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
4225项成果

2023年07月14日

蛋白短肽复合芯片在疫病诊疗中的应用

成果编号:38531
生物技术与医药
长期专注于蛋白短肽复合芯片(PPHM)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以下成果:1. 发明了“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的高分子纳米膜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建立了PPHM平台,为分子识别等领域提供了底层物质基础;2. 发现了抗体-探针不稳定互作状态,提出“Null-NRI-RI-Hook”四态模型,丰富了分子识别的科学理论;3. 发现了多相抗体血清动力学(长寿命和短寿命抗体),提出新的免疫与感染区分策略,为重大传染病净化提供了必须的工具;4. 提出了数字化芯片指数的芯片数据处理原则,提出了两个判定特异性的新策略,为血清学提供了新一代诊断平台。 目前已在十多种病毒传染病的诊断中得到了验证。比如,(a)在疟疾、新冠、非洲猪瘟、布鲁氏菌病等血清学检测中同时提升了灵敏度和特异性;(b)实现了羊小反刍兽疫(PPR)“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和感染区分(DIVA),猪圆环病毒的DIVA等。

2023年07月14日

亚磺酸盐脱氧还原技术

成果编号:3853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针对三氟甲基亚磺酸根从“脱硫氧化”转变为“脱氧还原”的基础科学问题,提出了三氟甲基亚磺酸根原位还原的方法,实现了基于亚磺酸钠盐的亲电型及亲核型三氟甲硫基化反应;证明了三氟甲基亚磺酸根“还原-分解”产生硫代碳酰氟的机理路线,实现了基于脱硫氟化过程的三氟甲基胺(醇)的通用合成,为实现SCF3、NCF3以及OCF3等含氟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同行直接利用项目的理论方法和反应体系开发了超过20种新的含氟甲硫基化试剂和20种新的反应类型。开发的含氟化学品、含硫(硒)化学品、长氟烷基材料、氘代试剂等产品在企业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近两年累计新增销售额3.94亿元,新增利润5677万元。

2023年07月14日

内毒素高效去除HIPA滤膜

成果编号:3853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上的毒素因子,可引发发热、内毒素休克、脓血症等疾病。传统的膜分离/吸附法虽然能实现对液体样本中内毒素的高效去除,但普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目前尚没有商品化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空气中内毒素的去除。本成果通过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纳米类酶材料,可以在温和的生理条件下高效催化内毒素分子的去磷酸化反应,失去磷酸基团的内毒素分子无法被巨噬细胞表面的TLR受体识别,从而降低了免疫炎症因子的分泌,极大的减低了其毒性。基于此,本成果将该纳米材料修饰在HIPA滤膜表面,修饰密度为10μg/mm^2,该滤膜可以灭活空气中98%的内毒素活性,为生物气溶胶的防控提供了新方法。该成果已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相关内容以“Engineering Catalytic Dephosphorylation Reaction for Endotoxin Inactivation”为题发表于Nano Today杂志。

2023年07月14日

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纳米抗菌涂层

成果编号:3854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生物膜是微生物在固-液界面形成的被膜结构,由细胞外多糖、蛋白质、DNA 等生物分子及多种微生物群落组成,形成肉眼可见的粘膜状物质。生物膜是细菌抵抗环境胁迫的主要屏障,也是耐药微生物扩散的重要途经。传统杀菌剂抗生物膜性能有限,长期使用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进化。如何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且不引发耐药性的扩散,是环境、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面临的科学难题。微生物的群体效应(QS)是调控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分子机制。微生物通过外泌信号分子(AHL),实现菌群间的通讯交流,从而协同构建生物被膜结构。本成果基于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提出了催化降解AHL信号分子、阻断菌群通讯,抑制生物膜形成的新策略。
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与医药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国家实施综合防治管理策略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疾病,会导致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的损伤,是我国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疾病和截肢的主要病因。有利的是,不同于高血压存在病因不明、维持血压稳定难的问题,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且具有明确诊疗路径,即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有明确、清晰、规范的实施路径和指南。因此,糖尿病虽然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但其“防、治、康”的综合管理却有明确的行动路径。 当前我国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主要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实现,但存在较大难题:(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治疗和服务能力薄弱。(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资源有限。(3)基于人工的糖尿病精细化管理的成本很高。(4)难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了提升基层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水平,2017年底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基层特色科室孵化中心,积极探索“两筛三防”的理念来赋能基层。然而,“两筛三防”是要求患者在每个节点来医院进行筛查,是“断点”式的监测,不能做到持续监测,更不能在糖尿病发生进展之前提前预警。因此,仍然面临着可及性不强、管理成本高、患者依从性低、疾病管理效果不明显等难题。

