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23年07月14日

风电装备高性能设计技术——朱春玲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春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3
能源环保
朱春玲,国家重大仪器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负责人,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在大型风电场特性和布局规划、大型风力机设计、风电装备运行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风电叶片等零部件设计、大型风力机整机设计、风电场运行管理等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与金风、远景、中复、双瑞、龙源、华电、国投等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射频传输与能量收集技术——张金玲团队

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金玲
职称:
团队编号:10324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张金玲: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教师,研究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研究生优秀育人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指导研究生获得创新创业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获得“集萃创新杯”2022年度总决赛二等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X X人,其中博导X X人,教授X X人、副教授X X人。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和国防项目3项、华为、中兴和其他院所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SCI和EI检索近100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8项。 目前在研科研项目6项,其中纵向项目2项,横向项目4项

2023年07月25日

电子信息技术——“装备智能计算芯片及系统应用”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永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53
电子信息
李永,装备智能计算芯片及系统应用北京市工程中心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5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工信部创新发展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46篇,获专利授权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参编国家标准8项。在智能装备、融合计算芯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无人平台群体异构分布式融合感知技术等成果已在航天、海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航天部三院、中科院计算所、中信科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600多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工业元宇宙团队

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牛少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牛少彰,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工业场景数字孪生、制造大数据分析、增强现实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得到应用,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新能源汽车用模块化智能线控角驱动系统研制技术——王书翰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书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8
装备制造
王书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科技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软著38项,专著1部。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车辆智能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车辆智能线控底盘技术、车辆传动系统NVH机理与抑制技术等。 承担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等2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

2023年07月25日

集成光电子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建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6
装备制造
杨建义,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主任,兼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功能与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等研究,利用集成光学材料的特性,探索各种光电功能结构及其平面集成,以及在通信、互连,传感和计算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课题与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JCJQ:硅基光子集成及硅基OPA芯片与系统、硅基光计算芯片与系统硅基、硅基光量子芯片与应用等。其参与的“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集成光波导芯片”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7项。

2023年07月25日

爆炸物检测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骆季奎
职称:
团队编号:10367
装备制造
骆季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上MEMS的活跃人物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原创地提出和开发了基于表面声波的微流体器件:微泵、微混合器、传感器等,可实现从几百微升到皮升数量级液体操作,并基于此进一步实现了集成传感器和微流控制器的Lab-on-a-chip系统,在诊断和监控领域有着巨大应用前景。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282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10篇,其中特邀报告/keynotesspeaker 35次。H-index46,引用7647次。作为共主席主持领域顶级会议SMAC、MME、IDW、NanoSmat、NanoMan、IWanDLC、IEEE NEMS、ThinFilms等。 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5项。申请专利74项,授权46项。建立了痕量化学分析检测领域完整的研发平台,利用碳纳米材料的光电离效应所研发的电离源,解决了安检领域迁移谱爆炸物检测仪中需要用到放射源的难题,属国际首创。还开发了痕量标准气体配置系统、全功能危险品检测仪、空气检测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其研发的现场痕量检测设备成功应用于缉毒领域,多次协助各地警方破获制毒携毒案件,推广后有望成为缉毒工作的利器。多款爆炸物检测仪等安检设备成功通过了欧盟和中国民航认证,均为国内首家和唯一,国内市场占有率已高达70%,体现了公司研发和技术实力,其在安检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2023年07月22日

集成光电子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建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91
装备制造
杨建义,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主任,兼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功能与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等研究,利用集成光学材料的特性,探索各种光电功能结构及其平面集成,以及在通信、互连,传感和计算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课题与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JCJQ:硅基光子集成及硅基OPA芯片与系统、硅基光计算芯片与系统硅基、硅基光量子芯片与应用等。其参与的“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集成光波导芯片”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7项。

2023年07月14日

化学化工学院郭盛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盛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72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郭盛,课题组长、准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1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本科期间加入雷爱文教授课题组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随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课题组从事多环萜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的研究,并于2016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Stephen L. Buchwald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不对称催化以及钯催化偶联反应;2020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Timothy M. Swager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2022年加入阿美石油担任Polymer 2022年12月入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展独立科研工作。

2023年07月22日

植介入医疗器械体外评测设备技术——樊瑜波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樊瑜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樊瑜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杰青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主任,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 (2017),国家首家医工整合联盟理事长。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和康复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植介入医疗器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疗器械与转化医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优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国自然“骨和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群体,科技部“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办国际期刊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3年07月25日

人工智能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0
装备制造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多媒体分析与检索和统计学习理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访问学(2009.10-2010.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入选“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018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年度),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2018.8-2020.12)、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执行主编、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分刊信息电子前沿《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教材《人工智能初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和《走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 团队研制了大规模神经网络模型端云协同计算平台,取得了体系化、链条化和平台化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突破;解决了高性能超大规模动态图神经网络学习、一体化大小模型端云协同技术链路、个性化端侧场景推理等技术难题;支持3亿多活跃用户每日1500亿次端侧推理实时在线需求,以技术手段重塑在线经济和智能司法等业务模式,有力推动了端云协同计算范式形成。

2023年07月22日

光学仪器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90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