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497个团队

2014年06月09日

生态修复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安树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7
能源环保 其他
长期从事湿地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课题级任务,中欧科技合作、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项目等国家与国际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类省部级项目等50多个。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122篇;获得授权技术发明专利25项;著作、教材11部;省部级奖励3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2003)与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计划(1994)。 近五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和淮河流域,已经完成水生植物恢复重建工程、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湖泊湿地与湖滨带生态工程、河道生态修复与污染削减功能重建工程、湿地景观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湿地污水生态处理工程、湿地植物工具种大规模扩繁、湿地有机农业等方面生态工程示范项目60多项。201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政产学研合作型的“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以及“江苏省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

2014年06月09日

“植物物质运输与信号传导”创新团体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兰文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该团体是南京大学根据植物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研究的特点,于2011年9月份从海外引进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做出重大成果的学者组建而成。所依托平台为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团体成员在植物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研究做出重大成果,在PNAS、Plant cell、Gene&Dev、Cell Res、Plant J、Plant Physiol、Mol Plant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10多篇相关的论文,并申请多项专利。在成立的两年多的时间内,获得两项国家级和三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带头人兰文智教授聘为第二届江苏省特聘教授。

2014年06月09日

应用微生物和生物技术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常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2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成员由2位教授、1位研究员、1位副研究员、1位讲师,以及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组成。 该团队一直从事分子与应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2009AA06A418]、国家环境保护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2731]、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1355,#BE2012372]江苏省高技术研究[#BG200733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234]、江苏省科技厅太湖专项[#BK2007739]、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2013ACB00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091110036]、Syngenta国际合作等项目[#0208151088]。获得20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与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了十多条手性氨基酸工业化生产线,年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与北京中龙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联植安”微生物粉剂已进行了试生产和八省十市示范,对平贝母菌核病的防效达90%以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

2014年06月09日

“高分子功能构造与结构调控”教育部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锡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3
新材料 其他
团队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核心,围绕高分子科学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及典型体系,深入地开展了高分子功能构造与结构调控研究。团队以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团队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及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近五年来,主持了“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项目等一批科研项目,为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做出了贡献。

2014年06月09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练鸿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4
能源环保 其他
“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团队”依托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全部来自“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本团队立足分析化学,面向环境健康,致力于发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团队带头人练鸿振教授为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加拿大卫生部环境健康中心博士后;现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暨色谱/质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食品质量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色谱》、《分析试验室》、《岩矿测试》编委。主要学术骨干胡忻副教授为南京大学环境化学博士,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访问学者。团队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得5项发明专利授权;起草国家标准3部。

2014年06月09日

药物递送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一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我国原料药的产量、质量、价格在全球的优势地位日益显现,已经跃升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是我国原料药中90%供应国际市场,2013年原料药出口达194亿美元。由于我国落后的制剂技术,又大量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成品药物,2013年我国进口成品药达147亿美元。因此制剂技术成了制约我国药品市场正常发展,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及环境健康的关键瓶颈。 申请团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瞄准世界先进的药物制剂关键技术,在药物递送理论研究基础上,突破了多项先进药物制剂的瓶颈,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论文,并将多个世界最先进的药物输送技术推向了产业化,以2013年为例,相关品种销售额突破6个亿,其中单个品种销售达到2.98亿;近三年时间里,团队又在抗肿瘤靶向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个关键技术方面全面超越了美国同类产品,打破国外专利技术垄断,技术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相关品种不仅在国内申请了一类新药,而且相关专利技术品种即将打入美国市场。 1、脂溶性药物微粒化注射用技术 申请团队首次提出了利用蛋白质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药物输送,相关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上发表,本创新思想彻底颠覆了传统纳米靶向输送体系的成形理论,并且突破了美国对纳米靶向药品专利技术垄断。团队的技术与美国的技术相比,使药品副作用更小,生产成本更低,相关专利已用于抗肿瘤药物靶向制剂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其中团队研发的白蛋白纳米靶向紫杉醇注射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后,又由江苏省政府重点推荐为市场急需产品,并进一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顶尖专家推荐为临床急需药品。 申请团队从2005年开始布局建立第一个药物传递系统为脂微球技术平台,脂微球是一种以脂肪油为软基质并被磷脂膜包封的微粒体分散系,其平均粒径200nm。 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脂微球的外膜为卵磷脂,内层为软基质油,其中包裹脂溶性药物,形成了0.2μm的水包油型的脂微球。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不仅已经攻克的脂微球产业化瓶颈,已有4个产品进入市场,8个大产品申报国家局,同时在研产品共超过13个,已形成脂微球产品研发线,相关产品已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投入市场,回报社会。 2、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缓释及多释放技术 申请团队在多年来以缓释及多释放理论为核心,对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性质的药物,采用不同的释放机制,使多个药物协同起效,提高了药效,降低副作用,相关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一流药学杂志上发表;并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已有多个专利获得授权,多个药品成功上市。大大提高了我国先进制剂的发展水平,相关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申请团队在药物输送理论研究具有突破性创新,发表相关SCI论文37篇,基中多篇发表于国际顶尖药学杂志上;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近3年来年平均引用达31次;申请团队核心技术支持的多个高端药品成功上市,打破了国外产品的专利技术垄断,先后获得21项专利授权,其中多个核心专利将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授权,而且核心专利将支持相关品种进入国际市场。申请团队的先进技术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美国的技术相比,团队核心技术使药品副作用更小,生产成本更低,已成功用于抗肿瘤靶向制剂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支持;其中白蛋白纳米靶向紫杉醇注射剂已由江苏省政府重点推荐为市场急需产品,并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推荐为临床急需药品。

