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5年08月07日

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郭建伟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建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5
能源环保 其他
郭建伟,博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副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4项。与大型国有煤矿、铁路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绿色化学与资源回用——清华大学核研院205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国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7
能源环保 其他
朱国才,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低品位矿生物质还原及稀贵金属资源回收技术研发。 李天成,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化工、精细化学品与医农药中间体制备新技术研发。 刘靖,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化学、有价金属综合回用技术研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近些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国家环保局清洁生产新技术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有色金属生物质还原、生物质能源化工、精细化工与有价资源综合回用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数项成果已在“生物质还原低品位锰矿、非粮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医药与农药中间体制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数十家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排气净化技术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帅石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1
其他
团队负责人帅石金教授,从2002年开始,一直致力于柴油机SCR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累计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在2002年~2004年期间,主持863子课题“NOx催化剂与柴油机的系统集成和匹配优化”,研究成果已用于公交客车示范运行。与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重型车用柴油机SCR技术及匹配控制系统的研究,如2008年与浙江银轮合作开展“重型车用柴油机SCR技术的开发”;2009年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开展“混合器改善尿素SCR性能的研究”; 2010年与潍柴动力合作开展“SCR后处理系统尿素喷雾及热分解特性研究”;2011年与浙江爱力浦合作开展“尿素计量泵喷射单元的开发及其与SCR催化器的匹配与优化”;2011年与日本三菱合作开展“发动机后处理尿素水溶液喷射沉积物预测研究”。从2013年开始,率领团队开展“十二五”863课题“面向国VI的重型柴油车后处理集成技术研究”。 研究所的技术依托单位,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燃烧与排放课题组,拥有400kW发动机动态试验台,空气辅助尿素还原剂计量控制软硬件系统,无空气辅助尿素还原剂喷射系统一套,DMS500颗粒计数仪,AVL489颗粒计数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诱导荧光(PLIF)测试平台,FASTCAM-ultima512普通高速摄像机和增强型高速摄像机各,AVL CEB-Ⅱ排气分析仪,发动机模拟软件FIRE、STAR-CD、KIVA-3V、GT-power、Boost,16CPU并行计算机工作站,氮氧化物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

2013年10月02日

废水资源化及深度处理技术——张亚雷团队

同济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亚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3
能源环保 其他
张亚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90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资源化处理、重金属废水资源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均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5年08月11日

智能化牵引供电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何正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5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负责人何正友教授,197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化牵引供电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带头人,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百篇杰出学术论文奖等奖励。近年来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6项,主持博士点基金、863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IEEE Trans. on PD、IET G. T. & D.、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SCI/E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CNKI引用2400余次,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2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编著3部。现为IEEE高级会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第四届理事、《电力科学与技术》及《电气技术》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其它国家级项目及子课题37项;省部级重点、面上项目28项,近五年团队科研经费共计6000多万元。专/编著8部、教材4本,SCI论文81篇、EI论文585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另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通过终评;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进步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015年08月11日

轮轨关系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学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7
其他
团队负责人金学松教授,1999年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交通大学兼职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轮轨关系问题研究,其中包括轮轨滚动接触理论、轮轨粘着、轮轨接触表面波浪形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轮轨噪声、脱轨和轮轨型面设计。先后主持、主研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四十多项,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160多篇,合作出版著作3部:《固体接触力学》(铁道出版社出版,1999)、《轮轨摩擦学》(铁道出版社出版,2004)和《轮轨蠕滑理论及其试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曾获得“滚动振动试验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西南交通大学黄袁创新奖(2000),西南交通大学指导优秀硕士论文奖(6人次),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2002),四川省突贡专家(2002),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003),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省优秀博士论文特别奖(2006),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2007),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2007)、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团队一等奖(2008),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2009年国家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现任国际杂志“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工程力学》、《机械强度》和《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编委,国际“轮轨系统磨耗和接触力学”会议国际组委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1项,企业合作项目等共25项。

