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15年07月24日

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与工程科技创新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8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1项,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在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采光场示范工程、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常州龙腾太阳能热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福昌环保科技集团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5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精细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陈群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689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陈群,男,1963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中石化集团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 83 篇,其中重要 67 篇,核心 16 篇,申请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双酚A生产、乙二醇精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星辰材料、扬子石化、漂莱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97万元。

2014年09月1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0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

2015年07月24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5年02月15日

云创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91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其他
理念:开拓、创新、诚信、实干。 队伍:成员中有3名教授、6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8名博士,长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合作科研,已经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研究生一百多名。 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ERP、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咨询和系统研发;物流运筹设计与规划;科技项目评审咨询;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和行业发展规划;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灾害求援和危机处置预案编制,应急资源配置和求援能力评估。 优势:人才荟萃、技术先进;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为一体,以人工智能和组合优化为决策机制,以Internet为开发和运行平台。 目标:用户的效益。我们转让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更包括卓越的服务。 特点:商务智能、Multi-agent协同 。 核心技术:多源异构环境中的信息融合;Web信息收集技术(网络爬虫、网络蜘蛛);智能推荐;Web环境中客户行为分析;大数据环境中的泛化聚类和同构分组,供需智能对接和数据挖掘;Web环境中的虚拟情景技术实现;云计算中的智能方法和技术;信息资源池管理方法和技术;基于Ajax架构,运用C++、.Net、JAVA等编程的电子商务系统;现代集群智能算法

2015年03月26日

智能控制系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王如刚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929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本团队共有10名成员,其中包括2名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3名博士,长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集聚等国家级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成员拥有自主研发的30余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省级鉴定科技成果。本团队为机械装备制造等用户提供涉及自动化问题的统筹解决方案,解决您的机械装备控制难题,我们转让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更包括卓越的服务。

2015年04月11日

网络攻击检测系统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董琴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007
电子信息
本团队有队员12名,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其博士2名,所有成员都是中级以上职称,其中副教授以上3名,多年来,项目负责人与组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谱聚类算法和数据挖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与开发,项目组成员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和谱聚类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项目组主持人与组成员主持和参加项目多项,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30篇,发明专利8项。课题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项、国际科技合作聘专重点项目1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完成国际科技合作聘专重点项目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项。

2015年04月14日

现代食品工程技术科研创新团队

徐州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李超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035
现代农业
李超,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及天然产物化学。其主持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2项,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其中第1发明人10件(2件已经进行独立许可转让),第2发明人4件;在核心期刊上以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5篇被SCI和EI索引收录;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2),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第2和第5)。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中级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2项。发表SCI论文8篇,获专利授权25项。获市厅级以上奖励5项。在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博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伟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益客天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益食品(徐州)有限公司、新沂众客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约600多万元。

2015年04月20日

风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文艺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10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依托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学院,面向风力发电机组企业,在风电机组故障诊断方面寻求合作。 团队研究成员已经初步搭建了风机健康状态模拟试验台,并配套QPZZ-II旋转机械振动分析及故障模拟试验平台系统、ZDJX-2多功能转子实验台等典型旋转机械故障分析平台做基础研究。具有多套和课题内容相关的振动测试仪器,如:NI cDAQ 数据采集系统(cDAQ-9178、NI 9215四通道同步电压采集模块、NI 9203八通道电压采集模块、NI 92344通道振动采集模块);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INV360U智能信号采集处理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重庆大学QLVC-ZSA型振动信号分析仪;ZK-5VIC型虚拟测试振动与控制实验装置等,可以满足不同工况下风机健康状态模拟试验台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需要。 团队具有很好的数据分析条件,配套戴尔Precision T7500 工作站硬件;配套DASP 2006ET工程版系统、NI声音和振动测量套件。

2015年04月21日

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科研团队

常熟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徐本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10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的初期,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多目标跟踪技术和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围绕新医药研制安全所应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围绕食品品质与安全所用的智能检测方法、围绕特种设备安全的智能故障诊断与控制方法开展了一定深度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先后通过合作办学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检测及先进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研发,以及进行实用技术的开放式服务。

2015年07月27日

气体电离放电治理环境污染物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依成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139
能源环保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超临界电场强化内燃机燃烧与改善尾气污染技术和辽宁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电焊烟尘离子荷电就地净化技术研究,并分别通过交通部、辽宁省科委通过的鉴定会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低温等离子体脱除汽车排气中有害气体的研究和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第三分项。 2004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气体电离放电治理外来微生物入侵性传播研究。 2005年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羟基自由基治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 2006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电收尘器的交变强电场离子荷电凝聚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气污染控制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项目。2006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工程化处理技术开发。 2008年作为主持人承担了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羟基自由基处理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研究(已结题)。 2009年,主持的等离子体荷电喷钙脱硫系统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主持了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交变强电场预荷电高风速复合式电收尘系统研究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用于水质突变应急处理的羟基自由基应用技术研究。 2012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超微细粉尘荷电凝并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2013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超微细粉尘高效电捕集技术研究资助。 科研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国内仅2项)各一次。获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此外,在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6篇。

2015年07月03日

环保型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张伟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62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共十人,学历都在硕士以上,其中教授一名、副教授三人,讲师六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团队负责人毕业于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长期从事有关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丝纤维及织物的后整理研究,工作以后又进一步深入该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拓宽到其他纤维和织物。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多次参与国际丝绸会议并发表相关论文,主持并完成江苏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开放项目一项,发表论文获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正在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成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团队成员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多项,成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完成一项盐城市工业科技支撑项目及多项校级科研项目,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一项,团队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