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189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平板显示技术——李同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同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56
电子信息
李同博士199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TFT)的先进制造技术),并于1999至2003年先后任美国球面半导体公司高级器件工程师及研发项目经理;美国Chorum技术公司高级工艺工程师。2004年4月李博士带着10万美元的天使资金回国创业,白手起家在宁波保税区成立了“宁波思达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在李博士的主持下,公司完成了用于远红外的光缆传输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Er:YAG激光器的石英光纤头的研制及产业化,并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期间公司得到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择优资助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宁波市创业基金等一系列的支持,并于2010年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8年7月李博士加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及纳米仿生研究所,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并获得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孵化项目。目前从事新型平板显示器关键器件的研究、开发工作。李博士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SA)、及美国信息显示器学会(SID)会员,并自2014年起担任SID年会中“新产品竞赛”(Innovation Zone)组委会委员。

2017年09月21日

锂电应用技术——陈立桅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立桅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57
能源环保
陈立桅,200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1-2004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IBM Watson研究中心联席博士后,2004-2008年任美国俄亥俄大学助理教授,2009年起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百人计划研究员,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吴晓东,博士,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2004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陈立泉院士,主要开展纳米储能材料的研究。2004-2006年在荷兰DSM公司,任Solutech事业部项目经理,同时兼中国区技术部经理,从事超高分子量微孔薄膜的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2006年回国加盟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历任技术部经理、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汽车电池事业部总经理。2011年6月,进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开展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卢威,博士,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2005年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开展纳米功能材料制备研究。2005-2008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开展锂离子电池与锂硫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苏州纳米所锂电池工程中心位于苏州纳米所中试平台三楼,占地1200平方米。锂电应用工程中心一共有28人。高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4人,研究生14余。

2017年09月21日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王强斌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强斌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60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强斌,197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纳米所生物医学部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200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08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教授,2008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本课题组主要方向:1)致力于波长位于400 nm至1700 nm之间的荧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2)发展生物大分子—DNA和蛋白质指导的纳米结构可控组装策略,构建功能复合纳米结构。目前实验室共有18位成员,其中1名研究员、2名副研、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后、1名科研秘书、12名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充满战斗力的研究队伍。团队拥有世界领先的近红外量子点制备和应用专利技术,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成功开发国内第一台高穿透深度、高空间分辨率、宽光谱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该系统覆盖可见光(400-650 nm)、近红外一区(650-1000 nm)和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可以对小动物进行实时、无创、动态、连续、定性和定量研究。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手术可视化指导、特定基因表达分析、肿瘤生长及转移机制和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等领域。

2017年09月21日

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陈学思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学思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66
新材料
陈学思,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材料与工程学部会审专家组成员,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专家。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获专利授权19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结构设计、化学合成、性能表征和医学应用,生物降解聚乳酸塑料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浙江海正集团建成1.5万吨/年聚乳酸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聚乳酸全套生产技术的国家。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9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稀土光功能材料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成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72
电子信息
李成宇博士,研究员,中科院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围绕LED照明、飞行器风洞测温、稀土发光材料等领域开展研发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科学论文71篇,发明专利授权39项,PCT专利获美国、日本、欧盟等多国授权。研发了以稀土温敏发光材料为核心的磷光热图技术,成功完成某型号飞行器风洞测热试验,满足了国防的重大需求,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成功开发出寿命可控交流LED稀土发光材料,获得世界首创的以发光材料为核心的交流LED技术;成果获得2013年澳大利亚“金袋鼠世界创新奖”,入选2013年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目前本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建立了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并实现首批产品下线,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在稀土高附加值下游应用领域实现了又一次原创性突破。

