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栖霞区举办第三届“羊山湖化学生物学论坛”

发布日期:2023-06-27 消息来源: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羊山.jpg

5月23日,由南京邮电大学、栖霞区人民政府、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羊山湖化学生物学论坛”在南京经开区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郭子建,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申有青,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毛宗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化学中心主任齐湘兵,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立宏出席。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孙爱军出席并致辞。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栖霞区副区长卢静,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洪文,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潘志宏出席。论坛开幕式由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汪联辉主持。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冯艳作为承办方代表致辞。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驻区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等共计200多人齐聚园区,探讨和分享最新的化学生物学研究成果。

郭子建表示,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具备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生物医药企业面向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需要把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转化成诊疗方法、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对于源头创新及前沿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企业和高校之间找到更多的兴趣点和结合点,推进关键技术难题的协同攻关,共同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爱军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南京经开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园区集聚了南京正大天晴、金陵药业、圣和药业、诺唯赞、美药星、海辰药业、优科制药等一批优质企业,产品涉及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制药产值规模达200亿元。当前,园区正积极整合原有的生物医药科技工业园,打造升级版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南京经开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在融合创新中充分发挥大学的科学导向优势和企业的产品化导向优势,构建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形成推动技术攻关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把羊山湖化学生物学论坛燃聚的创新火种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实践基地揭牌

“羊山湖化学生物学论坛实践基地”将成为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颁发奖补资金

颁发2022年度栖霞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对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南京大学李芷等8位高校技术经纪人、江苏奥斯汀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耀宏等7位企业科技专员,给予资金奖励。

颁发2022年度南京经开区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对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28家园区企业以及15位从事合同登记一线工作的个人给予资金奖励。近年来,南京经开区精准施策,出台技术转移专项奖补政策,有效调动企业主动登记技术合同的积极性,园区企业技术转移活动的活跃度不断提升,2023年1-4月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25亿元,同比增长77.45%,新增注册科技型企业同比增长120%。

颁发聘书

南京邮电大学王勇等6名高校技术经纪人,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蔡萧芳等6名企业科创联络员受聘上岗。

院士对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武昆、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晁洁、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晓昱、南京正大天晴研究院创新所所长吴舰,围绕“校企在技术攻关应如何作为”主题展开讨论,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突破校企攻关“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提出真知灼见。

学术报告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胡立宏、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晁洁、南京大学教授闫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勇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雷公藤多苷片抗AML物质基础发现及药物研发》《生物医用核酸信息材料》《膀胱癌的靶向治疗新思路》《化学探针及其在神经元应激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

厦门大学教授江云宝、浙江大学教授申有青、中山大学教授毛宗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沈其龙、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齐湘兵,分别作了题为《拟肽大环:合成、组装和跨膜转运》《临床转化型纳米药物的分子工程》《生物靶向和调控的金属诊疗》《用于含氟药物研发的氟烷基化试剂的创制及反应研究》《河豚毒素全合成研究》的学术报告,探讨化学生物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和热点趋势。

成果推介

南京正大天晴、金陵药业、华威医药、诺唯赞生物分别作创新成果推介

羊山湖化学生物学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倡导,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共同发起的组织,论坛秉承“科技顶天、产业立地”理念,旨在搭建仙林地区高校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高端学术交流、成果转化平台,共话前沿方向,聚焦关键技术,链接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自立自强。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本届论坛首次将举办地设置在高校外,是推动科研成果从高校走向企业、科研有效链接产业的有益探索。

980 次浏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