2023年07月14日

仿生胃肠道反应器

成果编号:38560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仿生胃肠道反应器是专门为食品、药品等研发设计的体外仿生胃肠道消化系统,可对功能食品、保健品、特膳食品、口服药品等进行功能、营养和安全评价。项目产品通过实境仿生、精准调控、时序追踪和多维评价等核心技术,模拟人体真实消化内环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动物实验,达到降低成本和时间的目的,并且没有伦理方面的限制。本项目产品为食品、医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工具,打破了国外30多年的技术垄断,对我国食品、大健康和医疗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产品包括仿生胃反应器、仿生小肠反应器、仿生大肠反应器,并可单独或串联使用,可模拟婴儿、成年人、老年人、糖尿病、肥胖病等人群的消化内环境。项目产品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8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项目技术成果获得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20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
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与医药
2019年新冠病毒卷席全国,并逐步蔓延到全球,这对我国以及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一次极大的检验。我们国家极快的应急响应能力为疫情的防治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的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类社会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视程度。无论是病毒性或细菌性传染疾病,要有效防止其传播,就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准确而便捷的诊断,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关键。病原体的核酸检测,是目前最精确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体外检测手段,但病原体核酸检测相对于免疫检测、生化检测,其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更高。 除了新冠及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之外,输入性传染病的长期联合筛查检测有重要的意义。境外输入性传染病是指本国原不存在或尚未发现或已消灭而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我国与国外人员的交流更加频繁、贸易合作更加紧密,加上全球变暖、动物自然迁移等疾病传播因素,致使境外输入性传染病输入我国的风险急剧增加,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或病原体是防控输入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能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出病原体对于阻断输入性传染病进入我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年07月14日

基于粗甘油或葡萄糖的3-羟基丙酸生物合成

成果编号:38575
生物技术与医药
3-羟丙酸(3-HP)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高附加值平台化学品,其在工业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现阶段,3-HP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法。化学法生产3-HP的弊端在于其原料不可再生且价格昂贵;副产物多,分离困难;环境污染大,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然而,3-HP的可持续生物合成受到菌株及生产成本的限制。该成果通过系统代谢工程构建高版本底盘细胞结合发酵工艺优化,分别以甘油或葡萄糖(废弃物水解)为底物合成3-HP。该成果通过内源突变以及适应性进化提升生产底盘对3-HP的耐受性,开发3-HP生物传感器高通量筛选3-HP高产底盘;在此基础上进行代谢途径适配、底物/产物转运调控、全局转录因子改造及关键限速酶理性改造,大幅度提高了生物合成3-HP的产量及生产效率。发酵法生产3-HP工艺与相关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专利:国际专利PCT/CN2020/131691,GB2111835.1,国内专利ZL202011048794.0,ZL202011046932.1,202210688542.7等10余件)

2023年07月14日

酪酸梭菌的1,3-丙二醇生物合成

成果编号:38576
生物技术与医药
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3-PD)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附加值平台化合品,在化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1,3-PD可以通过化学和生物法合成,化学合成法需要高温条件与昂贵的催化剂和复杂的催化体系,技术难度大,且原料均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绿色、清洁、可持续合成1,3-PD的生物合成技术是推进我国1,3-PD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微生物转化甘油合成1,3-PD时,存在着生产性能低、底物和代谢产物耐受性低、生物转化过程中需要添加昂贵的CoB12等问题。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为益生菌,相较于致病菌,能够安全的应用于发酵生产,并且含有不依赖CoB12的新型甘油脱水酶,该成果以多种遗传育种手段筛选得到的高耐受性酪酸梭菌和关键酶过表达基因工程菌作为底盘细胞,实现1,3-PD的绿色、经济、高效生产。(专利:ZL202010212649.5,ZL201910688714.9,ZL201810005295.X等专利10余件)

2023年07月14日

乳清粉生物合成D-塔格糖

成果编号:38578
生物技术与医药
D-塔格糖(D-Tagatose)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稀有己酮糖,甜度为蔗糖的92%,但热量不足蔗糖的1/3。作为一种低热量甜味益生元,D-Tagatose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D-Tagatose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法。传统化学法合成D-Tagatose存在副产物多,分离困难;环境污染大,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能耗高等缺点。针对化学合成法的诸多弊端,发明了绿色环保、条件温和、可持续性强、低成本的“乳清粉高效生产D-塔格糖”的两阶段一步法催化技术,显著提升了D-Tagatose的产量,为D-Tagatose的绿色高效合成开辟了新途径。 该成果针对传统化学法合成D-塔格糖(D-tagatose)过程成本高、污染大等弊端,发明了“乳清粉两阶段生物合成D-塔格糖”的技术。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结合静息细胞和酶法催化技术生产D-塔格糖。该成果开发的“一步法”高效生产D-塔格糖的技术,有效解决了中间产物D-半乳糖积累引起的底物抑制问题,并在最优条件下结合两阶段补料的方法,有效提高了D-塔格糖的产量和底物转化率。(专利:ZL202110873401.8,ZL202110150068.8,ZL201711395868.6,202010135919.7等专利10余件)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主要涉及含1-甲基-3-(4-氟苯基)-4-氯吡唑单元的氰基丙烯酸酯的制备和应用。通过1-甲基-3-(4-氟苯基)-4-氯吡唑-5-甲基胺与取代丙烯酸酯缩合得到。含1-甲基-3-(4-氟苯基)-4-氯吡唑单元的氰基丙烯酸酯对肿瘤细胞HepG2呈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制备抗肿瘤细胞药物。
生物技术与医药
2型糖尿病是严重的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及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因。作为药食两用真菌,我们研究发现蛹虫草和桑黄有多种活性物质,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经小鼠实验证明了蛹虫草和桑黄的降血糖作用,明确了对肾脏损伤的干预及修复机制。我们应用蛹虫草和桑黄与其它药食同源中药配伍,开发了滴丸、软胶囊、硬胶囊等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