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精密装备与现代控制技术——张宪民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宪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0
其他
张宪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该创新团队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工11人。该团队主要从事包括精密装备、机构动力学与现代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0多项,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60余篇次。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印刷线路板无铅联装成套设备,创产值4亿多元,申请国美国、加拿大、欧洲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美国、加拿大、欧州、香港发明专利各1件。部分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国家专利优秀奖等。

2013年10月01日

高端电子制造技术及装备——胡跃明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跃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1
其他
胡跃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该创新团队拥有全职研究人员20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和研究生等研究人员60余人。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精密电子组装技术(SMT)及装备、精密电子封装技术及装备、光学检测技术及装备、先进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的重点重大项目10余项,自主研制了全自动LED及元器件贴插机、全自动系列贴片机、全自动光学检测机和半导体芯片全自动键合机等精密电子制造设备。目前已实现批量产业化的产品有全自动LED及元器件贴插机(国际同行中领先,LED插件速度高出国外机型50%,形成年产200余台规模)、全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年产300余台规模)、全自动半导体芯片键合机等。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8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和论文120余篇

2013年10月01日

PCC桩复合地基技术——刘汉龙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汉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6
装备制造
刘汉龙,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PCC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开发、软基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PCC桩复合地基成果已在京沪高铁、长张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苏铁建筑工程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朱伟教授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0
能源环保
朱伟教授、博士生导师,"863"首席科学家。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固体废弃物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太湖富营养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日本土木学会会员、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员、江苏省地下结构与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针对我国湖泊、河流环境治理中产生的大量淤泥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国内率先研究固化处理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淤泥与废弃EPS颗粒混合制取高价值轻质土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项专利和独特的技术体系。已在无锡长广溪堆场淤泥处理、管社山底泥清淤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得到了南水北调东线清淤工程、多项水库清淤工程的重视。 针对我国污水厂污泥大量发生但没有适合国情的处理方法和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于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通过研究改变其物理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变化等特点,开发出基于骨架构建的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在苏州甪直污水厂得到成功应用。目前,结合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开展得污泥预处理填埋工程,深圳福永淤泥处理场工程,正在开展进一步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获省部级奖励8项,申请专利24件,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2013年10月01日

肉品加工技术——周光宏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2
现代农业
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畜产品研究会名誉会长;863计划领域专家;国际期刊《Meat Science》副主编;联合国UN/ECE农产品标准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2人。近几年,先后承担与冷却肉相关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得鉴定技术成果和新产品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件,制定相关国内外标准10余项,出版了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冷却肉加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低温肉制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雨润集团、苏食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300余万元。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98.2亿元,新增利润6.8亿元,新增税收2.1亿元。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肥料技术——沈其荣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其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4
现代农业
沈其荣,男,博士,国家教学名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组长,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有机肥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学科组组长。从1982年攻读硕士和1985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一直从事有机肥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有机肥的项目5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重点研究了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的机理、微生物有机肥克服蔬菜连作生物障碍的机理、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产业化开发等工作,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所研制的肥料产品获得34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1项专利获江苏省专利金奖(第一完成人)和国家专利金奖(第一完成人),发表SCI论文158篇),总引频次1200多次,H指数20,主编出版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现兼任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中心主任,农业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太湖水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PEDOSPHERE (SCI刊物)副主编,曾任PLANT SOIL编委和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获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完成突出贡献奖”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有机肥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10人、副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48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有机肥研发、功能型生物有机肥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微生物有机肥料配套技术”成果已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新天生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明珠肥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X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

2015年08月10日

数字化制造与动态测控技术——创新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太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7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15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数控技术与系统、CAD/CAE/CAM/CAPP/PDM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层次监控和三级加工自优化的可重构数控系统及其应用成果已在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器人控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已在创立天大精益和泰森数控自主产业化品牌,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4524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生防与细菌分子生物学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学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8
现代农业
团队负责人高学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植病生防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第三届编委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科研助理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7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在harpin蛋白生物农药和芽孢杆菌生物制剂研发和应用方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芽孢杆菌生物肥料和脂肽类生物农药在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植物病害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与无锡亚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阳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科研经费50万元左右。

2015年08月10日

生物质能源与资源绿色加工技术——张敏华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敏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35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负责人张敏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工作者,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能源行业生物液体燃料加工转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粮集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委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评审专家、超临界流体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外能源》编委、《石化技术》编委、《化学工业与工程》编委等学术职务。 本团队主要成员3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领域以及生物质能源领域中的基础科学与共性关键技术、绿色化工过程及关键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放大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完成了“树脂法双酚A生产新工艺研究”、“万吨级双酚A成套技术工业试验”、“生物炼制厂-基于可再生资源乙醇清洁生产技术”、“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成套技术及工业应用”、“年产2万吨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开发及工程化”、“生物丁醇生产技术及工程化“、”生物乙醇制备乙烯及衍生物的生产技术研究及工程化”等涉及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放大和大规模工业化全过程的大中型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3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在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的化学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非粮燃料乙醇成套生产技术并大规模产业化,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燃料乙醇生产示范装置、全球首套大规模非粮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等13套工业装置,国内技术占有率超过80%,有力推动了生物质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在生物乙醇资源化利用领域,开发了由乙醇到平台化合物乙烯,进一步生产醋酸乙烯、环氧乙烷等下游产品成套生产技术。2012年建成广维化工年产5万吨生物乙烯及年产10万吨醋酸乙烯联合生产装置,并生产出高品质乙烯和醋酸乙烯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我国一举跨入了生物乙烯及醋酸乙烯生产技术国际领先行列。近年来,与中粮集团、中石油、中兴能源、广维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多项产学研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累积获得专利技术使用费近亿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绿色合成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材料环保助剂开发与产业化——蒋平平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平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36
新材料
蒋平平,1957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6年-2011.1年一直担任江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荣获2007-2008年度江南大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称号、2010获无锡市“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2010年获江南大学“荣智权奖教金”。在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到了国内本行业的认同,曾连续四年在全国塑料助剂行业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作特邀报告,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现任中国工程塑料协会助剂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全国水溶性高分子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塑料助剂》期刊编委、《增塑剂》期刊主编、《Journa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特聘中国编辑。2012年获得无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都为副教授。2006年以来,本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联创项目、江苏省国际合作课题和江苏省创新团队等研究项目12项,围绕国家产业导向的研究项目,主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品质环保增塑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08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环保增塑剂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获安徽巢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SCI、EI及国内核心等刊物上论文7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增塑剂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和《环保增塑剂》(国防工业出版社)。与常州市武进佳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建德建业有机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半导体激光成像技术——周燕团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周燕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58
电子信息
周燕,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光电系统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1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半导体激光光源技术、激光夜视成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连续激光夜视成像技术成果已在安防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精湛仪器有限公司、北方北方夜视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4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华林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华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67
装备制造
华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会理事、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高性能齿轮精密摆辗技术和高性能轴承精密轧制技术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火车、化工、电力、国防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海陆环形锻件有限公司、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锻造公司、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