横向等课题30余项,立项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2018年,与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年产800吨高效气相净化材料中试生产线,并投入生产使用。经过多年的研发,高效气相净化材料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21年项目获得1亿元融资款,同年建成世界上首条年产1万吨高效气相净化材料生产线,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突破一亿元。经上海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鉴定,使用后失效的高效气相净化材料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危害小、处理成本低。202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为组长的7人专家组,对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成果进行鉴定,成果水平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成果已在北京大兴机场垃圾转运站除臭项目、上海白龙港污水厂除臭项目、上海城投透气井除臭项目、徐州市中小学校园新风项目、国际香料(中国)有限公司VOC治理项目、济南二机床厂VOCs治理项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