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21年09月30日

天然活性分子的发现与改造——宋少江团队

沈阳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少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50
生物技术与医药
宋少江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活性产物的快速发现与开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2个,4项专利实现转让,转让金额超过6000万元。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项,共计科技成果类奖项63项。获得新药证书3个,临床批件9个。与山东罗欣药业、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放射诊治与防护技术——放射医学创新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柴之芳
职称:
团队编号:0917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期致力于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铂族元素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线铂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地外撞击理论;倡导并建立了分子-中子活化方法,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多种微量元素化学种态的研究。还将核方法应用于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纳米安全性和核反应快中子谱等研究,负责和组织了多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4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3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重大仪器研发子项目、国家科技部“精准医学”专项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6项,江苏省杰青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15项。发表SCI论文292篇,获专利授权2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放射医学基础和损伤防治、放射性阴离子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放射性皮肤损伤基础与救治技术成果已在南京 “5.7” 192Ir放射源事故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华益、江苏超敏、江苏达胜、南京中硼、大基医疗、泰和诚医疗集团、北京华克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17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粮食储藏与加工技术——吴文福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文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1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文福,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吉林大学成员单位负责人,第二批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四届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7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粮食干燥储藏、粮食在线水分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横流组合式粮食干燥机”成果已在中小型粮库及农场用户中得到应用,并进入国家农机推广目录,与长春吉大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油脂研究中心刘元法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元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团队围绕大宗食用油料加工与物性、油料与稻谷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高效增值、食用油产品的生物制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并实现了“饲料级磷脂生产技术和装备产业化”、“食品级大豆磷脂产业化”、 “花生油增香提质产业化技术”、“食用油脱色专用吸附剂研究与开发”、“大豆综合深加工关键技术”、“高纯度GPC产品研究与开发”、“食用油适度精炼新技术应用”、“食品专用油产品开发与应用”等一批科研成果的成功应用。

2014年09月10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3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张跃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2005年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化工、材料、过程控制、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跃是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团队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过程装备、安全与环境、材料等学科基础,建立了一支特色鲜明的流动化学与过程工程研究队伍,致力于连续流化学反应工艺、药物中间体绿色合成、传统化工过程优化与耦合、流动化学及动力学、连续反应器设计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建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行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微通道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常州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微通道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团队拥有系列化的“迪源”金属微通道反应器装备设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相应的反应工艺技术,推广连续流反应工艺及工程化装备技术,革新传统的间歇式合成反应工艺,为传统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材料产业等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高效、环境友好、安全、连续稳定、自动控制的解决方案。 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成果3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58件;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金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2013年10月02日

等离子体及纳米技术开发及应用——王祥科团队

团队带头人:王祥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6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祥科,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主任,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研究生导师”、日本静冈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聘教授、苏州大学讲座教授,国际学术刊物《The op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toxicology journal》、《Energy & Power 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安徽省科技厅等课题和科技奖等奖项及项目评审专家。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多项,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10多项,博士后基金项目多项。已发表SCI论文14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获2010年度安徽省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及2012年度安徽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等多个奖项。

2013年10月03日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检测技术——顾忠泽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忠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顾忠泽,男,1968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院任专任研究员;2002年回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任教授。2004年任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获第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获日本化学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现任十二五“863”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X X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X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在纳米材料、生物芯片、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基于纳米纤维和光子晶体的新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已经转化至南京市东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南京市生物医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六百余万元。

2019年08月31日

长江特色水产动物育种与疾病防控—尹绍武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绍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7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尹绍武教授,多项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2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鱼类种质创新、虾蟹螺原体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黄颡鱼、暗纹东方鲀、沙塘鳢等长江特色鱼类繁育和虾蟹病害防治技术等成果已在省内多家企业转化和应用。与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江苏射阳康余水产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市高淳区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以上。

2014年07月07日

梨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生产技术——张绍铃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绍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73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张绍铃,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果树学科点点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团队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迄今共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48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公益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等50余项。发表SCI论文约1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授权4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4年)各1项。在梨生殖基础理论和种质创新、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及示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领衔国际梨基因组合作组织于2012年完成世界首个梨精细基因组图谱的绘制。近年来,与苏州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上海嘉定华亭人家现代农业园区等企业开展了良好合作,其中梨树倒“个”形树形、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果实脱萼技术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应用、推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4年06月12日

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庆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09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208台(套),总投资1800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778M2。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葛世荣所长(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以矿山耐磨材料设计及摩擦学性能评价、摩擦学非线性理论、生物材料及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摩擦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救灾机器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部科研计划项目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和多项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课题。目前科研团队已取得多向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现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80余篇被Ei收录,获专利20余项,特别是特别是医用钛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获得美国、欧盟和国内专利。研究所目前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欧盟COST533科技计划亚洲区域唯一合作成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摩擦学中心以及中英生物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合作中心。

2014年06月16日

基于“药物再发现”策略的药物创新研究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许风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创建于2013年,以我校近年来引进的五位70、80后年轻教授为核心组成,涉及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学科专业,团队紧密围绕新药发现和成药性评价中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团队成员中2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计划、3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近5年来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70余篇,总IF> 650,其中IF>10论文5篇,10>IF>5论文34篇,5>IF>3论文45篇;获得授权专利9项,新申请专利24项;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共参与完成129项校内外新药研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