2014年06月09日

集成电路设计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9
电子信息
南京大学微电子设计研究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国家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江苏省产学研等科研项目的资助下,近年来围绕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片上多核处理器(MPSoC)体系结构及实现方法;(2)可重构计算;(3)基于平台的设计方法(Platform based Design);(4)SoC-IP设计;(5)高速数字通信芯片设计等。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本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文章1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2部,译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其中17项已获批准,集成电路布图保护1项。

2014年06月10日

医学物理及医学成像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葛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0
电子信息
医学物理及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是一致力于医学物理应用研究及医学成像处理分析的科研机构。目前,中心在医学物理及医学成像的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技术研究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将研究成果充分应用于医疗产品中,并推向市场,为老百姓服务。

2014年06月10日

南京大学网络视频与智能交通物联网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启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2
电子信息
团队带头人陈启美教授是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ITS 标准化委员、通信学会通信软件专委会委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将指导本项目的实施;李勃、阮雅端等青年教师,常年奋斗在科研一线,具有坚实的科研经历和理论基础,其中李勃副教授因将视频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理论技术与智能安防、工业生产等实际应用结合的出色成果,获得南京市321人才称号;团队中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计30人。此外,张乃通院士为团队技术指导与策划,把关研究方向;日本的任福继院士作为兼职教授也加盟团队。 团队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编制智能交通系统行业标准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16项,获得省部级奖7项,国内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出版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现代数据通信教程》、《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系统构成与进展》等8部著作,建有“南京市泛在信息交互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网络多媒体及IPTV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支撑平台。

2014年06月10日

太赫兹技术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4
电子信息
本团队是由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长期自然形成的合作人员构成。团队抓住我国新一代电磁波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针对国家射电天文、探月等重大工程应用中太赫兹(THz)技术的共性基础和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太赫兹技术的关键材料与器件,长期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学科创新平台、共同建立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共同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紧密稳定、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2011年入选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并获批江苏省电磁波先进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

2014年06月10日

环境过程模拟与调控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5
能源环保
以水、大气污染相关的区域性、复合性环境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认识环境状态的演变规律,探索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环境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和调控理论与方法,构建耦合社会、经济与环境过程的环境保护对策评估与优化模型,为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近年承担科技部973、863课题、环保部太湖水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环保课题10余项;在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Natural Hazards,Hydrobiolog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和中文一级期刊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编著专著2部,团队主要成员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4年06月10日

环境分析化学及应用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7
能源环保
团队以“发现环境化学新问题,研发环境分析检测新技术,解决环境污染新方法”为基本理念,主要在水质基准、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及环境归趋、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检测与净化技术、淡水生态系统中植物化感作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功能材料、土壤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