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
830项成果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存在水文地质复杂、污染组分复杂、水土交互频繁、空间分布异特性等特征,相比其他工业污染场地,危害更大、风险更高。目前存在复杂地层中污染物空间分布识别不准、水土协同原位修复技术缺乏、工程应用能力弱等关键问题需进行技术攻关。本项目针对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土壤地下水精准调查和风险识别”、“原位水土协同修复技术”和“耦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 1、研发了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风险精准识别和精细化调查技术 开发了土壤地下水精准靶向采样技术和随探随测技术,实现了高回收率、弱扰动原位靶向采样;研发了基于MIP-LIF原位探测的非水相液体(NAPL)有机物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技术,构建了地面以下“土壤-地下水-土壤气”监测网,实现多指标同步监测和多数据协同解析;形成了适应复杂有机污染场地的多技术联用精细化调查模式,为复杂有机污染场地水土协同防治和精准修复提供依据。 2、构建了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土水协同的分级、分区原位修复技术 研发了适应重污染的强化精准抽提技术、高污染的定深靶向原位热脱附技术和中低污染的精准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研发了针对非水相液体(NAPL)污染的强化精准抽提技术,解决了土壤地下水中NAPL粘性大导致抽提效率低的难题;研发了针对高浓度水土协同污染的低能耗、稳定性能好的定深靶向加热原位热脱附技术,解决了能量注入空间差异、能量利用率低、污染蒸汽无组扩散等问题;研制了绿色高效、低成本的氧化药剂,开发了智慧化精准原位注射修复与抽出循环处理技术及工艺,实现了有机物“高效”、“有效”和“长效”氧化降解。 3、形成了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原位协同修复技术体系和工程示范 构建了NAPL精准捕捉-原位热脱附-原位化学氧化耦合技术体系,编制了相关的标准规范指南;开展了不同场景污染场地的工程示范和效果评价,该耦合技术将节约能耗50%~60%,整体修复成本节约30%以上,修复周期可缩短20%,提升了我国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原位协同修复技术装备水平。
能源环保
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Cl-)含量过高,使得脱硫废水的回用对设备产生腐蚀以及使整个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造成严重的下降。脱硫废水中氯离子(Cl-)的含量在20000mg/L左右,浓浆液中悬浮物的含量更是高达60000mg/L,脱硫废水进行处理的难度比较大。常规的三联箱处理工艺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以及重金属离子,但是经过处理的废水中的氯离子(Cl-)浓度依然很高,达不到回用的要求。 目前,氯离子(Cl-)的去除方法虽然很多,但是: (1)离子交换法虽然经常使用,但是脱硫废水的水质含盐量高,由于阴离子的交换顺序为:SO42->NO3->Cl-,而脱硫废水中的硫酸根浓度极高,这对于氯离子的交换位置非常的不利; (2)蒸发浓缩法能耗大,并且容易结垢; (3)由于脱硫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高,而膜分离法对于水质的要求极高,膜分离法去除水中氯离子时极容易造成膜堵塞,并且产生部分浓水,对设备的腐蚀性更大; (4)电解和电渗析法由于水耗和电耗较大,成本高。 在常用的方法中,溶剂萃取法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分离方法,在制药工业和有机物提取中多有应用,因此,本项目选用溶剂萃取法来处理三联箱预处理后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Cl-),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实验参数,并建立示范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萃取法脱除氯离子的工艺技术可实现: [1].系统装置简化 萃取法去除氯离子工艺系统装置简单,可根据预处理要求,可根据现场条件,大幅精简现有的三联箱系统,降低建设费用的投资。 [2].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通过开发新型萃取剂,有效提高氯离子的分离效率,且由于萃取过程中的萃取液可以重复使用,其操作成本相对于其他分离技术成本比较低,便于连续化操作和实现自动化控制。 [3].可实现资源化利用 反萃取过程是通过碱性反萃取剂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得到贫有机相和反萃液。贫有机相中含有少量氯离子,可回用于萃取过程,实现萃取剂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对于反萃取后的反萃取溶液通过冷却结晶得到铵盐作氮肥进行资源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新材料 其他
水泥、钢铁等工业源CO2排放量大、利用量少,亟需对工业源CO2进行捕集和利用。此外,我国废渣年排放量多、库存总量高、传统利用方式附加值低,虽然存在大量可与CO2反应的矿物、固碳潜力大,但反应速率慢、条件苛刻。利用工业烟气二氧化碳和废渣制备水泥混凝土辅助胶凝材料,一方面可实现钢渣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缓解土地侵占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助力工业实现碳中和目标,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因其减碳和经济效益潜力大,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较高的推广价值。

