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5年08月17日

新材料制备技术——周钰明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钰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75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周钰明,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 在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现任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东大成贤-江海环保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主任、东大-海昌/海伦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是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人才计划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在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应用化学”学科设有优秀学者专栏,是“应用化学”江苏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是国家和省级资深专家,多次参与国家及其省市的科技计划的规划和评审,曾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是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指导教师。 本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讲师2名,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催化、水处理技术等研究工作。近5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省工业支撑、省产学研、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及其企业的主要科研项目60多项,多个项目在企业成功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申请国防或国家发明专利87件(其中46件授权),在Advanced Materials、Macromolecules 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与太仓冠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项目经费达800多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甲醇/二甲醚氧化转化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清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01
能源环保
张清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山西省“三晋英才”,中科院青促会山西煤化所小组组长、中科院青促会化材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第十八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青促会“青年能源与材料论坛”执行主席。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3人,其中博导4人,研究员4人、副高级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中科院青促会人才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自主研究课题等。团队在在甲醇/二甲醚低温氧化制高值化产品甲缩醛、聚甲氧基二甲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已在ACS Catal., Appl. Catal. B, J. Catal., Green Chem., Chem. Eng.J., Chem. Comm.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几十余件。与壳牌、延长石油集团、陕煤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宋爱国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爱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81
电子信息
宋爱国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5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载人航天921预研项目2项、国防预研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0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在机器人感知与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力触觉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技术、康复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小型核化探测机器人成果已在秦山核电站、上海和物理研究所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秦山核电站、苏州市捷达消防机器人、丹阳假肢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200万元。

2015年08月18日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业设计中心创新研发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琪
职称:其他类副高级
团队编号:0778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徐州工业设计中心是徐州市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投资建设的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总投资3000万元,选址建设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014年技术服务合同金额700余万元。 中心定位于徐州市“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产业特色,积极发挥工业设计的产业链创新带动作用,十二年来累计完成数百项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特别在工程机械、农林机械、工业设备等行业,长期保持国内领先的工业设计研发实力。 服务合作对象包括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冀中能源集团、中石化集团、中国重汽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工业设计为企业取得新增销售收入四十多亿元,赢得的产业竞争优势价值难以估量。 徐州工业设计中心投资70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采用60余套HP惠普Z系列设计工作站、DreamColor系列专业显示器及专用图像输出设备;芬兰AVARTE(阿旺特)办公家具;WACOM顶级数位绘图板;Objet Design Series 3D打印设备;独立建设服务器机房。 中心现有专职技术人才37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者3名,硕士学历者7名。设有驻厂团队、专家团队,并与国内外多个企业开发团队、高校开发团队建有合作关系。 中心是江苏省工业设计协会创始会员单位,先后获评为“江苏省科技企业”、“江苏省工业设计示范企业”、“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机械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等。

2015年07月21日

益生菌理论与技术——陈卫团队

团队带头人:陈卫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0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陈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优良食品微生物筛选与利用”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团队现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3名,教授4名、副教授7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及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优良食品微生物发掘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功能性乳酸菌等方面的成果已在发酵乳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光明乳业、和美科盛、扬大康源乳业、三元、伊利、卫岗等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5年07月13日

功能纳米纺织材料技术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黄新民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6626
其他
孟灵灵,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目前已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 收录3篇,中文EI收录1篇,中文核心7篇。主持省部级指导性项目1项,并荣获盐城市应用研究优秀结项课题三等奖;主持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开放课题一项,并已结题。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12),已结题;参与市厅级多项并已结题。 本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人,中级职称的教师3,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3人,是一支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一直从事功能纳米纺织、纺织功能整理等方面研究,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项目国家级及市厅级项目。

2017年09月21日

自动控制技术——堵俊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堵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99
装备制造
堵俊,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EI收录。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5人,其中硕导4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平台近几年来获得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近10项,总经费达到1400余万元;发表SCI、EI刊源及收录的研究论文1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5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10项。在智能机器人控制方面、烟草机械自动化改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市烟滤嘴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达1600余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陈坚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26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坚,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Porcess Biochemistry、J. Agr. Food Chem、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啤酒发酵工程技术、乳品生物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团队始由伦世仪院士于1985年创建,由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全体成员组成,包括5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和1名技术人员。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育部、江苏省、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项。多种有机酸(透明质酸、丙酮酸、维生素等)与酶(PVA-降解酶、角质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转胺酶等)发酵生产技术已经转让给国内30余家企业和国外11家企业,并与其中大多数企业建立了持续的技术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北电力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勇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60
能源环保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我国发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发展水平,针对火力发电全工况安全、高效、清洁和灵活调峰运行以及火电节能技术的长远发展需求,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探索自主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发机制,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总体目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建立火电机组优化控制与节能诊断技术开发平台,以及具备中试功能的火力发电关键设备、关键节能技术研发实验室;建立完善的火电机组性能监测、能耗标准、节能潜力诊断和关键节能技术及节能设备的技术规范及标准体系;建立火力发电新产品和新装备工艺和质量监控体系,并建成发电行业新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基地,力争形成由系统集成和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关键设备新技术研发实验室、技术服务基地以及技术转化基地等构成的完整格局,集技术研发、转化、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研究中心;并成为电力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技术和信息基地。所属领域:热能工程研究方向:(1)开发火电厂厂级优化控制与节能诊断系统,掌握系统实施和推广所需要的系列关键支撑技术;(2)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实现火力发电过程状态的精确监控,从系统层面实现火电机组的优化高效运行;(3)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优化集成与大容量高参数热电联产技术;(4)针对火力发电电能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高能耗设备和环节,开展电力节能中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5)为进一步完善电力行业节能标准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开放的行业技术交流环境和一流的节能技术教育培训服务。

2017年09月21日

东南大学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乐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14
电子信息
1992年10月,由无线电工程系领导提议,经东南大学科研处批准和南京市公安局备案,原信息工程教研室(45教研组)的部分中青年教师成立了东南大学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科研处批准吴乐南任所长,张树林、陈宁任副所长,富煜清为总工程师。2000年,学校组建校级研究/工程中心,多媒体技术研究所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多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同年5月经原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批准成立“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吴乐南任中心主任。东南大学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希望通过培养优秀人才、研究新的科学技术及产学研结合,努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1年09月29日

低维润滑材料研究组——张广安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广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998
装备制造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特聘研究助理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碳基薄膜强韧化设计、碳基薄膜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复合薄膜材料已在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活塞环、航天关键零部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仪征亚新科双环活塞环有限工作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智能交通管理中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英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827
电子信息
团队带头人王英利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空间数据分析实习实训中心”负责人,“地理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地科院行政工作。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3项。发表SCI论文3篇,获专利授权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00余万元。 团队与江苏太平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联盟,双方合作在智能交通的GIS技术应用、智能交通的定位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与应用成果,成果已在“公路货运交通管理系统”、“海门市司法矫正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依托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技术产品,合作企业与移动、联通、电信一道成为江苏省司法厅指定的四家运营服务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