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189个团队

2015年07月16日

特种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洪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6953
其他
王洪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研究委员会委员,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带电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 近十年,承担国家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1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发表SCI论文3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 团队研究方向包括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爬壁机器人和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等。 团队与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下属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超高压输电线路机器人巡检与作业技术及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电力检测与维护机器人系统,在辽宁、四川、福建、贵州、浙江、内蒙、黑龙江等地的电力公司进行了现场的实验与应用。 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实验系统(MRRES)主要面向教育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而开发,机器人兼有较好的重构能力与操作性能。系统可自主识别出机器人的当前构型,并可建立机器人三维几何模型、运动学模型,进行轨迹规划,对机器人进行伺服控制等。上位机软件还可单独运行,在仿真环境下建立机器人的虚拟样机系统,对机器人进行仿真。 面向我国新兴制造业、服务业、医疗行业等领域对机器人技术与装备的迫切需求,研制出具有轻质、高精度、大负载自重比、安全性高、编程简单、易于使用等特征的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系统。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面向反劫机的实战需求研制飞机壁面爬行探测机器人,机器人基于行星轮系运动及双足负压吸附原理设计。机器人可实现直线行走平面旋转和交叉壁面的跨越,可适应飞机壁面及金属、玻璃等光滑表面。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7月16日

高速无线链状感知通信系统——慕福奇团队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慕福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6911
电子信息
慕福奇,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航天部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了TD-SCDMA标准的制定;主导了基于OFDMA/TDD/IP系统方案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03专项2项、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1项、中科院先导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申请专利20余项。 在边海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速无线链状感知系统成果已在新疆军区某边防连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获得一线官兵广泛认可和总部领导高度肯定。CCTV-1新闻联播、CCTV-7军事频道、新疆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媒体对本系统进行了报道。CCTV-1新闻联播。2015年3月31日,总参作战部召开项目预备会,确定中科院为边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总体牵头单位之一。

2014年12月05日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流式细胞仪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策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47
生物技术与医药
体外诊断产品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国民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流式细胞仪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仪器,集激光、流体力学、微弱信号处理、生物探针等技术于一体,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生物实验室的“CT”。研发团队以突破流式细胞术中鞘流稳定、微流控制,微弱荧光探测器驱动,弱荧光信号探测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护简便的高性价比流式细胞仪样机和相应的质控标准品。随着成果转化水平的提高将逐步推动生物试剂产业和临床检测技术水平的发展,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团队有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5名助理研究员组成。

2014年12月05日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微纳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黎海文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50
生物技术与医药
医用微纳技术研究室主要针对医疗、生物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和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具有研究微型生化分分析仪、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等多功能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以上方向的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医用微纳特色的研究领域;具有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开放的微纳米加工的能力和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的医用微纳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医工所在医用微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持久保障。 目前,团队有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8名助理研究员

2014年12月05日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医用微纳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黎海文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4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医用微纳技术研究室主要针对医疗、生物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和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具有研究微型生化分分析仪、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等多功能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以上方向的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医用微纳特色的研究领域;具有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开放的微纳米加工的能力和平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的医用微纳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医工所在医用微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持久保障。 目前包括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8名助理研究员

2014年11月11日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心

团队带头人:骆敏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93
装备制造
团队以虚拟现实、虚拟样机技术在自动化工程、机器人及智能仪器仪表方面的应用为目标,开展先进装备设计和制造的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以机械设计、有限元分析、运动学、动力学及仿真优化为核心,运用成熟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将产品各零部件的设计和分析集成在一起,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字模型,从而为产品的设计、研究、优化提供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的研究平台。

2016年07月15日

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尹焕才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05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尹焕才,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蛋白组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体外诊断试剂及消毒卫生评价产品。 目前团队成员数为9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目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独自承担省产学研项目4项,合计项目经费达800万元。围绕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拥有大量核心专利达10余项,可实现对开发产品的集中保护。

2014年11月19日

魏庆来企业能源优化调度管理平行控制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魏庆来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1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非常先进和完备的理论研究条件以及实用的硬件平台,为理论研究得以在实际系统中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曾承担或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及大量的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应用项目。

2017年09月21日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王强斌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强斌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60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强斌,197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纳米所生物医学部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200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08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教授,2008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本课题组主要方向:1)致力于波长位于400 nm至1700 nm之间的荧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2)发展生物大分子—DNA和蛋白质指导的纳米结构可控组装策略,构建功能复合纳米结构。目前实验室共有18位成员,其中1名研究员、2名副研、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后、1名科研秘书、12名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充满战斗力的研究队伍。团队拥有世界领先的近红外量子点制备和应用专利技术,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成功开发国内第一台高穿透深度、高空间分辨率、宽光谱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该系统覆盖可见光(400-650 nm)、近红外一区(650-1000 nm)和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可以对小动物进行实时、无创、动态、连续、定性和定量研究。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手术可视化指导、特定基因表达分析、肿瘤生长及转移机制和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等领域。

2023年07月26日

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技术——季生象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季生象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69
能源环保
季生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科院人才计划(A类)、长春市“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支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副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2人、工程师1人。团队成立以来,主持国家实验室、科技部、国基委、中科院、吉林省科技厅和横向等课题30余项,立项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2018年,与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年产800吨高效气相净化材料中试生产线,并投入生产使用。经过多年的研发,高效气相净化材料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21年项目获得1亿元融资款,同年建成世界上首条年产1万吨高效气相净化材料生产线,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突破一亿元。经上海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鉴定,使用后失效的高效气相净化材料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危害小、处理成本低。202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为组长的7人专家组,对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成果进行鉴定,成果水平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高效气相净化材料成果已在北京大兴机场垃圾转运站除臭项目、上海白龙港污水厂除臭项目、上海城投透气井除臭项目、徐州市中小学校园新风项目、国际香料(中国)有限公司VOC治理项目、济南二机床厂VOCs治理项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5年08月05日

功能纳米碳材料团队

省产研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清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59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李清文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担任副所长、先进材料研究部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总装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总装产业化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百人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轻质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气凝胶、智能变色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工程中得到试验应用。与华为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703所、苏州阿罗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赛菲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15年09月02日

五轴控制搬运机器人团队

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冒益海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7933
装备制造
冒益海,副研究员,现任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常州科协委员,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专家,长期从事数控系统应用研究、数字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冒益海副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国家、江苏省等多项重点项目。另外主持并完成数十个所企合作应用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其团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更新改造服务达 60 余项,为企业新增产值数亿元。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6 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8 件,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 件,参与发表科技论文5篇。荣获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科教城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资助、常州科教城金凤凰人才青年蓓蕾奖 、常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