2023年07月13日

自修复混凝土及添加剂产品

成果编号:38486
新材料 其他
混凝土材料作为目前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具有承载以及优越的防护功能,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核电、港口和海洋等现代土木工程中。尽管其抗压强度高,但具有自身抗拉强度低、 脆性大、易开裂等先天缺陷,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微观裂缝和局部损伤,从而易遭受外界介质的侵蚀,致使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不断降低,严重降低建筑物的强度、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与修复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以具有矿化能力的微生物作为修复材料,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防治与修复,一方面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填充在裂缝中,对裂缝进行修复,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微生物在修复裂缝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具有环境友好性,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2023年07月13日

高性能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与装备

成果编号:38510
能源环保
项目研发了全新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致密的催化性凝胶隔膜、气体扩散阳极的制造技术和新电解槽结构,抑制了气泡效应,使得电解槽在2伏电压下工作时电流密度达到8000安培每平方米以上,可以在1.5 ~ 2.5伏单槽电压下工作,能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具有设备成本低、制氢成本低的优势。
能源环保
本项目技术属于铅酸电池的非冶金循环生产工艺,直接生产铅酸电池的生产原料:PbSO4或碱式硫酸铅,把废旧电池中的铅合金电解精炼得到高纯铅箔,然后用它们制造全新的双极性铅酸电池。总的来说,本项目技术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使废旧电池中的所有物质得到了100%利用,缩短了废旧电池到新电池的生产流程,降低了铅酸电池的制造成本,达到400元/kWh以下,可以得到能量密度80 Wh/kg左右、循环寿命大大提高的双极性电池。

2023年08月13日

可吸收新型多元复合活性人工骨修复材料

成果编号:38719
生物技术与医药
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或功能障碍患者已超过600万人,其中约有2/3的患者,即约400万人需要进行植骨治疗。但由于现有人工骨修复材料存在成骨活性差、降解周期长等不足,骨科临床在处理时大多数还是选择取患者髂骨、肋骨、腓骨等部位的自体骨进行移植手术,也即“拆东墙补西墙”方式进行治疗,而使用各类植骨材料的病例数仅为约133万例/年。但自体骨存在取骨量有限、患者需二次手术、潜在并发症等问题。在美国,骨科临床自体骨的使用比例由2007年的约67%下降到2017年的约46%;在我国,2007年至2017年间骨科临床自体骨的使用比例也由约81%下降到约62%,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见,减少术中取自体骨,更多选择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是国际上临床植骨的主流发展趋势。分析市场容量,2018年我国骨修复材料的实际市场规模已达到约20.2亿元/年,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3.4亿元。 针对目前临床应用的磷酸钙陶瓷类人工骨修复材料存在的不足,本产品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进,具有更优异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是其换代产品,预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较长的生命周期。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项目实施研发的智能化远程在线细胞分析设备,是一套无人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物联网化的细胞培养及观测设备系统,主要适用于肿瘤、干细胞等需长期培养实时观察的情况,可降低实验人员劳动强度、增加试验数据准确性、降低使用单位成本。其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箱、自动细胞计数仪、细胞成像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四部分。 本项目通过3C (Computing计算、Communication通信、Control控制) 技术的有机结合和深度协作,实现细胞培养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处理,高度集成了环境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建造模拟环境,在无扰动细胞培养环境中,实现细胞观察与分析过程的无人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结合无线互联网技术和安卓系统实现流畅的人机交互、物联网化控制以及云端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该设备能实现在不扰动细胞培养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细胞观察与分析过程的精准性和一致性,保证细胞分析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023年07月27日

