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
830项成果
新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低温脱氢的镁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为Pd掺杂的xMgH2 TiH2复合物;其中,x为1~8,掺杂物Pd的摩尔分数为0.1~1%。还提供了上述可低温脱氢的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017年09月12日

一种多比特电磁编码超材料

成果编号:18760
新材料
一种多比特电磁编码超材料或超表面是由在较宽频带内相位差保持基本稳定的有限种的电磁超材料单元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可由相位响应由低到高依次相差接近90度的四种电磁超材料单元(分别记为“00”,“01”,“10”和“11”单元),按一定编码规律排布可构成二比特电磁编码超材料或超表面;或由相位响应由低到高依次相差接近45度的八种电磁超材料单元(分别记为“000”,“001”,“010”,“011”,“100”,“101”,“110”和“111”单元),按一定编码规律排布可构成三比特电磁编码超材料或超表面;以此类推。
能源环保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容量的镁 钴系储氢电极材料,所述镁 钴系储氢电极材料包括Mg Co二元合金材料和Mg Co M三元合金材料;所述Mg Co二元合金材料由摩尔比为(100 x):x的镁粉与钴粉制成,其中,37≤x≤50;所述Mg Co M三元合金材料由摩尔比为(100 z):z:y的镁粉、替代金属粉与钴粉制成,其中,30≤y≤70,0<z≤30,替代金属为Zr或Ti。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高容量的镁 钴系储氢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2017年09月12日

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系统研发与设计

成果编号:18883
装备制造
针对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系统,本团队目前已设计并研制了多种类型的新型电机,如转子永磁型表贴式轮毂电机和多相磁通切换永磁电机等。 与传统电动汽车集中式驱动系统相比,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省去了中间传动环节,改善了系统效率,提高了系统响应时间,从而增加了驱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此外,采用多电机单元拓扑,使得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更具有灵活性,便于实现系统高性能容错控制策略。 多相磁通切换永磁电机突破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容量受单个电力电子器件容量的限制,并解决了大容量器件造成的高成本问题。本团队率先展开了五相、六相、九相、十二相等多种结构的多相定子永磁型电机研究。其中五相E形齿磁通切换型永磁电机在兼具定子永磁型电机转子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容错性能好等优点的同时,具备低电压等级实现高功率运行、强容错能力、低转矩脉动等特点,因而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飞轮储能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从控制角度讲,多相电机拥有更多的控制潜能与资源,为多种控制策略和谐波抑制方法提供了可能。E形齿上励磁绕组的设置,让该电机实现了气隙磁场的直接在线调节,与传统弱磁调速方法相比,在拓宽调速范围的同时,维持了高效率运行。

2017年09月12日

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成果编号:19324
电子信息
不断频发的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对通信系统的机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综合了卫星通信覆盖广与地面无线通信成本低的优势,在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自2005年起东南大学联合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大学共同开展了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本项目产品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的研制成功和在气象、消防、安监、人防等行业的推广应用,为卫星通信与无线通信两大产业链融合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不仅拓展原有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催生了融合通信的新兴产业,还推动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专用车辆、软件及服务等行业发展,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已授权2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7篇;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6人,硕士15人。

2017年09月12日

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系统研发与设计

成果编号:19325
装备制造
针对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系统,本团队目前已设计并研制了多种类型的新型电机,如转子永磁型表贴式轮毂电机和多相磁通切换永磁电机等。与传统电动汽车集中式驱动系统相比,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省去了中间传动环节,改善了系统效率,提高了系统响应时间,从而增加了驱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此外,采用多电机单元拓扑,使得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更具有灵活性,便于实现系统高性能容错控制策略。多相磁通切换永磁电机突破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容量受单个电力电子器件容量的限制,并解决了大容量器件造成的高成本问题。本团队率先展开了五相、六相、九相、十二相等多种结构的多相定子永磁型电机研究。其中五相E形齿磁通切换型永磁电机在兼具定子永磁型电机转子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容错性能好等优点的同时,具备低电压等级实现高功率运行、强容错能力、低转矩脉动等特点,因而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飞轮储能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从控制角度讲,多相电机拥有更多的控制潜能与资源,为多种控制策略和谐波抑制方法提供了可能。E形齿上励磁绕组的设置,让该电机实现了气隙磁场的直接在线调节,与传统弱磁调速方法相比,在拓宽调速范围的同时,维持了高效率运行。

