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5年07月30日

东华大学高技术纺织品创新技术服务团队

东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靳向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525
新材料
靳向煜研究员,国内著名非织造专家,长期从事非织造研究,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高性能功能化过滤材料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研制”、“纤维素纤维射流缠结工艺高效水处理技术及装备”、“水刺复合高性能纤维过滤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热风穿透粘合复合导流层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项目。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8项,行业科研项目15项,参加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5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主编《非织造学》、《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工艺技术论文集》等教材,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项。 本团队共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是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学术团队。 由国内知名教授、工程师、博士组成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依托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以“先进纺织制造技术”和“纺织新材料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与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研究。团队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具备完备的非织造、纺纱、织造、测试的快速反应设备和体系,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及国内外企业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省市科技奖。迄今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是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技术服务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新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团队

合肥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01
新材料
张勇,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计划专项子课题负责人。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工1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专项1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1项,中航军工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纳米技术与新能源材料包括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生物传感器、光催化产能、隐身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超电容电极材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7月31日

花青素提取纯化及系列产品开发技术——孙汉巨团队

合肥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汉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543
现代农业
孙汉巨,教授/博士,男,49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国-波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项目等共12项。发表SCI论文18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花青素的提取及系列产品的开发、菜籽多糖的开发、银杏休闲食品、即食食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快乐蜂食品(安徽)有限公司、上海哈博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高速大功率电机团队-熊万里

湖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卿宏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228
装备制造
研究领域◎ 液体动静压电主轴(应用于精密数控机床领域)◎ 滚动轴承式电主轴(加工中心电主轴、车床电主轴、磨床电主轴等)◎ 高速大功率电机(应用于压缩机和风机等能耗高的领域)学术兼职◎ 中国机床工业协会 主轴功能部件专业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委员◎ 机械工业高档重型机床工程研究中心 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机械工业奖、教育部奖、湖南省科技奖评审专家◎《机械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科研成果1. 超高速磨削电机内装式液体悬浮电主轴关键技术及研发. 鉴定证书:机械工业联合会JK[2011]2131. 鉴定结论:“国际先进水平”2. HD240-18/35T高速精密永磁同步电主轴. 鉴定证书:湘科鉴字[2004]101号. 鉴定结论:“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第一台永磁同步电主轴”。3. 硬脆难加工材料的超高速高效特种磨削关键技术及样机研制. 鉴定证书:教JP[2006]008号. 鉴定结论:“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4. 超高速数控外圆磨床. 鉴定证书:机械工业联合会JK[2008]2041号. 鉴定结论:“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应用10余年来,专心从事高速精密电主轴及超高速精密磨削装备方向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完成及在研究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依托上述项目,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永磁同步型电主轴”(35kW/18000rpm)、“电机内装式液体动静压轴承电主轴”(35kW/9000rpm&12kW/30000rpm)和“高速大功率电机(315kW/17000rpm)”等多类新型高速电主轴等产品,主研建成目前国内线速度最高的314m/s超高速磨削实验台,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近30篇,论文被他引近400篇次。大部分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7年09月21日

多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向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围绕多糖类药物研发中存在的共性难点问题,集成生物分离工程、合成生物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化学、谱学、免疫学等现代多学科科学技术,开展多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均一多糖制备关键技术,建立符合多糖特点的质量控制、多糖结构解析关键技术体系,为多糖药物的研究,促进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多糖药物上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技术支撑。

2023年07月22日

环境光学技术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99
装备制造
姚军,浙江大学光电研究员,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承担多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获多项省部级奖,获多项发明专利。主要研究及成果转化方向为:精密光度色度检测技术及仪器、光谱分析(从红外到X射线)检测技术及仪器、环境(水、烟、尘、气)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显示及光源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等。在光电机一体化、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光电传感技术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优秀创新成果。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由光学、电子、机械等领域的紧缺人才组成。团队申请219项专利,获得119项专利授权,6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期间孵化多家企业,承担多个省市级科技项目,并已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质,产品销售额逾10亿元。

2015年07月12日

先进制造工艺——高性能精密加工技术团队

南京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葛英飞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56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葛英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客座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10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硕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在难加工材料高性能精密切削加工机理及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铝合金复合材料高性能铣削加工及铝基复合材料超精密切削加工技术等成果已在航空航天、轨道车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南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6年科研总经费达26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现代制造技术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2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1等奖1项。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高性能零件磨料流抛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复合材料加工技术成果已在航空航天多个型号产品的制造得到应用。与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八院,航空沈飞、哈飞、成飞、上飞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千余万元。

2015年07月31日

控制与计量技术——储昭碧 团队

合肥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储昭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53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动态电能计量、多电机驱动协调控制、水务信息化监控、建材机械智能控制与远程监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动态电能计量技术已在许继集团的新产品中得到应用,多电机协调控制技术已在中国石化晴纶纺丝7条生产线控制系统以及铜陵海螺、国投海南、福建龙麟集团等长胶带输送机带电控系统得到应用。与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4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装备制造