2017年09月21日

先进激光雷达技术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周军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45
电子信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0余人,专家顾问团十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两年来,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江苏重点研发计划。获专利授权十余项,在高重频大能量全固态激光器、全光纤单频激光发射源、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雷达用激光光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雷达用激光光源成果已在机载激光探测、机载激光成像、远距离目标探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南京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南京帝耐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并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产品定制开发和技术服务类合同额近一千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新型神经环路示踪病毒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罗敏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81
生物技术与医药
罗敏华,研究员,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并考核优秀。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3人,拥有海外经历者2人;包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验员1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共5项,此外还有多项院地合作、院内项目、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等。发表SCI论文近50篇,获专利授权1余项,申请国际专利4项目、国际专利2项。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在疱疹病毒先天感染只神经发育异常和顺行神经环路示踪病毒的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HSV-1顺行神经环路示踪工具病毒已在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为即将开展的中国脑科学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与湖南赛诺、武汉生命科技、武汉生物制品所等企业,以及武汉市脑科医院、湖南湘雅三院、广州妇女儿童医院、广州眼科医院等临床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近千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海云协同关键技术&智慧城市关键技术——高研院智慧城市团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宁德军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9390
电子信息
宁德军,团队带头人,中科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软件工程博士。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曾参与过20+个云计算和大数据项目评审。中科院先导专项总体组专家,海云协同服务项目负责人。曾就职于IBM中国13年,IBM执行官级专家(Band 10级别)、IBM Rational软件 CTO(Rational是 IBM 五大软件品牌之一。拥有10+项物联网和大数据领域专利(例如机械设备状态类别识别方法和系统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其中国家先导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1篇,获专利授权4余项。在海云协同关键技术、智慧城市关机技术研究及大数据应用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成果已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智慧化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科房投资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共管廊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49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植物天然产物生物炼制---赵兵 团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赵兵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94
生物技术与医药
植物天然产物生物炼制研究组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工程及植物资源生物炼制研究,涉及珍稀濒危中药材、石油植物等分子育种和代谢调控,规模化组培快繁和人工种植,组培苗病毒检测,化学和DNA指纹质量评价标准,天然产物规模化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及耦合集成,生物催化转化,生物燃料,生物农药,生化过程模拟及技术经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负责和承担多项国家863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合作课题等。已获国家科技部登记成果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8篇),申请专利56项,获授权专利19项。培养硕士生8名,培养博士生6名。

2017年09月21日

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晨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95
能源环保
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室室 目前主要从事生物质全成分转化为先进液体燃料、生物聚合物材料及高值化工品的前沿基础研究与技术集成开发。实验室已完成国家、科学院、省部级项目二十多项,目前承担了国家973、863重点、国家基金重点、面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近5年来在实验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在能源与化学化工领域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山东、河南、广东建成生物质合成醇醚燃料的中试基地,并在辽宁建设千吨级生物质水相催化合成生物汽油/航油中试基地,积极推动生物质大规模利用的工业化进程。 实验室与日本富山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中部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波音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能源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晨光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96
能源环保
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室室 目前主要从事生物质全成分转化为先进液体燃料、生物聚合物材料及高值化工品的前沿基础研究与技术集成开发。实验室已完成国家、科学院、省部级项目二十多项,目前承担了国家973、863重点、国家基金重点、面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近5年来在实验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在能源与化学化工领域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山东、河南、广东建成生物质合成醇醚燃料的中试基地,并在辽宁建设千吨级生物质水相催化合成生物汽油/航油中试基地,积极推动生物质大规模利用的工业化进程。 实验室与日本富山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中部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波音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能源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

2017年09月21日

自旋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器件—韩秀峰团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韩秀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05
电子信息
韩秀峰,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实验师1人。近10年,主持和完成过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的中英、中爱、中美、中澳、中日等多项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面上基金、重点基金和科技部973项目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发表SCI论文27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非易失性磁随机存储器和磁逻辑及磁敏传感器的材料、结构设计与器件原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获中科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相关磁随机存储的设计方案也被国际权威出版社Springer出版的《Principles of Nanomagnetism》等专著收录。与中芯国际、多维科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研发关系。近15年科研总经费超过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