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2个团队

2023年05月12日

机械结构强度与多尺度力学-赵军华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军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46
装备制造
团队负责人,赵军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微纳增减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跨尺度结构强度与界面性能的多尺度理论与应用、力学引导下3D打印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主流刊物ACS Nano、JMPS、Eng. Fract. Mech.、Int. J. Fatigue等上共发表论文110篇,被SCI期刊他引2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际PCT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件,担任JMST期刊青年编委,《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编委,《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其他省部级项目10项。曾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础类,排1)。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微纳米力学工作组组员、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2017年09月21日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尚玉永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31
现代农业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在我国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基础最好、覆盖面最广,现拥有我国食品领域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是我国食品科技领域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在2009年以来,教育部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主要合作课题组—食品与配料加工中心食品酶学课题组,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30人,课题组长期从事功能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理论基础和应用、食品功能因子及相关产品开发、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内课题组完成和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8项、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农业支撑、社会发展、产学研)6项,以及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0项,总经费约100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4项获得授权。

2019年08月30日

粮食精深加工与产业化应用——陈正行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正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4
现代农业
陈正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粮食发酵工艺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粮油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物,江苏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食品分会副会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99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稻米精深加工、稻米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米蛋白及其天然植物健康产品生产技术、米粉(线)专用粉与鲜湿米粉(线)现代化工业生产关键技术成果已在无锡金农、江西华达昌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金农、江西华达昌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余万元。

2019年08月30日

植物蛋白科学与技术团队-华欲飞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华欲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5
现代农业
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大宗低值蛋白增值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大豆优质蛋白与高纯磷脂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等。研究成果在广东省黑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谷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内得到了转化。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授权13项。“植物源蛋白质功能化定向改造与高值化应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大豆活性物质-功能性大豆肽和大豆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应用技术”获201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 “功能性大豆肽和大豆膳食纤维的开发及应用”获2012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此外还获得汕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无锡市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奖等。2001-2002在加拿大Guelph大学食品系和加拿大农业部食品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食品蛋白质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在学术任职方面,担任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理事兼专家组成员,担任中国食品学会大豆蛋白分会理事,担任《中国粮油学报》、《大豆科学》等专业期刊编委。

2019年08月30日

碳水化合物资源开发及应用-金征宇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征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6
现代农业
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计划资助;发表SCI论文18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件,主编出版教材和科技专著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4年,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7年,排名1;2009年,排名2;2011年,排名1)、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01年,排名1;2005年,排名2),所指导的博士生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21年09月28日

江南大学蛋品加工研究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严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86
能源环保
杨严俊,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美国普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蛋品加工业“十大杰出人物”。主要从事蛋品加工工程化技术研究及功能性禽蛋制品开发、活性蛋白/肽的生物制造及高效纯化技术研究、功能性蛋白乳液体系研究及生物活性物质转运系统构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生物活性多肽、蛋品深加工理论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021年09月29日

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创新中心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胥传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6
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创新中心于2020年3月依托江南大学生物界面与生物检测研究所获批立项建设。主要致力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产品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法规的研究和开发,为国家“优质粮食工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团队荣誉:团队自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次,省部级奖项15次,其中包括一等奖9次和二等奖6次 团队已经开发了荧光免疫定量和双T线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分析平台,大幅提高了检测信号范围,解决了定量免疫层析产品“线性范围较窄”和“变异较大”的难点。 检测项目 线性范围 黄曲霉毒素B1 2-200μg/kg 玉米赤霉烯酮 5-500μg/kg 呕吐毒素 50-3000μg/kg 赭曲霉毒素A 2-200μg/kg 伏马毒素 2-200μg/kg T2毒素 2-200μg/kg 重金属离子铅 25-2000μg/kg 重金属离子镉 25-2000μg/kg 团队基于自主的重金属高性能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层析定量分析平台,成功研制了重金属快速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推动了重金属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

2023年07月14日

微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刘立明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立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刘立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3人,其他科研人员和研究生80余人。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制造工程。致力于解析生物加工过程中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和调控机制,发展强化生产性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建新一代工业菌株和性能先进的酶制剂,提升生物制造过程的效能,实现生物技术产品的低成本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新一代工业生产菌株改造与创制;(2)新型生物催化剂设计与催化过程创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前沿创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200余篇SCI论文,其中包括Nat Catal 2篇、Nat Commun 5篇、Angew Chem Int Edit 2篇、ACS Cata 4篇、Metab Eng 15篇;申请发明专利1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多项技术应用于日本味之素、丰原集团、帝斯曼江山制药、梅花生物、宁夏伊品等知名企业,显著提升了丙酮酸、苹果酸、丁二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莽草酸等精细化学品的产量、转化率和生产强度等技术指标。相关成果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一等奖、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3年07月14日

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东为富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东为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7
新材料
东为富,教授、博导,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2017-2023年,曾担任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现任江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江苏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功能高分子学报》、《化学通报》等期刊编委。 本中心入选江南大学“至善创新团队(培育)”、“双一流”重点建设团队、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支持计划。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9人。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20余项,累计到账总经费近4000万元;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IF>10的论文2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服务企业50余家,专利转让、许可30余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牵头制(修)定各类国家标准3项

2023年07月14日

现代纳米农业调控技术——王震宇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震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9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王震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69人。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无锡市“太湖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江南大学“至善团队”;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项目支持,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计超40项,到账经费超2500万元;在环境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超8000次;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现代纳米农业调控技术及新型纳米农业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硒肥成果已在田间得到大面积应用。与苏州新高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茶叶品种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3年07月14日

细胞规模化培养及生物医药高效开发—白仲虎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白仲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71
生物技术与医药
白仲虎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2012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个人,2013年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军委科技委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相关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规模化细胞灌流培养、QbD导向的生物医药工艺过程高效开发及规模放大、治疗性抗体片段药物的开发、高通量细胞筛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BFP灌流培养技术及一次性HF中空纤维柱耗材已成功应用于实验室规模及中试规模的HEK293细胞灌流培养生产腺病毒载体疫苗、实验室规模的CHO细胞灌流培养生产重组蛋白。与天津康希诺生物建立了战略合作,助力其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平台的灌流工艺的开发,并参与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国产化示范线的建设。近5年专项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23年07月14日

能源环保与人工智能——陈红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73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陈红,是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人”提名及2020、2021、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委及企业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共计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共12项,包括5项国家级重大招标项目或重大人才专项,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90余项,入选太湖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星地一体化温室气体智慧监测”。在能源环保、城市绿色发展与智慧社会等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SCI/SSCI/CSSCI论文500余篇,获相关专利授权16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以及IFAAP 2018银奖、ICAE 2017最佳海报奖、IEEE ICKII 2018最佳论文奖、IEEE ISNE 2023最佳论文奖等。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3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如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学者的认可和正面引用。系列成果和政策建议为国家相关部委提供决策参考,获得领导批示,被《人民日报内参》刊发,产生重要社会影响。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