低碳城市虚拟电厂能源服务项目

成果编号:39218
能源环保
本项目—虚拟电厂是通过有效聚合、协调控制各类分散式资源,形成具备常规电厂外特性、且可被常态化调度的特殊电厂。虚拟电厂基于先进的控制、计量、通信等技术聚合需求侧海量多元分布式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调节手段,从需求侧为电力系统提供必要的灵活性支撑,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3年07月27日

产品全链路智能化保鲜技术

成果编号:39223
现代农业
针对目前农产品运输、贮藏所面临的种种技术难题,本项目将通过使用快速网络化气调凝胶膜、感知态控温微囊技术,以及超灵敏光感反馈系统实现果蔬的新鲜送达。在预冷阶段给果蔬进行快速网络化气调凝胶高分子膜的喷涂,实现第一层保护屏障,达到抗氧化,抗菌,透气,持水的物理防护效果。进一步利用相变微囊材料对果蔬进行二道保护,结合预冷过程保持果蔬表面温度在预冷温度范围,达到10小时恒温;最后通过果品包材的光学特性实时监测,精准调控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制冷设备启、停,为冷链运输节省能耗。项目将打造农产品保鲜、管理、运输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持。
电子信息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对各类材料进行微 观结构与形貌表征研究中最有效的高端仪器设备。但在新型材料开发与性能研究 的惯常方法中,由于将宏观力学测试装备引入到电子显微设备中十分困难,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与显微结构表征一般是分别独立进行,在多力学载荷(拉伸、压缩等)加载的同时,进行微纳米、原子尺度的材料微观形貌、结构演化观察,这一瓶颈性技术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所以亟需高集成度、微型化的“测试芯片”。 本项目在国家部委及江苏省各类项目的支持下,历时 15 年,开发出系列性产品:高集成度的芯片级测试耗材(“测试芯片”),用于替代电子显微镜中目前惯常用于力学载荷加载的宏观载物台装置,为电子显微镜配备微小型“可动手”,实现在微纳米尺度样品上的多力学载荷(拉伸、压缩、谐振等)动态、静态多样化加载,解决不同维度材料的微小样品转移困难等技术问题,完成对大型显微电镜设备的功能性表征手段和方法的革新。

2023年07月27日

多用途注射型防粘连自固定水凝胶

成果编号:3922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产品防粘连医用水凝胶主要针对两种类型的粘连而开发。第一种是普通的术后粘连,如腹腔手术后的肠粘连,其发生率一般为63-97%。第二种是腹外疝手术修补所导致的内脏器官与补片材料之间的异常粘连。任何情况下,由于粘连带来的诸如慢性疼痛、肠梗阻甚至是肠瘘等都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前,防粘连材料主要是一些高分子膜和溶液。而面临的主要缺点是膜不宜贴合目标组织部位或容易滑动,防粘连液也容易流动,不易固定在特定区域。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操作简便的注射型防粘连可降解水凝胶,其中含有特殊的锚定分子,具有优异的组织黏附能力,不易滑落,可用于普通的术后粘连预防。另一方面也可用于预防疝修补所导致的内脏与修补材料之间的粘连。对于腹外疝,采用补片修补的“无张力修补”目前已经是标准的手术方式。所用的补片材料主要是聚丙烯,但其不能与脏器直接接触,无法直接用于腹腔内腹膜下的直接修补,即腹腔镜下补片裱贴修补技术(IPOM),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而该凝胶的显著特点就是可和普通聚丙烯补片快速组合成为防粘连补片,具体而言就是,待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内固定后,再将两种凝胶前体溶液通过注射在目标部位原位快速混合成胶并与补片结合,最终形成组合式防粘连凝胶补片,可直接用于腹膜下的直接修补,有效地克服了聚丙烯补片易导致内脏粘连的缺点,极大地方便了手术操作,特别是为将来腹股沟疝的机器人手术创造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