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0个团队

2015年07月17日

轨道交通电气牵引及自动控制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文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胡文斌,1988~199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主要从事自动化监控系统和高频开关电源研发工作和企业技术管理工作。1996~1999在年南京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200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 9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统的设计和研究,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航空基础科学基金项目。2001年完成了中航二集团某型号军用飞机应急电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2002年提出了一类基于脉冲相位调制技术的变换器并联均流控制方法,完成了并联型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通过了专家组评审,经试飞成功后,进入D型件阶段转厂批量生产,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同年完成了组合型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研制,在理论和技术上实现了航空静止变流器的模块化和标准化。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完成了45/65kVA列车用辅助变流器研制,同年通过铁道部鉴定。2005年完成了某重点国防项目60kA/50kV电磁炮大功率脉冲电源研制,2006年通过部级鉴定。2007年成功申请国防重点保障项目。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1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余篇,期中SCI论文2篇,EI论文21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团队在轨道交通电气牵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牵引系统建模、仿真计算与优化系统成果已在南京地铁、昆明地铁、孟买地铁车辆选型和参数匹配计算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车南京铺镇车俩有限公司、南京地下铁道有限公司、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15年07月07日

现代焊接技术团队——王克鸿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克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3
装备制造 新材料
王克鸿,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长期从事焊接机理与方法、焊接智能化、数字化与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研发工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科技奖励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省333学科领军人才,青蓝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工作创新团队先进集体负责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工艺与装备技术领域规划专家和科工局研究应用中心规划专家,高能束流加工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部件先进制造、工程机械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兵器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市、泰州市焊接学会理事长,《焊接学报》编委。 本团队形成至今已20年有余,本团队以国防科技工业“大型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和南理工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省重点学科、机械制造省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技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为依托,主要针对兵器等国防行业、江苏等民用领域开展焊接制造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团队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化率达到80%以上,在读博士生24人,硕士生56人,每年本科生约70人。 近年来,在研国家、国防、省项目30余项,年均合同经费约15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兵器科技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连续15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研发团队,2007年获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工作创新团队先进集体,2012年获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大型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教育部材料优选与评价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多光谱图像融合的智能信息感知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本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5
电子信息
常本康,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政府津贴获得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夜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微光夜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外技术》副主编,《应用光学》编委。已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近三年来,承担了国防973、总装瓶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创新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在图像融合、成像系统、光电阴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向荣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02日

南京理工大学制造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陆宝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7
装备制造
陆宝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系副主任,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机械领域高层次优秀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与机床研究会理事、江苏电工技术学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2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3项、科技支撑2项、产学研前瞻性研究1项、自然基金2项、创新基金3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被SCI收录6篇、EI收录1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获得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201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在制造装备的嵌入式智能监控与维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嵌入式智能前端单元已在框架式精密成型液压机、粉煤灰全自动增压砖机、海上风电工程起重机、粉末冶金成型机中得到应用。本团队与南通锻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团队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技术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振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13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本团队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江苏省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重点实验室和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支撑。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图像与视频分析、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图像处理与分析成果已在银行票据自动处理、道路病害检测、大庆油田智能监控、汽车智能防撞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海康威视、上海先锋商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亿元。

2014年06月16日

新药合成研究室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志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14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在科研方面曾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对外协作科研项目40余项,负责完成30余项; 其中对外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 尤其是对外协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与包括诺华制药在内的国内外制药、化工等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先声药业新药合成研究室;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代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理工大学-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产学研联盟等科研机构和协作关系。经多年来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和优秀论文奖多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已经授权6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本,教材一套4册。

2014年06月17日

燃烧与爆炸控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寅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核心人员黄寅生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先后申报获得专利10余项,其中有两项专利已转让工厂,产生近3000万的产值。现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委员、应用化学系主任(原),江苏省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生产化工材料专家,中国兵工协会火工烟火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总局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师,南京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民用爆破器材研究所总工程师、江苏南理工春雷爆破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其余成员均为南京理工大学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的军名品技术研究与开发。

2014年06月17日

民爆安全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倪欧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9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来自国家民用爆破器材检验检测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系骨干力量,在民用爆炸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4年06月17日

流体处理和智能管理系统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俞文迪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5152
电子信息
目前在建筑给排水和民用燃气领域内利用翻斗等专利技术提高处理空中下落的液体、即无压液体的水平。用翻斗型传感器实施无压液体,以及液体向敞口容器的输入和液位、溢流等的智能管理,结合水表、燃气表等流量计型流量式传感器对管道输送的有压流体实行智能管理,以达到避免水和燃气的泄漏所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甚至使人中毒、导致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在此基础上探索和扩大其它领域,如化工生产、流体物流行业,以及提高与液体有关的生产过程的智能管理水平。

2014年06月17日

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崔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3
能源环保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团队在近十年间从事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2003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洁净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白泥尾渣资源化开发利用, 2006通过专家鉴定验收,鉴定意见为: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厅化工白泥渣制备新型墙体材料计划项目;2007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产业化推进项目-酸性锆渣资源化利用产业化;2009年承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课题-用废弃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硅酸盐陶粒研究;2010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造纸碱回收白泥渣利用技术研究。目前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

2014年06月17日

纳米能源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阚二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通过理论模拟,解决材料研制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主要研究对象为太阳能材料,电池材料,生物制药等方面。

2014年06月17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状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目前由吴状春教授负责,有在读博士一人,硕士六人,本科生三人。吴状春教授自95年以来,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锂离子电池方向的研究,具备全面的电化学理论基础。近年来发表SCI多篇,他引超1400次。拥有美国获批发明专利 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