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23年08月17日

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李涤尘教授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涤尘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5
装备制造
研究团队依托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在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的增材制造等方面取得进展,多项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套支撑产品快速开发的快速制造系统,研制、生产和销售 16 个型号的激光快速成型设备、快速模具设备及三维检测设备。同时开展快速原型制作、快速模具制造以及逆向工程服务。在增材制造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 3 项,省部级一等奖 4 项,在增材制造领域获得发明专利 400 余项。

2023年08月17日

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系统——智能勘探地球物理应用与技术创新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姬少峰
职称:
团队编号:10414
装备制造
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系统主要针对地质雷达在探测精度上的提高展开研究。本项成果将有限孔径Kirchhoff型偏移成像方法、高频电磁波绕射波分离方法以及基于高频电磁波偏移成像结果的属性分析方法融合与地质雷达探测系统中,以此来减少偏移成像噪声的影响以及不同构造相应特征的相互影响,同时增强有效信号的显示效果。团队提出的“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系统”拥有更高的偏移成像精度、有效信号显示能力以及对各类噪声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针对最常见的双曲线绕射特征,本系统给出了专门的分离方法,以此进一步减少各类信号的相互干扰并提高整套系统对目标体的识别能力。

2023年08月17日

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研究团队——葛昌纯院士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葛昌纯
职称:
团队编号:10413
装备制造
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研究团队隶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由中科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葛昌纯领军。主要从事粉末冶金技术、阻尼减振金属材料及部件、高熵合金、非贵金属析氢催化材料等4个科研方向的工作。团队发表SCI高水平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团队成员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50余名。

2023年08月17日

雷达干涉测量遥感——刘国祥教授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国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2
装备制造
西南交通大学雷达干涉测量遥感团队长期从事铁路地质与环境遥感监测研究,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核心骨干。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0余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了雷达干涉测量(InSAR)获取地表形变相关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理论与技术体系,形成了基于InSAR的高铁沉降与滑坡监测及预警理论与成套技术,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京沪、沪杭、武广、兰新、郑西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并成功推广应用于我国西南艰险复杂山区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与发展以及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08月17日

铁路沿线资源勘查开发——多吉院士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多吉
职称:
团队编号:10411
装备制造
团队由多吉院士、王鹰教授、唐菊兴研究员领衔,主要从事铁路沿线资源勘查及开发、非常规及新兴战略矿产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地热资源开采与高地温隧道热害防护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团队目前核心成员12名。近年来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唐菊兴,兼职教授)、何梁何利区域创新奖1项(多吉,双聘院士)、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唐菊兴,兼职教授)、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中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3年08月14日

化学工程与技术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正桂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0
新材料
经江苏省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产学研”独立科研机构,集科研和产业化于一体,拥有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院士工作站(共建)、南京市院士工作站及南京市分离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从事石化类产品的研制、废弃物综合利用、过程优化及分离集成技术的研究,具有中试和工业化等系列开发条件。建成多套反应精馏、萃取及固定床层反应器等装置。100多项反应精馏、萃取及结晶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年产5000吨99.7%甲缩醛集成装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项国家发明创新创业一等奖、博览会金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国家创新基金、火炬计划项目及多项省级项目研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0多件,94件发明和120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在连续管反专利技术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采用萃取精馏和液液萃取集成技术精制化学品、资源化副产品及混合有机废水领域具有系统研究和工业化经验,设计的新型连续管式反应、反应精馏、多股侧线出料精馏及反应萃取精馏已工业化应用。具有中间体合成、石化资源综合利用及过程优化成套技术承包能力。

2023年08月08日

北京工业大学“石墨烯”课题组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传炘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09
新材料
团队骨干成员5人,其中教授1人,教授级高工1人,工程师3人。 近年来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梯度减震复合材料”,完成并获后补贴;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愈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完成; (3)主持J方资助项目“纳米复合雷达吸波材料研究”,完成并获J内奖; (4)主持“纳米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完成; 公开出版有关“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专著12部; 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课题组具备研发新材料的能力。

2023年08月07日

建筑与环境创新设计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08
其他
建筑与环境创新设计团队成员由2名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4名校外导师(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规划师)组成,团队有在读博士生3名,在读硕士生30余名,总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团队立足江南大学设计学科专业,以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再利用为主导,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创新性理论与方法探索,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管理、低碳城市历史环境空间再利用创新设计技术体系的研究。依托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低碳节能等重大战略需求,在江苏博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原无锡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无锡汉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无锡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无锡市城管局、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扬州市住建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等部门共建省(市)校智库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2023年08月03日

介入光学——杨旭三团队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杨旭三
职称:
团队编号:10407
装备制造
杨旭三博士于2018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席鹏教授。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相关研究,先后在上转换纳米探针专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获得者悉尼科技大学Dayong Jin教授团队,多光子技术先驱、三光子技术发明人、美国发明院院士康奈尔大学Chris Xu教授团队以及美国西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20年被康奈尔大学大学聘为康奈尔Mong神经技术高级研究员,2021年起在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副研究员。 获得国际光学委员会优秀学生论文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共发表SCI文章超30篇,含Nature 1篇,Nature系列子刊7篇,Google Scholar累计他引总数2115次,单篇最高引用744次,近4年年引用次数均超300次;其中第一/通讯文章8篇,含Natur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篇、Nanophotonics 1篇和ACS Photonics 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成果被EurekAlert, Sciencedaily, Phys.org 等多家媒体报导。近五年内,杨博士成功获得康奈尔大学Mong基金, 参与多项美国卫生研究院科研项目。特邀参加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Photonics West 以及光学学会(OPTICA)IONS等国际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多次。担任光学学会(OPTICA)光学设计成像技术组副主席,任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Frontiers in Chemistry、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和Frontiers in Photonics等期刊编委和客座编委。任Optica、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Advanced Photonics、Nanophotonics、Optics Express和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十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2023年08月03日

钠离子电池-胡勇胜团队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胡勇胜
职称:
团队编号:10406
新材料
胡勇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获得者、国际钠离子电池研发领军者。 本团队属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前沿科技成果,致力于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推动新一代钠电池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布局,支撑钠电池行业向高质量、纵深方向发展。实验室建筑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前期投资约四千万元,目前已具备新一代钠电池正极材料小批量放大试制、材料测试表征以及对应电芯样品的试制和完整测试评价及失效分析等能力,可以为钠电池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样品及电芯测试分析、失效分析、代加工试验、关键技术合作开发及反向分析、技术培训等服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博士4人。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篇钠电池相关研究论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承担工信部与发改委科技项目2项,共获得研究经费300万元。

2023年08月02日

顾忠泽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忠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05
生物技术与医药
''顾忠泽,男,1968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院任专任研究员;2002年回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任教授。2004年任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获第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获日本化学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现任十二五“863”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X X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X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在纳米材料、生物芯片、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基于纳米纤维和光子晶体的新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已经转化至南京市东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南京市生物医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六百余万元。 ''

2023年08月02日

健康照明与专业显示-张宇宁博士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宇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04
电子信息
张宇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东南大学-苏州计量测试院健康光环境联合实验室主任;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技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