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信息农业技术——曹卫星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卫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34
现代农业
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团队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交叉团队。该团队依托“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农业信息学”江苏省重点学科、“作物学”和“农业信息学”江苏省优势学科、以及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团队成员近年来以水稻和小麦作物为主要对象,重点围绕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精确管理决策、信息产品研制开发等4个科研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和突出的学术成绩,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7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1部;授权和公示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养,目前该团队成员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专业互补,在国内智慧农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已成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支重要科研力量。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伏材料、器件及应用研发——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苏晓东 博士、教授,苏州大学阿特斯光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新型光伏材料、高效多晶黑硅电池产线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利用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绍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1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3 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0篇,获专利授权5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鱼类繁育、虾蟹螺原体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河魨鱼人工繁育、虾蟹病害防治技术等成果已在省内多家企业转化和应用。与江苏中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江苏虎石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帅丰饲料有限公司、泰兴市天禄珍品水产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1日

多光谱图像融合的智能信息感知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本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5
电子信息
常本康,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政府津贴获得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夜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微光夜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外技术》副主编,《应用光学》编委。已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近三年来,承担了国防973、总装瓶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创新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在图像融合、成像系统、光电阴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向荣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楼佩煌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05
装备制造
楼佩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精密加工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减速机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 本团队已经形成由7位骨干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4名讲师、22名博士生、52名硕士生组成。其中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1人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1人当选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评为省首届创新创业先进个人,1人获德国洪堡基金奖励,1人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 团队特别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轨道式输送机控制装置ZL200710021029.8”获江苏省第六届优秀专利奖;发表文章2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85篇;Web of Science他人引用100多次,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平台)他人引用1500次,出版专著5部。 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团队近五年来承担了5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经费近1200余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3年10月01日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技术——阮新波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阮新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02
电子信息
阮新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 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面上项目。发表SCI论文74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高功率密度机载多脉冲电源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在先进飞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并网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电子科工集团第14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台达电子、光宝电子、美国伊顿、电子科工集团第38研究所、金城机电液压工程中心、华为有限公司、无锡发动机控制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风能与太阳能技术研发团队——王同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同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797
能源环保
王同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 Arthur Charles Main Prize(排名第一)。长期从事风力机叶片设计、风电并网发电等方面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多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国家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获第3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在大型风机设计、新能源发电以及新型无刷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和起动发电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双凸极电机、无刷直流电动机等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