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电化学制造技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荻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36
装备制造
“电化学制造技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教授。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多位研究骨干由于学术业绩突出,入选了各类国家级的人才计划。团队中具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等。团队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装备建设的重大需求,从工程实际中凝练问题,揭示机理,创新方法,形成了高效精密电解加工技术、高性能电铸加工技术与微纳电化学制造技术三个研究方向,相继承担了国防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863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近百项,创新出多种工艺方法,研制出系列的新型电化学制造机床装备,例如整体叶盘电解加工机床、摩擦辅助电铸机床、旋印电解加工机床、微细电化学切割机床等,解决了多类复杂结构件制造难题,在航空航天装备研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培养出的研究生获得全国优博、全国优博提名、上银优博银奖、江苏省优博、工信部创新创业、挑战杯等各类表彰奖励。团队2009年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磁悬浮技术——徐龙祥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龙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37
装备制造
磁悬浮技术团队从1992年开始从事磁悬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及其产业化,成功解决了磁悬浮轴承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运用了磁悬浮技术的轴承能够使转子与轴承之间无接触,从而具有无摩擦、无需润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徐龙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承担了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防预研课题、部省基金,以及企业协作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部省级奖5项。周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中国磁悬浮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省基金等。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宝钢等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金超武,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设计工程系副教授。担任中国磁悬浮技术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宝钢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

2017年09月21日

微波光子学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时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38
电子信息
潘时龙,教授,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届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美国光学学会杰出审稿人奖、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防973课题、科技委重大创新项目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子课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在内的40余项课题。在OL、OE等本领域主流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IEEE/OSA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Microwave Magazine等期刊特邀论文10篇,申请专利43项,授权发明专利24项,在OFC, ECOC等顶级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40余次。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科技奖一等奖1项。所研制的“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成果与中电10所、14所、29所、38所、55所、中航607所、航天509所、航天五院通信事业部、苏州旭创、亿通科技等企业院所成功对接,主持中航产学研项目,联合承担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2016年06月03日

工业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工程应用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8887
能源环保
韩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321领军型人才。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基金等6项。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向企业转让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蒸发浓缩、低温热泵蒸发浓缩、高效节能型干燥、新型快速低温干燥、ORC低温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制冷、强腐蚀性物料蒸发传热、节能型降温结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机械蒸汽再压缩相关成果已经在蒸发结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节能达到60%以上,其MVR产学研单位江苏乐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功上市。

2016年03月07日

导航与控制技术——刘建业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建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876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刘建业教授现任南航导航研究中心主任,南航与上海航天控制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航天器导航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并兼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南京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和《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等编委。长期从事捷联惯性导航与多信息组合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捷联惯性导航,卫星导航与惯性组合导航,激光及MEMS捷联惯导与地形辅助导航,多信息融合技术,现代最优滤波技术,非线性滤波理论在惯性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江苏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等,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曾遴选为(原)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专题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总装惯性技术预研项目、国防基金、航空基金及导航型号研制等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是南航“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控制科学与技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的负责人,“飞行器自主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技术”江苏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长期从事航空飞行器导航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所在“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防重点学科,所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飞行器自主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技术”江苏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本学科主要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探测与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工程,智能故障诊断等方面等研究。本研究团队在自主导航和控制研究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数十年的深入开发研究,本团队在惯性/卫星/天文/图像匹配多传感器自主组合导航、高精度光纤陀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及其新型陀螺仪理论研究、组合导航系统的最优联邦滤波以及非线性滤波技术、用于微小型飞行器的微型惯性自主组合导航及深组合导航技术、卫星测姿导航技术及自主轨道确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此外,本团队在飞行器先进飞行控制技术、智能飞行控制、飞行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控制系统仿真及其应用做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工作。

2015年07月24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69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防预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在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技术、自动化医疗系统技术、智能化液压控制元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5年07月24日

航空电源及新能源发电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3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龚春英教授、肖岚教授、张方华教授、王慧贞研究员、陈新副教授及数十名博士、硕士生等。 课题组面向航空电源、新能源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在逆变器、直直变换器、整流器、微电网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航空电源及新能源发电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15年07月24日

陶杰教授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0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陶杰教授课题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陶杰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吸纳科研新秀,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气氛浓厚,组织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 ①材料塑性加工与装备: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空心构件的内高压成形、空心件的弯曲成形、板材充液拉深成形、钛合金波纹板气压超塑性成形、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二次塑性成形;塑性成形工艺的计算机仿真;复杂零件及成形模具的数字化建模;塑性加工关键装备方面主要包括管材内高压成形数控装备及板材充液成形数控装备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及石化等重要领域。 ②复合材料制备与评价:主要包括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超混杂层板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研究的相关材料体系有:铝/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铜双金属复合管、铜/钢双金属复合管、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钢双金属复合板、钛/钢双金属复合板、铝/铜双金属复合板、钛/铝多层复合板(最多为11层);波纹夹芯复合板、GLARE以及TiG超混杂层板。关键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爆炸复合、气压超塑性+扩散焊技术以及热压复合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汽车领域。 ③功能涂层制备与表征:包括阻氚涂层的双辉制备技术、镧系氧化物憎水涂层双辉制备技术、轻合金微弧氧化技术、轻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以及医学等领域。 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主要包括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课题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内,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约170余篇,其中SCI收录73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课题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课题,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详细信息请浏览网页:www.taojiegroup.edu.cn 一直以来,课题组十分重视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目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中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高知大学水热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江苏呈飞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等高校及机构一起在材料制备、成形工艺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课题组更有多名已毕业的研究生正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2014年06月27日

先进成形工艺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明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是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钛合金成形技术、板成形工艺的力学分析、模具的优化设计、板成形性能分析成形工艺与工装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钛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首台热成形机床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而后又在2006年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的热成形机床。完成了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某型飞机的钛合金垂尾的部件的研制等。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钛合金、铝合金及陶瓷等难成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性能分析与评价、成形工艺与装备、板料成形CAE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材料超塑性及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材料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飞机钣金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某型飞机钛合金垂尾热成形技术”、“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热成形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重大专项)”、“中高强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等钛合金成形应用科研研制项目。“某型空空导弹钛合金舱体及翼面舵面制造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钛板热成形技术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韧钛合金热工艺参数与相关机械性能及微观组织预测研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热成形机床。 此外,本团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难加工材料加工)的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工作条件。

2014年06月27日

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3
电子信息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信号获取与处理,电子系统设计、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921” 载人航天国家重点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国防重点型号等科研课题数十项。 吴宁,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 刘方,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葛芬,女,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刘伟强,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陈鑫,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张颖,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 周芳,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 肖昊,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讲师/硕导。

2014年06月25日

MEMS微惯性姿态测量与组合导航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永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2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成员:孙永荣教授、李荣冰副教授及数十名博士、硕士生等。 课题组面向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在MEMS惯性传感器的高密度集成、误差建模、大气数据传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性能试验验证等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微小型姿态测量及组合导航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14年06月25日

复合材料天线罩研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周光明 飞机设计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总体负责 曹群生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负责 王新峰 工程力学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天线罩力学性能设计负责 蔡登安 工程力学 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生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静力试验 乔玉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多学科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黄翔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结构强度计算分析、静力试验 李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方法研究 李黄炎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电性能试验 眭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