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纳米碳材料团队

省产研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清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93
新材料
   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所长助理、先进材料研究部主任。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总装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总装产业化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百人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团队在轻质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气凝胶、智能变色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工程中得到试验应用。团队与华为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703所、苏州阿罗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赛菲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制造执行系统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史海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80
装备制造
   史海波,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造执行系统分会理事、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委员、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辽宁省信息产业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余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制造执行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的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平台成果已在汽车、烟草、电子、原铝等行业MES工程中得到应用。与GE自动化、宇通客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年均达4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装备——陈光文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光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73
装备制造
团队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首次将微通道反应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8万吨/年规模的用于磷酸二氢铵工业生产的微反应系统,实现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材料——王树东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树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70
新材料
王树东研究员为国内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知名教授,职务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能源环境研究部部长。主持完成和正在承担的 “863”、“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计20余项,并负责完成多项工业应用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在能源环境催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材料——李灿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68
能源环保
该项目的核心团队由留学美国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留学法国的具有工业化实践经验的蒋宗轩研究员、具有管理经验的韩涤非博士、具有市场营销经验的刘铁峰助理研究员构成。团队负责人李灿院士现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2013年10月01日

纳米金属材料---卢柯团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卢柯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56
新材料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4人。近5年来总经费2600余万元。近年来,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纳米孪晶铜、纳米结构钢铁材料等方向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中、美、法和欧盟等发明专利20余项,正在申报专利5项。

2013年10月01日

分散污水治理技术——范彬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范彬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51
能源环保
范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技术研发部主任,盖茨基金“探索大挑战”计划资助获得者。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博导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共2项,水专项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8篇,获专利授权8项。在分散污水治理技术、真空源分离生态排水与真空排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有关成果已在常熟县域污水综合治理系列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北车集团山东华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嘉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邨镇水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低温超导磁分离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栾兆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6
新材料
栾兆坤,主要从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新型膜材料与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现代化产业技术、新型纳滤膜、疏水膜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以及低温超导磁分离技术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863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18项并实施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陈浩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直接领导并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型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调试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以及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省部级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级新产品认证,列入国家限制出口技术名录多项。本团队拥有核心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7余项,在申12项。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魏源送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魏源送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3
能源环保
魏源送,国际水协会(IWA)非常规水源中国工作组成员,环保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研究员(博导)3人,副研究员(硕导)1人,副处级支撑人员1人。近5年来团队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水专项、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16项。已在Environ. Sci. & Tech.、Water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团队在市政污水、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城市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技术研究及集成;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过8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

郑州机械所

团队带头人:龙伟民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1
装备制造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于2009年,是以郑州机械研究所和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位,以河南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而形成的国内最大的钎焊材料研究团队。主要开展钎焊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新型钎焊材料的研究、钎焊材料先进成形技术的研究、先进钎焊工艺及装备的研究。本团队共34人,其中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5人,学术带头人5人,工学博士5人,硕士17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在30~45岁之间,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搭配得当,具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中国钎焊行业的一支中坚力量。团队带头人龙伟民,现为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863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协会项目评审专家,河南省自然科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他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有着较强的凝聚作用。近3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基金、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等。针对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需求,在新型焊接材料设计与加工制备技术、焊接设备及工艺方面开展应用探索,研究成果被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所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团队在学术带头人龙伟民研究员的带领下先后为神七、歼十、歼11B、核潜艇、多种雷达、核聚变等重大装备研制了新型专用钎料,并解决了关键部件的钎焊工艺难题,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的“粉状钎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硬质合金工具钎焊工艺及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硬质合金工具行业无系列化专用钎料的空白。原创的药芯铝焊丝新型制备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建立了国内首条无缝药芯铝焊丝生产线,产品已取代进口。原创性开发了国内铝的A-TIG正极性焊接,为铝合金的高品质焊接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团队申请专利24项(已授权7项),在EI、核心期刊以及各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焊接专业书籍5本,制订或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突出,着重引进有工作成效的博士、硕士,接收优秀的应届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利用和挖掘团队现有焊接科研力量,鼓励现从事焊接专业研究的技术人员继续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与国内诸多名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数名。通过主办一些国内、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开阔在职固定科研人员的视野。经常与国内同行联合申报项目、相互兼职、培训,实验室,团队已成为一个成果累累、人才辈出的优秀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

2013年10月01日

先进医疗与健康技术——刘静团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静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肿瘤微创治疗技术、无线移动医疗、先进能源、先进热管理以及液态金属印刷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突破。

2013年10月01日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团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34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男,1970年1月生于山东高密,工学博士、研究员。2002年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一直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科技标兵、科技北京百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博士5人,近X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在快速成形及自动化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铸造及自动化生产线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一汽、中国一拖、广西玉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