2017年09月12日

量子密码协议研究

成果编号:19326
电子信息
目前,传统密码的安全性正受到严重挑战,与此同时量子计算机的研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5月,加拿大D-Wave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量子计算机,此计算机配置了128量子比特的处理器,可以快速的处理解决与复杂系统有关的难题以及一些数论问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密码学者们纷纷寻找出路,寻找可以抵抗量子计算的密码算法。然而现有大多数量子密码协议因为对设备的要求过高而使得应用成本高昂。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半量子密码学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支持下开展了轻量级量子密码协议设计与分析相关研究,通过弱化密码协议某一个或者多个参与方的量子操控能力来设计出更为实用的量子密码算法,为量子密码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2017年09月12日

先进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应用技术

成果编号:19327
新材料
连续玄武岩纤维(CBF)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技术无机材料,因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低温、耐化学腐蚀性、抗紫外线、吸湿性低、隔音隔热、耐环境性能优良等,可广泛用于土建交通、能源环保、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连续玄武岩纤维与“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并称为四大高技术纤维。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各项力学指标都超过通用的玻璃纤维,在多方面可代替普通的碳纤维,其耐高温性能甚至可达到或超过碳纤维;强度、刚度及各项耐久性能也达到或超过芳纶纤维,性价比将高于任何一种纤维材料,有望成为我国在高技术纤维领域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能源环保
项目产品生物质热解-提质成套装备,主要用于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质的液体燃料,替代石油作为车用燃油。工艺采用国内外首创单床内循环串行床对生物质热解,耦联“分级转化”(酯化-加氢)技术对热解生物油提质。中试数据表明该装备生物油产率较传统双床提高10%,建造成本较传统双床下降43%,运行成本下降36%,提质后车用燃料收率高达传统工艺3倍。

2017年09月12日

量子密码协议研究

成果编号:20047
电子信息
目前,传统密码的安全性正受到严重挑战,与此同时量子计算机的研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5月,加拿大D-Wave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量子计算机,此计算机配置了128量子比特的处理器,可以快速的处理解决与复杂系统有关的难题以及一些数论问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密码学者们纷纷寻找出路,寻找可以抵抗量子计算的密码算法。然而现有大多数量子密码协议因为对设备的要求过高而使得应用成本高昂。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半量子密码学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支持下开展了轻量级量子密码协议设计与分析相关研究,通过弱化密码协议某一个或者多个参与方的量子操控能力来设计出更为实用的量子密码算法,为量子密码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2017年09月12日

全同态加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编号:20048
电子信息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上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当前全同态加密算法存在的两大难题:重加密过程过于复杂和公钥尺寸过大,而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方案,旨在降低整体全同态加密方案的复杂度,提高算法效率。(1)提出了一种基于整数的EDO-FHE方案。基于加密深度优化,整体上降低了重加密过程的次数,提高效率。(2)提出了一种基于整数的CS-FHE公钥压缩方案。通过在二次平方公钥压缩技术之前引入二次组合过程,进一步将公钥空间尺寸降低至O ?(λ^3.75)。(3)搭建了一套基于近似全同态加密的安全数据处理验证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用户终端模块构成,可实现采集温度数据并计算温度平均值、方差及统计预测的功能。

2017年09月12日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仿真与性能评估系统

成果编号:20050
电子信息
物联网感知层测试实验与评估系统是在863主题项目—物联网安全感知关键技术及仿真验证平台的资助下完成。仿真平台为物联网感知节点部署后的性能提供一个仿真测试和性能评估的环境,其特点是:不需要部署真实的感知节点。通过对物理信道的建模、无线信号特征建模、电源建模和通信环境建模,能够最大限度模拟真实环境下的感知节点通信过程。仿真的结果是理论值,可以将感知层测试实验平台的数据作为系统的初始值,从而提高仿真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