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62个团队

2015年07月14日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张瑞宏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瑞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699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张瑞宏,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博士,担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江苏省农机学会理事、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秸秆还田专家组成员、扬州市农业专家组成员、扬州市农村改革发展专家顾问组专家等职。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主持省科技攻关5项;主持省级其他项目6项。发表EI、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扬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秸秆全量还田、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双轴旋耕机成果已在我省大面积得到应用。与南京沃杨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市威特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牧羊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现代林业技术—林木保护技术与装备及其智能化-周宏平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宏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29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周宏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2002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三层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领军人才(二层次培养对象)。2006年获国家林业局“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 2006年获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09年获江苏省“送科技下乡 促农民增收”优秀科技特派员,2013年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15年团队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林木保护技术与装备及其智能化团队被评为2014年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项目、国家863科技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林业局标准项目、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江苏省国际合作计划重点项目、江苏省333工程和六大人才工程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产业化推进项目等国家、部省级研究项目30多项。发表SCI、EI论文40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三等奖1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装备的智能化、高效化、自动化和环保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烟雾载药、高射程喷雾、精确对靶施药等成果已在防护林、果园、行道树病虫害防治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项目科研总经费达140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100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孙秀兰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秀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40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人员组成:教授1人、副高1人、博士5人、硕士14人 成果介绍:发表CSCD论文42篇,SCI论文43篇,单篇最高被引60次;申请专利16项,其中授权专利11项;撰写著作2本,包括《乳制品检测传感器与传感技术》和《食品安全与化学污染防治》;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项,包括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协会奖项2项,包括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三等奖。

2015年07月14日

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戴其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65
现代农业
团队带头人戴其根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获得江苏省与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4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9项,出版著作12本。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在作物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项成果相继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作物生产主推技术,已在农业部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在多地创造了高额丰产,在稻麦两熟制度条件下,创造了同一方土地(兴化基地)上连续3年亩产超900公斤的纪录,为推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发展,促进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与常州亚美柯机械有限公司、省农垦总公司、高邮双兔米业有限公司、泰州常发锋陵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2660多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人兽共患病防控创新——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焦新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67
现代农业
焦新安,扬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FAO/WHO鸡肉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控制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兽医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畜禽屠宰行业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3人,其中博导15人,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共12项。发表SCI论文62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人兽共患病与食品安全、预防兽医学、畜禽免疫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动物疫病防控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汪志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2
现代农业
汪志君,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农产品加工贮藏学会理事,全国麦芽工业协会理事,江苏省肠衣商会副会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一等奖、二等奖及3等奖各1项。在发酵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特产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国产特色啤麦制麦工艺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传统发酵肉制品关键技术研究、肠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食品用速冻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成果得到应用。与南京雨润集团、江苏长寿集团、江苏联众肠衣公司、如皋坝新肠衣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瑞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3
现代农业
顾瑞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23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在益生菌、乳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发酵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已在乳品加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卫岗、维维、康源乳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动物基因工程及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成勇学科科研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成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成勇,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2000年国家十大科技新闻(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获得者和成果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1项,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省科技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8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项。在动物体细胞克隆、动物转基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羊胚胎素的提取、活化及在皮肤抗衰老的应用”成果已在生物化妆品制备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扬州扬大联环药业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6年科研总经费达13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观赏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815
现代农业
陶俊,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扬州大学花卉研究所所长、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观赏园艺专业部主任,草学二级学科草地景观植物与绿地规划博士点带头人,观赏园艺学科硕士点带头人,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理事、江苏省花木协会理事。主要从事观赏植物栽培生理、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围绕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这一主题开展的研究,丰富了城市观赏植物的多样性,促进了观赏植物生产的品种换代和技术更新,提高了观赏植物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观赏植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20多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选育出5个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有4个品种进行了国际品种权登录,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10余项。相关技术成果已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应用,取得了加快繁育速度与提升苗木盆花质量等预期效果,并累计形成新增经济效益10余亿元。与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如皋市花木大世界有限公司、常熟市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7月16日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李萍萍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萍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869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李萍萍,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与工程省优势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农林废弃物资源化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共9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20部。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设施园艺有机基质栽培的高效精准管控技术” 辐射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基质产业。有机基质栽培、育苗技术在全国13省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提效升级。应用该成果,将醋乡镇江的制醋废渣全部都转化为有机基质和肥料,达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015年07月16日

软饮料产业化与创制——李勇创新团队

徐州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李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21
现代农业
李勇,国家富民强县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食品科学》杂志审稿专家, 多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工作,国内外期刊发表“ニンニク油マィ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技術”《New Food Industry》等专业研究论文146篇,编著、主编《碳水化合物加工技术》和《现代软饮料生产技术》等专著6部。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11项,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6项通过验收或鉴定,主持完成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日产20吨高麦芽糖浆项目”通过鉴定,投产后已创产值2亿多元,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本人资料已被国家人事部《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多部辞典收录。被维维集团、上好佳、恒顺万通、今天食品、旺达产业、天意茶饮等多家公司聘为技术顾问。 本团队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6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果蔬膳食纤维微粉碎、饮料稳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蛋白稳定成果已在蛋菌饮料、绿豆爽等产品中得到应用。与维维、上好佳、康师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30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江苏省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王才林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044
现代农业
团队带头人王才林研究员,国家和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第十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团队从事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育繁技术研究、保优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和稻米产业化及产业化经济研究。拥有骨干成员24人,其中研究员7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农艺师5人,副研究员5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成果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共21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外观专利11项,其中9项获得授权,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申请品种权15项,授权品种权5项,制定地方标准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在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产优质抗病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南粳50、南粳52等通过江苏省审定,育成品种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全国“金奖大米”和“优质食味粳米”,开发的品种品牌大米深受市场欢迎。优良食味品种南粳5055、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等品种在江苏省省累计推广面积近1100万亩。与江苏高科种业、江苏红旗种业、江苏粮食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优良食味南粳系列品种原种和良种繁育基地15.4万亩,建立优良食味稻米生产基地30万亩左右,生产优良食味稻米近15万吨。为推动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