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23年07月28日

材料检测与智能制造团队-先进检测技术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徐科,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华为技术有限-北京科技大学“5G+工业视觉联合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长期从事机器视觉、工业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带领项目组经过 20 余年自主研发,成功研制了金属生产全流程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应用于宝钢、鞍钢、太钢、马钢、中铝等企业 100 余条生产线。系统突破高温高速表面成像、图像并行处理、缺陷检测与识别等关键技术,全面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主要检测指标超过国外先进系统,部分替代国外进口设备,并推广到韩国浦项等境外企业。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核电站、南水北调、高铁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28日

材料检测与智能制造团队-先进检测技术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东东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7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周东东,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中国金属学会低碳标准委员会秘书,阳江合金材料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北科大-华为 5G+ 工业视觉实验室核心骨干,北科大-中广核传感器联合研发实验中心骨干,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会员,2022 年度青年学者创新基金获得者。从事智能制造、先进检测技术与冶金工艺优化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研究基于实时检测结果和冶金机理融合的工艺优化方法,解决行业亟需的高精度检测仪器开发与工艺优化融合的难题。 参与国家级、北京市课题 20 余项,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核电站、国产大飞机、页岩气开采、南水北调、海军舰艇等国家国防建设及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及钢铁冶金流程高炉、精炼炉、连铸坯、线材等过程温度在线检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31日

有机光电材料团队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历辉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84
新材料
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10余项,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南大学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0余项,主持一般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近年来,团队老师在Adv. Mater.(材料顶级期刊), J Mater. Chem. A, Mater. Chem. Front., Chin. Chem. Lett., Solar RRL, Poly. Chem., Dyes and Pigments等期刊上发表光电领域研究论文40余篇。

2023年07月31日

南京大学董磊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5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董磊教授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领导的研究团队围绕生物材料的生物学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生物材料界面生物学分析方法”、“主动调控组织微环境的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基于免疫调控材料的器官再生与再造”等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凝练出一支核心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与科研团队。目前,研究团队包括教授1 名,副教授2名,助理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员8名,团队平均年龄为35 岁。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交叉、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近年来,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一项,江苏省青年基金2项,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 项;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Life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88 篇,2 篇论文入选Advanced Science 封底文章,1篇入选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封面文章,1篇被选为Science Advances 亮点文章。连续多次被Trend In Biotechnology、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等权威期刊邀请撰写综述。近期团队的核心技术成果器官功能重塑的文章被国内外20余家科技和公众媒体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有2项技术产品成功转化,多项技术已成功转化,进入产品管线。

2023年08月02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吴富根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富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6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富根,1983年9月出生,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杰青、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优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Cell Press综合性旗舰期刊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Wiley综合性旗舰期刊Exploration的推广编辑及青年编委、Science合作期刊BME Frontiers青年编委和特邀主编、Pharmaceuticals编委和专刊主编、Frontiers in Drug Delivery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Materials Express顾问编委等。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Elsevier“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榜单(2022)及全球顶尖前10万名科学家榜单(2021, 2022)。

2023年08月02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孙正明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正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7
新材料
课题组由孙正明教授、陈坚教授、田无边副教授、张培根副教授,章炜副副教授以及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

2023年08月02日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幼平院士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幼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8
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与医药
''李幼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子和通信技术专家。1953-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57-1959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师从苏联专家鲍里索夫),1959-1964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筹办遥测遥控专业,1964年10月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武器电子学研究工作,2011年3月回到母校创建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他曾连续两届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一、二等奖多项。1988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幼平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已逾六十年,至今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李幼平院士的学术研究生涯,恰好可以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为界,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致力于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和引爆控制系统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解决了中国核武器电子学系统许多难题,获得多项国家大奖。进入新世纪以来,他潜心研究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奇思妙解、创意迭出,为我国未来网络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2011年3月,李幼平院士受聘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在李幼平院士带领下,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在双结构新型网络和统一内容标签UCL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2017年12月29日,以东南大学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研制的《统一内容标签格式规范》由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颁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科技日报、中国报道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UCL国家标准的正式颁布,既是东南大学在原创性内容元数据国家标准研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东南大学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2023年08月02日

土木工程——糜长稳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糜长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9
能源环保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程力学系副主任、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固体力学专委会委员、实验力学专委会委员、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南京欧美同学会(南京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南方计算力学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994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淮阴电子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2003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12月获美国怀俄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涵盖微纳米力学、生物力学、物理力学及其应用、表面力学与界面力学、接触力学和应力腐蚀断裂力学。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基金、人事和社会保障部择优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在固体力学、复合材料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有研究论文。掌握纳米力学、生物力学、细观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等多个尺度的力学理论,在每一领域均有研究论文发表。在教学方面,主讲过材料力学、建筑力学、弹塑性力学、固体力学基础、连续介质力学、细观力学与纳观力学、变分原理等课程。荣获东南大学“第九届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和“第十届吾爱吾师”最具魅力老师称号。主讲的“建筑力学”课程荣获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和“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称号;主讲的“材料力学”课程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主讲的“弹性力学”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全英文MOOC。

2023年08月02日

能源环保——代云茜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代云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90
能源环保
代云茜,东南大学教授、博/硕士生导师。致力于新能源、催化、环境领域中低维纳米材料的构效关系及其表、界面效应的研究。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B类)、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 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Chem. Soc. Rev.等国际权威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作者论文 40 余篇,被 Nature Nanotech.、Nature Chem.等国际权威杂志正面引用1400余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 2 篇。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Houston Gold、Nano werk和中国Materials views、易丝帮、江苏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相关原创成果。

2023年08月02日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91
电子信息
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是“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侧重承担其中的移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包括“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公共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与应用研究”、“无线保护接入关键技术研究”、“移动内容监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S219工程子项)“虚拟专用网关键技术研究”;部级项目“公众移动安全接入关键技术研究”、“移动端到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无线局域网内容监管技术研究”、“移动通信涉密检查技术”等系列课题,另外在物联网安全和云计算安全方面也承担了重要的科研任务。

2023年08月02日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张天柱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天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92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由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物理学院教授,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任医师共同组成。专业方面由材料科学专业,材料物理专业,医学专业以及工程相结合。因此从人员整体组成方面看具有比较强的项目实施和攻关能力。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主治医师1人。 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二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生物医用水凝胶、聚丙烯复合材料疝补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三微细胞培养水凝胶支架和聚丙烯复合材料疝补片等正在进行产业化开发。与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江苏尤佳手套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张天柱,东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和医学转化分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大环与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9项。

2023年08月02日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李世华教授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世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93
装备制造
李世华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团队主要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完成与企业联合的国家十二五863重大项目1项;负责在研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企业项目5项。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116篇,获专利授权18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团队走控制理论与应用结合之路,既强调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研究,又突出理论研究的面向应用性,在对不同实际控制系统特性分析基础上,针对性地设计先进的、工程实现性好的控制算法。在机电伺服系统、机器人触觉感知、机械臂、泵车等工程机械系统控制、冶金行业选矿厂磨矿分级过程抗干扰控制与优化、复杂空间环境下多探测机器人的主动抗干扰协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扰动观测和抑制成果已在机电系统、冶金磨矿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埃斯顿自动化、科远自动化、中国中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