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王强斌团队

团队编号:09160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单位类型:中国科学院系统院所
研究方向:
服务产业领域: 生物技术与医药
参加活动:
发布人:王强斌
王强斌,197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纳米所生物医学部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200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08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教授,2008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本课题组主要方向:1)致力于波长位于400 nm至1700 nm之间的荧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2)发展生物大分子—DNA和蛋白质指导的纳米结构可控组装策略,构建功能复合纳米结构。目前实验室共有18位成员,其中1名研究员、2名副研、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后、1名科研秘书、12名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充满战斗力的研究队伍。团队拥有世界领先的近红外量子点制备和应用专利技术,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成功开发国内第一台高穿透深度、高空间分辨率、宽光谱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该系统覆盖可见光(400-650 nm)、近红外一区(650-1000 nm)和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可以对小动物进行实时、无创、动态、连续、定性和定量研究。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手术可视化指导、特定基因表达分析、肿瘤生长及转移机制和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等领域。
657 次浏览 分享到

团队详情

团队简介
王强斌,197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纳米所生物医学部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200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08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教授,2008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本课题组主要方向:1)致力于波长位于400 nm至1700 nm之间的荧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2)发展生物大分子—DNA和蛋白质指导的纳米结构可控组装策略,构建功能复合纳米结构。目前实验室共有18位成员,其中1名研究员、2名副研、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后、1名科研秘书、12名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充满战斗力的研究队伍。团队拥有世界领先的近红外量子点制备和应用专利技术,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成功开发国内第一台高穿透深度、高空间分辨率、宽光谱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该系统覆盖可见光(400-650 nm)、近红外一区(650-1000 nm)和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可以对小动物进行实时、无创、动态、连续、定性和定量研究。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手术可视化指导、特定基因表达分析、肿瘤生长及转移机制和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等领域。
参展成果
骨干成员
姓名 职务/职称 方向
陈光村 副研究员 1. 干细胞示踪活体影像技术 2. 组织再生修复
李春炎 副研究员 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多功能纳米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研课题
课题名称 科技计划名称
重大成果
成果名称 所获奖项
团队带头人
姓名: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联系方式
联系人: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咨询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