2015年08月11日

轨道交通信息传输与处理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小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9
其他
团队负责人唐小虎教授,北工业大学学士(1992),四川大学硕士(1995),西南交通大学博士(2001)。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IT成都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委员。2003-2004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副研究员,2007-2008任德国乌尔姆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7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近5年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1. 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3篇(第一作者11篇)、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1篇(第一作者),被SCI收录36篇、EI收录25篇(非重复计算),所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在期刊与国际会议上正面引用300余次(Google Scholar 检索),其中SCI他引134次。2.提出的低/零相关区序列理论界已成为判别低/零相关区序设计优劣的国际通用准则,被世界著名序列设计专家、韩国汉城大学No教授等命名为“Tang-Fan-Matsufuji界”,论文自2000年发表以来已被他人SCI引用43次。3. 2006年,两项成果被《中国信息安全基础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一文中选为1985-2005年20年间我国序列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4.研究成果不仅得到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Paulraj教授等的肯定,还被美国南加州大学两院院士Golomb教授等多次引用并做详细评述。并先后与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合作并发表论文,如挪威科学院院士、Bergen大学Helleseth教授,IEEE Trans IT 前任副编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龚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丁存生教授,日本筑波大学Suehiro教授等。 5.2007年6月,应美国两院院士、南加州大学Golomb教授邀请在洛杉矶举行的SCC 2007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该学术会议旨在“邀请序列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报告其最新成果”,被邀者包括美国Qualcomm(高通)公司创始人Viterbi教授(美国两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McEliece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等。6. 2008/2010年受邀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EICE Trans. Fundamental特辑《Signal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客座编辑。7.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澳特别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项目。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织序列设计及其密码特性分析》评估结果为优秀,主研(排名第二)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评估结果为Ab。 唐小虎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信息理论与编码、扩频与码分多址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唐小虎教授担任信息技术(IT)分会主席。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团体成员近年来出版英文和中文著作9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0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30余项,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一项(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优和优秀完成项目多项,国家863计划优秀结题项目4项。主持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项目,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成员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重点理论基础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973项目资助1项“非线性链路宽带微波光子信号可调控传输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地面超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关键问题研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项目1项“无线通信与信息编码引智基地”,教育部重大项目“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新型多址复用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还担任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之高铁应用”论证工作的副组长单位。

2015年08月11日

轨道交通安全监测与管控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闫连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0
电子信息 其他
负责人闫连山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子与通信研究中心主任。任国际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协会 (OSA) 会员、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of Membership, IEEE Photonics Society (2009-2012)、Associate Editor, IEEE Photonics Journal (2009-,影响因子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重点、专项、重大等)评审专家及科技部(973/863)和教育部项目/奖励通信评审专家、铁道部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员和国务院高速铁路安全大检查专家组成员、 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副组长、IEEE LEOS Summer Topical Meeting– Mitigating Channel Degrading Effects 共同主席 (Co-Chair,2008)、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tonics & Optical Communications 共同主席 (Co-Chair, 2011)、SC-3 of Asia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CP) 共同主席 (Co-Chair, 2012)、IEEE Photonics Society Chengdu Chapter主席(2011-2013)、二十多种SCI刊物审稿人、二十多个国际会议分主题委员会委员:IEEE Photon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IPS (2008-2011)、OSA Annual Meeting FiO (2010-2012),ACP (2009-2011), PGC (2010, 2012),Photonics Asia (2010-2012),APOC’2008等,以及光纤通信领域两大最高水平国际会议(OFC和ECOC)的TPC委员(2013-2015)。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6人。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省部级项目5项,企业合作项目等共5项。发表科技论文合计: 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 340 篇,出版著作合计:6部

2013年10月02日

功能性纺织品研发-高强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强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81
新材料 其他
高强,南通大学研究员,江苏省产业用纺织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活性炭纤维及其应用、生化防护面料及服装、特种纤维纺纱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同康活性炭纤维面料有限公司、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多项成果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3年10月02日

(杜勇团队)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2
装备制造 其他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由黄伯云院士任学术指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勇为学术带头人。该研究群体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 该群体致力于特种粉末冶金材料设计理论及应用、轻质高温粉末冶金材料、高强粉末冶金纳米晶/超细晶材料等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制备过程控制理论及制备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研究了复杂体系粉末冶金材料的设计、组织结构与性能调控,解决了粉末冶金材料非连续向连续体演化过程控制的关键问题,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解决了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关键用材问题。近五年,群体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58篇,SCI引用356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群体拟围绕粉末冶金材料设计与控制,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队伍,把本学科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这是中南大学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入选的国家创新群体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邱冠周创新团队)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邱冠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创新研究群体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邱冠周为学术带头人,群体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 3人、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3人、重点骨干教师7人,是支撑我国矿物原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队伍,平均年龄41岁,被国外学者评价为“长沙学派”。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现状,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金属浸出能力的原生硫化矿专属菌种选育、耐高温、高毒性离子抗性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生物浸出速度的提高以及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净化等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群体成员通过六年的努力,构建了第二代群落基因组芯片和功能基因芯片,创立了浸矿微生物活性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获得了高效菌株,建立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浸矿微生物菌株的菌种库;阐明了浸矿体系微生物群落与功能活动及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浸矿微生物铁硫氧化系统与矿物氧分解机理,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生物浸矿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理论之争的问题。利用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提高了细菌浸矿的浸出速率与浸出率,为解决低品位原生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技术原型。围绕硫化矿生物提取的有限目标,以团队形式组织科学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项,申请专利34项,其中授权1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108篇。已全面实现研究群体的科学目标

2013年10月02日

医药中间体工艺研究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庚修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2
其他
郑庚修,男,1964年9月出生,山东宁阳人,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省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农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从事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开发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小分子催化研究、膜回收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及江苏省科技立项评审和科研奖励评审、各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和市级以上人才计划评审。 团队现有核心科研人员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在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开发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小分子催化研究、膜回收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5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奖励基金,济南市攻关计划等项目资助。先后申请专利1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