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梁文轩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成科扬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转移处对接成功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23年07月21日

药理学——刘文涛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文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文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975年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1998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得药学本科学位;2001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2007年2月至2010年9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Parker 医学院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作为引进人才受聘于南京医科大学,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国家重点学科),任科研副主任。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任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主持工作)。2021年4月任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副所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40篇,获专利授权6项。获山东省泰山产业教授,近5年科研总经费500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孙兵团队

团队带头人:孙兵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0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孙兵,荣获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免疫学专业,加入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现为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近1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含Nature,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Microbiology及Gastroenterology等)10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肝纤维化新的发病机制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原始创新成果。在抗体药物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亦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抗丙型肝炎广谱全人抗体项目,广谱冠状病毒全人单克隆抗体项目及抗呼吸道合胞病毒长效全人抗体项目已完成转化。与上海医药及上海生物制品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5年科研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剑峰组

团队带头人:陈剑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03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剑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任Exp Cell Res等期刊编委,《生命的化学》主编。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结构与细胞行为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研究员1人、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生1人。近5年,团队发表SCI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项等。

2023年07月22日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集成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团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永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0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王永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长期从事有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医疗影像分析处理、中医药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工程、数据挖掘、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关贝,中科院软件所副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网络威胁情报分析,知识图谱技术,云计算等方面的研究。李晨溪,中科院软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大数据分析技术、图像处理等相关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十余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博导1人,硕导1人,博士生和硕士生5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2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专著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项目名称:软件过程服务技术及集成管理系统)。团队致力于基于微服务和低代码开发的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平台研发,旨在解决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数据融通问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团队构建的“生物基因制造人工合成数字化智能平台”和“智慧水务业务数字一体化平台”已在苏州某基因生产企业及河南某自来水公司落地应用,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并带来了经济效益。

2023年07月22日

食品微生物学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孔祥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08
生物技术与医药
孔祥辉,黑龙江省高层次D类人才,硕士生导师,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国际科技合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省发酵工程学会理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团队先后完成国家、省市和省科学院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奖3项。发表SCI论文15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2018年与企业联合获批了“黑龙江省黑木耳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成果提升食用菌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解决制约黑木耳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黑木耳改性超微粉剂和多糖规模化提取工艺创新研究,研发十余款食用菌健康产品,研发具显著降血脂活性保健食品配方1个、活性成分提取、产品配方、工艺等专利技术10余项;制定企标十余项;注册获商标1项。

2023年07月22日

植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植物化学团队

黑龙江省科学院

团队带头人:高宝昌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18
生物技术与医药
高宝昌 男 博士 副研究员,从事药物活性成分合成方法学和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及结构修饰(提取方法学、过程调控、靶向分离、活性成分结构修饰)的研究工作。在合成方法学和分离纯化技术设计和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C0501207-03)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NO.2015DFR50260)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NO.LH2020B022)项目1项,主持黑龙江省科学院基金项目7项。

2023年07月22日

植介入医疗器械体外评测设备技术——樊瑜波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樊瑜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樊瑜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杰青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主任,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 (2017),国家首家医工整合联盟理事长。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和康复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植介入医疗器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疗器械与转化医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优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国自然“骨和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群体,科技部“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办国际期刊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3年07月23日

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营养功能食品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李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1
生物技术与医药
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营养工程实验室)于2020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是科学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工程化技术研发和支撑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养功能食品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主要针对代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脂肪肝和肥胖)、心血管疾病、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营养干预产品研发的需求,在营养干预产品与技术研发、营养健康产品功能评价与行业服务、营养干预产品的临床试验和产业推广等三个方向开展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为我国营养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创新源泉和工程化技术保障。 李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所务委员,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所级公共技术中心主任。 学术任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内分泌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围绕机体营养感应与代谢调控,开展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肥胖等重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以及通过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手段干预相关疾病的系统性、原创性研究。 研究成果:在Cell Metab、Nat Commun、Hepatology、PNAS、Gastroenterology、Diabetes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中国专利7项,授权中国专利3项。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上海市市级重大专项资助。担任学术期刊Nutrition & Metabolism副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生理学报编委,Nat Metab、Nat Commun、Hepatology等期刊审稿人。

2023年07月26日

微生物活菌药物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星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8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星吟,江苏特聘教授,特聘专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室2人,博士后4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5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微生物活菌药物干预治疗肿瘤和自闭症领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有成功转化的经验,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生物医药显微成像技术——“活细胞描绘者”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可彬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研究员1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目。团队共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团队在无标记显微镜、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活细胞超分辨全景显微镜”成果获得“2022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本团队已与上海浚真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上海恒光智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来,团队的科研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光子引线键合技术——超快激光三维极端制造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焱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超快激光三维极端制造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利用超快激光三维直写、超高分辨、可加工几乎所有材料的优势,开展高精度波导直写、光电芯片互联的研究,研发高精度、高集成度的混合光电集成设备,并提供定制化、规模化服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3人。其中研究室主任李焱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光学学会会士。 目前,团队正在逐步开展光子引线键合设备的设计、开发与检测工作,降低光子引线损耗和混合光电芯片集成的复杂度,以促进混合光电集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23年07月31日

南京大学董磊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5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董磊教授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领导的研究团队围绕生物材料的生物学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生物材料界面生物学分析方法”、“主动调控组织微环境的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基于免疫调控材料的器官再生与再造”等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凝练出一支核心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与科研团队。目前,研究团队包括教授1 名,副教授2名,助理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员8名,团队平均年龄为35 岁。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交叉、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近年来,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一项,江苏省青年基金2项,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 项;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Life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88 篇,2 篇论文入选Advanced Science 封底文章,1篇入选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封面文章,1篇被选为Science Advances 亮点文章。连续多次被Trend In Biotechnology、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等权威期刊邀请撰写综述。近期团队的核心技术成果器官功能重塑的文章被国内外20余家科技和公众媒体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有2项技术产品成功转化,多项技术已成功转化,进入产品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