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9年10月14日

北航轻合金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国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64
新材料
吴国清-山东临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后,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短期访问学者。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市科技新星、第三届北京发明大赛节能环保专项奖、第四届北京发明大赛银奖等奖励。 项目负责人及团队长期从事铝合金、镁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基合金等轻合金的合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在合金铸造和熔炼等方面均有较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有关铝合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曾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镁锂基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已连续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2篇(其中11篇SCI收录),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专利号:03119684.5、200910082581.7、 200910082583.6),为完成本项目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并与临沂双航材料,江苏立美航材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近几年来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8月13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蒋兴宇团队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团队带头人:蒋兴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70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蒋兴宇,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6项。发表SCI论文53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纳米生物检测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21年10月15日

机器人与智能无人系统——重庆大学柏龙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柏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4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柏龙,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先进机器人卓越中心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智能物流配送技术创新联盟专委会委员,之江实验室青年人才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水下自主无人系统、医疗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硕士生45人。面向海洋、特种应用、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已形成“仿生与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与无人装备”、“医疗手术与康复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以及“软体机器人与新型驱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围绕机器人机构学、新型驱动、动力学与运控、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一体化设计等技术,在仿生移动/飞行/软体机器人、智能无人平台、微创手术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前沿领域,以及多孔变密度轻质智能点阵结构等领域,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已在医疗手术机器人(杭州)、大型水下无人潜航器(昆明)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科研经费超1000万。

2013年10月01日

气凝胶材料技术——沈晓冬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7
新材料
沈晓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组副组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防973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隔热用气凝胶材料、吸附用气凝胶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隔热用SiO2气凝胶材料成果已经进行了产业化,与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循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8月12日

光聚合技术——光聚合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聂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71
新材料 其他
聂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引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外籍专家1人。近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863专项1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产学研和自然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6篇,申请专利60余项,获专利授权24项,出版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聚合关键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光聚合新方法的应用、光固化涂料和油墨的研究、光聚合生物材料的制备等方向。在新型光固化单体树脂、光固化油墨、水溶性全生物降解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卡特新能源公司、江苏瑞阳化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物联网通信技术——慕福奇团队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团队带头人:慕福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6
新材料
慕福奇,现任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通信技术实验室室主任,主要负责物联网通信系统的研发与测试工作。历任航天部所属厂总工程师,美国CWILL 通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美国BROADSTORM 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美国ADAPTIX 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上海瀚迅无线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等职位。 1、参与中国3G标准TD-SCDMA标准的制定; 2、2000年,在美国BROADSTORM 通信有限公司主导基于OFDMA/TDD/IP 系统方案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发测试; 3、在美国ADAPTIX 有限公司领导802.16e通信系统研发,并主导系统架构、财务预算、 进度计划、团队建设、系统集成及外场测试等工作; 4、成功研制UHF频段“三网融合”宽带无线移动系统,并多次运用于抗灾、维稳、抢险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均表现出色,获得较高评价; 5、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开展“无线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的研究,推动科学院与广电部门在技术研发层面的合作,探讨“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申请并实施“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发项目。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研究生27人,本科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其中先导计划1项,03专项一项,院十二五计划一项,发表EI论文2篇,CSCD论文6篇,等国际国内核心论文刊物多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在物联网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无线高速多跳自中继链状网络通信系统成果已在新疆边防信息化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科院,北京邮电大学等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21年10月11日

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院——张海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海,“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长期创新人才专家,国家特聘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铝合金先进铸造技术,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汽车轻量化底盘超轻零部件的研究开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85篇,获专利授权2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团队面向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汽车和5G通讯中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热点,围绕高性能铝合金开发及制备技术的共性问题,研究突破多项材料及制备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性能铝合金车用部件与5G通讯部件生产的产业化。团队依托世界500强企业魏桥集团、澳美集团开发和批量生产车用高强韧高服役6xxx铝合金(性能为屈服强度大于400MPa,延伸率大于10%,疲劳强度大于145MPa)与铸造铝合金(性能为屈服强度大于300MPa,延伸率大于8%,疲劳强度大于100MPa)零部件,同时依托华劲集团开发和批量生产通讯用高强高导铝合金(性能为屈服强度大于220MPa,热导率大于180W/mK)部件,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性能铝合金领域人才培养和聚集的基地。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5605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气凝胶纳米材料——沈晓冬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28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沈晓冬,教授,博导,“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兼任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教委副主任,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副会长、首席专家、气凝胶材料分会创会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博导2人,高级职称7人。近年来承担973项目、总装重点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二等奖8项。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群,打破了国外气凝胶材料技术封锁,解决了我国国防军工和节能环保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成果通过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实现产业化和工程应用,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高温窑炉、国防军工等领域,近三年新增产值5亿元、利润1.3亿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气凝胶材料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有力地支撑了高端绝热材料产业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

2013年10月01日

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赵玉涛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玉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1
新材料
赵玉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8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铝基原位复合材料成果已在节能汽车、大型机械装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中联铝业有限公司、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600万元。

2019年10月17日

废水新型物化处理技术——肖峰团队

华北电力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肖峰,教授,现任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于2002年和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本科与硕士学历,2009年在香港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历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9年加入华北电力大学任教授。肖峰教授长期从事水-废水-能源的研究的工作。研究主要集中水处理新材料的研发、污泥能源化的以及水资源水生态优化评估等方面。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本领域的顶级期刊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4项;申请者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2项是面上项目,水体与污染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企业委托项目数项,军民融合项目课题1项,负责总经费1000余万;2014年当选IWA中国区青年委员会委员,2016年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通讯院士(TWAS Young-Affiliate),2017年被选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学科青年学者委员,2018年获江苏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三位)

2019年10月18日

新材料高频感应重熔涂层技术团队

华北电力大学

团队带头人:曲作鹏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803
新材料
曲作鹏博士,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能源与过程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余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13人、副教授8人。在2013年至2017年之间,承担国家级及省市级项目共46项,获专利授权58项,制定标准7项, 获得科技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搭建平台8个。在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试验、生活垃圾热解处理系统试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频感应重熔成果已在垃圾焚烧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3年07月08日

安全工程学院何新建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何新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9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何新建,教授、博导,中国矿业大学职业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徐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美国注册安全专家(CSP),美国注册工业卫生师(CIH)。2013年取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环境与职业健康博士学位,2013-2014于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NIOS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2020先后担任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助理教授、副教授,兼职业卫生专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