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189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GBDB数据库团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樊隽轩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36
电子信息
樊隽轩,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导,GBDB数据库团队负责人。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网站执行工作组委员、国际志留系分会埃隆阶底界工作组及特列奇阶底界工作组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化学地层及定量地层分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分会副秘书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博士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联合基金1项,中科院先导专项1项,科技部基础性项目1项,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著96篇/册,其中SCI论文35篇,中英文专著/译著5本;开发软件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在地层古生物数据库建设、定量地层学、全球界线层型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国际地学界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与江苏曙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联手已经在定量地层学软件研发和并行计算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

2015年09月01日

高精度时间频率应用技术团队--华宇团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团队带头人:华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911
电子信息
华宇,研究员,博导,国家授时中心授时方法与技术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授时理论与方法、无线电导航与定位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电视定位与授时技术,卫星导航接收机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等。 在时频领域,带领团队成员首次提出了利用数字电视进行授时和定位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一项空白。带领研究室成员与北京联合信任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了我国权威第三方时间戳服务中心,完成了《可信时间戳技术服务规范白皮书》,为建立我国统一、安全、可靠、权威和规范的时间戳服务体系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在无线电卫星导航领域,开展卫星导航总体技术及卫星导航授时接收机、星地时间同步、站间时间同步研究,对推动我国卫星导航技术发展,支持北斗二代系统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主要成员获2006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0项,申请项目10余项。 担任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技术与方法研究室主任以来,积极开展团队建设,现研究室成员共18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2名,中级职称人员9名。除带领研究室成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组织成员参与质量体系文档撰写,结合质量体系撰写了研究室流程管理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机制。为质量体系在授时中心贯彻执行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时间频率学科的应用技术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生23名,博士生8名。

2015年07月21日

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团队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殷云龙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266
现代农业
殷云龙,博士,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专家,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重要林木资源与观赏植物的选育、国土绿化与景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林业推广项目2项、省科技厅、省林业局和省财政局等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8篇,获专利授权1项,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中山杉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个,国家级林木良种2个,省级林木良种9个,制定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2个,专著1部,培育的中山杉新品种已授权在江苏、浙江、云南、重庆和湖北的12家专业苗圃进行扩大繁殖,苗木在江苏、山东、上海、浙江、湖北、安徽、重庆和云南等省市获得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2023年07月19日

可再生能源直流变换器项目-王一波团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一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97
装备制造
王一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项专家组组长,国际组织“创新使命”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工作组组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4人。近十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共8项重大科研任务。申请发明专利39项,其中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8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技术成果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组织成果鉴定会,以周孝信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认为“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并获2022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本团队在可再生能源直流变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制完成±30kV/1MW集中型光伏直流变换器、1MW SiC型光伏直流升变换器等一批自主研发装置,并在云南大理建成世界首座±30kV/5MW光伏直流并网示范工程。同时,技术成果已在张家口黄帝城小镇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张家口张北镇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工程等多个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突破2亿元。

2023年08月17日

辐射感知与调控材料及器件—徐亚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亚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22
新材料

2023年07月23日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南京创研院团队

中科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周一青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3
电子信息
倪光南,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计算所公司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本团队以倪光南院士为核心,组建了以由邬贺铨院士、倪光南院士、龙腾院士、孙凝晖院士、于全院士、张宏科院士、张平院士、赵春江院士等8位院士牵头的学术委员会指导创研院科研及产业转化工作,并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上提供极大发展空间。2023年南京创研院人才团队总规模已达近二百人,当前创研院研发人员占比近90%,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占比70%以上。 创研院已成功申报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区域重点项目、江苏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南京市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平台资金补助项目、南京市创新名城专项资金项目、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同时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评估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在卫星移动通信核心技术、芯片设计等方向,创研院也已初步搭建形成了知识产权池。成立至今,创研院累计申请专利109件(其中授权45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6件,发表国内外核心论文11篇,初步形成涵盖芯片架构、测试仪表、基站等知识产权池优势。

2023年07月23日

基于复合增焓的能源塔热泵技术——张振涛团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振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2
能源环保
张振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农特产品绿色节能干燥技术装备研发(2018YFD0700200)”首席科学家,中国轻工业食品药品保质加工储运装备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0余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文章50余篇,授权专利80余项。在基于复合增焓的能源塔热泵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北京金茂绿建科技有限公司(大型央企-金茂集团)第1-3期能源站项目示范(青岛),在四川成都独角兽岛区域供冷供热智慧能源站项目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3年07月22日

连作土壤健康生态调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董元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22
现代农业
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双创博士、美国大学作访问学者。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 本团队现有成员3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近5年,主要从事作物土传病害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机理及其绿色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STS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5 余项。研究成果已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Pest Management 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际PCT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3部。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绿色技术银行 2020年十大绿色技术。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23年07月23日

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营养功能食品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李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1
生物技术与医药
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营养工程实验室)于2020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是科学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工程化技术研发和支撑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养功能食品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营养工程实验室,主要针对代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脂肪肝和肥胖)、心血管疾病、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营养干预产品研发的需求,在营养干预产品与技术研发、营养健康产品功能评价与行业服务、营养干预产品的临床试验和产业推广等三个方向开展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为我国营养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创新源泉和工程化技术保障。 李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所务委员,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所级公共技术中心主任。 学术任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内分泌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围绕机体营养感应与代谢调控,开展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肥胖等重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以及通过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手段干预相关疾病的系统性、原创性研究。 研究成果:在Cell Metab、Nat Commun、Hepatology、PNAS、Gastroenterology、Diabetes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中国专利7项,授权中国专利3项。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上海市市级重大专项资助。担任学术期刊Nutrition & Metabolism副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生理学报编委,Nat Metab、Nat Commun、Hepatology等期刊审稿人。

2023年07月23日

水生所——鱼病学团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桂堂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34
现代农业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

2023年07月22日

农田信息智能感知技术——李晓鹏团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晓鹏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21
现代农业
李晓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岗位(技术攻关)、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质量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中科院STS计划课题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科研总经费达1360万元。近年来在农田信息智能监测与管理方面,围绕土壤墒情、作物苗情、耕地质量等监测技术和设备研发以及田间管理措施的决策、优化,从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与设备自主研制、成果产业化以及与生产应用结合等方面展开工作,形成了土壤水分智能监测与灌溉优化、土壤结构原位监测与结构障碍改良、作物长势精准监测与追肥优化等多项创新性成果,为我国农田水肥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发表SCI论文21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2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集成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团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永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0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王永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长期从事有关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医疗影像分析处理、中医药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工程、数据挖掘、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关贝,中科院软件所副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网络威胁情报分析,知识图谱技术,云计算等方面的研究。李晨溪,中科院软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大数据分析技术、图像处理等相关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十余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博导1人,硕导1人,博士生和硕士生5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2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专著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项目名称:软件过程服务技术及集成管理系统)。团队致力于基于微服务和低代码开发的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平台研发,旨在解决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数据融通问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团队构建的“生物基因制造人工合成数字化智能平台”和“智慧水务业务数字一体化平台”已在苏州某基因生产企业及河南某自来水公司落地应用,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并带来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