上海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付庄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9371
装备制造
付庄,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72年生,200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2004、2006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年终考核优秀,2008年度述职考核优秀。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主持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子课题、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青年教师校内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和多项企业科研项目;先后参加了一项国家“十五”863重大项目海底管道内爬行机器人、863重点项目“多机器人餐厅服务机器人系统”、空间太阳电池自动封装机器人、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烹饪机器人)、仿人机器人、足球机器人、履带检测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绘画机器人、模块机器人等

2017年09月21日

中小功率非道路内燃机科技服务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胜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40
能源环保
1. 低排放高性能小功率柴油机研发小功率柴油机受结构限制,增压、电控、EGR等技术在单缸、两缸柴油机上不能采用,机内净化是降低排放、提高性能的主要途径,本项目主要技术创新:柴油机缸内燃烧优化,对不同工况,首次提出油气混合从“量、时、空”三方面细化和匹配,对有效燃烧空间的油气分布提出等过量空气系数分布方案和设计计算方法。设计新的喷油系统,采用大凸轮升程提高供油速率;带起动提前的柱塞新结构。在保证合适涡流比的前提下,提高气缸内的充量系数,提出进气量与供油量在柴油机工作区域每一工况点数量匹配量化理论,完成二代单缸机油量校正器的新设计,批量用于生产。解决了柴油机变速工作烟度大、排放高、动力性差等问题。对出口美国、印度的柴油机在机内净化优化后,研究催化器匹配技术,通过匹配柴油机排放达到美国EPA柴油机现行Ⅳ阶段排放限值,消除高端市场技术壁垒,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开发出一套生产中用简易设备测量和控制单缸柴油机排放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企业,解决企业无法测量的技术难题,已在企业大量推广。最近针对缸径80mm以下的涡流室柴油机开展低排放燃烧技术研究,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柴油机排放已低于美国第Ⅳ阶段排放限值。该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近20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该项目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 突破环保壁垒的高性能通用小型汽油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通用小型汽油机用于小型发电机组、社会生产和家庭省力用机具的动力,全世界年产量达5000多万台。我国近年快速发展,2013年产量达2400余万台,已是世界生产基地。近10年间小型汽油机的排放法规不断加严,项目结合行业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研究与国际同步,对共性技术开展攻关,掌握了突破欧美排放法规壁垒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了系列低污染节能小型汽油机产品,解决了行业发展的难题,形成的成果丰富了内燃机的理论。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1)突破欧美环保壁垒的低排放技术:提出了低排放通用小型汽油机理想油气混合数量特性,使整机排放大幅度降低,HC+NOX能减少15~50%;开发出压铸气缸盖低流阻进排气道的设计方法并对气道创新设计,推广使用汽油机进气量增加,CO、HC分别降低了17.3和19.1%。通过燃烧优化使40余种机型达到欧美、中国第Ⅱ阶段排放要求;美国2011年始实施国际最严的第Ⅲ阶段排放限值,EPA建议使用三效催化器或催化剂+二次补气,项目用机内净化和优化二次补气技术已在美国实验室测试达标通过,已完成多个机型开发,方案成本低、易达安全要求,国内外未见报道。(2)优化创新设计的高性能技术:得出了高性能小型汽油机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通过气道创新设计及与供油匹配,点火参数优化、冷却风量分配,汽油机平衡量和激振力的计算和试验,产品动力输出增大,最大功率达到日本同类样机最优水平,较原机提高5~15%不等;解决了机器运行过热的难题;给出整机控制振动措施,振动烈度最大下降60.4%,提高了国产小型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工作稳定性。(3)符合国情的生产一致性控制技术:解决了国内通机行业性能、排放一致性差的技术难题,针对生产实际,结合国情提出了批量产品生产一致性的经济有效方法和措施,其中小型汽油机进排气流通稳流试验装置和排放控制方法获发明授权;用五气分析仪的整机排放简易测量方法获实用新型授权,后者已在国内50余家内燃机企业推广使用,使大批量生产中检测内燃机排放成为可能。 项目完成科技鉴定、验收5项,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专利10余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授权5项,培养研究生10余名。项目实施以来,在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和重庆等地都有技术研发,与占国内总产量90%以上生产区域的100余家企业产学研合作,经费逾600多万元,项目技术自2005年陆续应用,在缸径34~90mm的数十种机型上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2011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7年09月21日

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及应用创新团队

南京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黄陈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47
装备制造
黄陈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前瞻性项目1项。发表SCI/EI论文14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中古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在图形图像建模与仿真、智能图像识别、机器视觉测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团队负责人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全网接入与控制及视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和“智能型CCD图像传感器系统设计和数据处理平台测试”2项成果获省级鉴定。团队与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南京市清泫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江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