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医学影像处理——戴亚康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戴亚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48
生物技术与医药
戴亚康,博士,博导,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是一个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具有创新活力的医学影像处理团队。团队与苏州大学附一/附二/附三、南京市第二医院、浙大丽水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建立了合作,与浙江明峰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喜瀛洲健康管理公司、苏州融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塞恩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在智慧远程医疗、智能医学影像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不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并且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智慧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肝癌消融计划系统、多模态融合前列腺导航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团队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体外即时检验技术——程文播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程文播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954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程文播,男,1984年,硕士学位,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会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近3年承担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江苏省项目1项,苏州市项目2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即时检验快速诊断技术,包括多层膜干式生化检测技术、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光谱成像分析技术等,在医用床旁即时检验及高通量自动化检测技术方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团队在科研基础上积极从事成果转化,已吸引到风险投资并创立了苏州国科华睿生物公司专门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团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33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成员获得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等奖励。近5年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项目团队人员结构合理、研发能力较强、产品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及攻关能力。

2017年09月21日

ARTP生物育种技术与高通量筛选技术——邢新会教授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新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54
生物技术与医药
邢新会,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教授,清华大学化工系副系主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4人(博导3人)。先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博士点基金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资助课题、973和863计划项目、中石油集团及其他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课题。其中,近3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的项目共计7项,科研经费上千万元。邢新会教授团队在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酶工程技术、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合作著书8本,译著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一项国际专利,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积极推进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原创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及设备已经应用到生物产业中,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融合肝素酶技术及剩余污泥减量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已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亿元以上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授权实施技术专利10余项,其中,剩余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技术独家授权给行业龙头企业北京首创集团;ARTP育种技术及装备、高通量筛选技术与装备在天木生物公司实施产业化,ARTP相关产品出口至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高通量筛选技术本年度5月份上市,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将带来生物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2017年09月21日

流动化学和过程工程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57
生物技术与医药
研究方向:设计开发适用于不同连续流反应工艺及装备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不同设计理念和装备技术的集成、组合,通过合成反应的本征反应动力学分析、工艺设计与优化,流体流动和相间接触的结构化及效应的研究与设计,模拟分析微尺度下物料的传质、传热与流体流动等行为。通过微流场过程耦合对反应过程的强化控制研究,反应过程与系统多尺度结构的整体行为和优化,研究以过程效能和产品性能为目标的反应器/过程设计、控制和优化方法。总体发展目标:新型微通道反应器的总体设计、结构单元优化、柔性自组装以及不同腔体的刻蚀成型加工,开发适用于不同微流场状态下的连续化反应工艺、反应器流动模型仿真技术、多模块自组装工艺、反应速度控制技术、超声-反应耦合技术等多种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材料规模化、关键装备成套化和清洁化安全生产。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成果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8件,其中授权28件,主编出版化工书籍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团队成员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人,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累计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5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由团队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作品获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1项,第九届“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1项。

2017年09月21日

乳酸菌及功能性发酵制品-潘道东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58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潘道东: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带头人,生物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及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国家乳品加工技术专业中心主任。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转化成果重点项目、省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奖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都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成员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的著名大学留学一年以上,4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或“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1 人入选南校大百人计划人才项目。近几年,团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支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近600万,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Food Chemistry等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90篇,SCI一区和二区收录论文30多篇。一些成果已在南京奶业集体等企业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017年09月21日

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顾晓松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晓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7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顾晓松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1项, 国家863主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发表论文67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团队成员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研发的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继续稳步推进,在多家医院开展的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已经完成临床入组,目前临床使用132例,效果优良,并于2015年7月获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我们以神经损伤与修复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组织工程修复神经缺损、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以及中药与神经再生等方面展开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获发明专利2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14项。2项成果成功的进行了技术转让,正进入产业化。

2017年09月21日

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研究——刘晓东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75
生物技术与医药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创新团队以江苏省药物代谢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追踪世界前沿,通过多渠道获得经费和项目资助,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引领我国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向。本团队创新构建代谢产物快速结构鉴定、代谢酶/转运体调控、基于机制的PK/PD模型、生理/病理状态下药物代谢酶差异调控、代谢组学与药代动力学整合研究、细胞药代动力学、代谢处置导向的作用靶标与分子机制研究等关键技术,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药代动力学权威期刊Drug Metab Dispos等,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同,本团队的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已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2017年09月21日

中药复杂体系效应物质基础的创新研究——李萍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复杂体系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建设,以李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全国优博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凝聚11名多学科交叉、富于创新的青年骨干(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归国人员为主要组成)。围绕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开展研究,针对中药中含有哪些成分、何种成分有效、如何起效、怎样合理控制质量等方面,创新中药体内外复杂成分快速表征技术,建立基于整体观的生物捕集/成分敲除-捕获技术,探索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普适性技术,提出以中药为天然模版建立多成分/多靶标复方药物研究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构思。

2017年09月21日

Tau蛋白代谢与老年痴呆——刘飞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刘飞,江苏省特聘教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3人,近10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以南通大学为单位发表SCI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获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们以tau的病理变化为核心,在分子、细胞、实验动物和老年痴呆患者脑组织等,从多个层次系统研究tau的代谢与tau病理改变在老年痴呆等tau蛋白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为该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2017年09月21日

多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向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围绕多糖类药物研发中存在的共性难点问题,集成生物分离工程、合成生物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化学、谱学、免疫学等现代多学科科学技术,开展多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均一多糖制备关键技术,建立符合多糖特点的质量控制、多糖结构解析关键技术体系,为多糖药物的研究,促进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多糖药物上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技术支撑。

2017年09月21日

中成药评价与再创新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余伯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创新研究团队结合中成药现代研究特点与需求,整合了国家重点学科“生药学”,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等相关学科中密切合作的研究人员,是在长期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研究队伍。针对目前我国已上市中成药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现象和问题,综合应用现代多学科技术,构建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方法学、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识别技术、基于化学生物学特征的中成药作用特点与机理方法学、中成药用药合理性、安全性评价等中成药评价与再创新研究的方法学平台,并进一步创制疗效明确、质量可控、机理清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新药,为名优中成药的健康发展、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高疗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构建科学技术研究平台,并促进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2017年09月21日

代谢的分子调控——张建法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建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研究团队所在学科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的生物化工方向。该学科方向是在90年代初的生物化工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先从事的是微生物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医药中间体工程中心,在医药中间体的开发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筹建南京理工大学分子代谢中心并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 并随后分别列入学校和工信部重点建设计划。该中心是国内较早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专门代谢的研究机构。中心以糖脂代谢的分子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分子遗传和代谢以及生化药学等方面的深入交叉,形成了基础和应用并举的特色。特别是微生物活性多糖的应用的研究极具特色。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国外实验室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中心还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中心与南京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密切联系。近年来中心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其他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实验条件良好,所在实验室,拥有代谢的分子调控、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修饰及改性等所需的先进设备和优良技术。近五年来本团队获得各类奖项3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00多篇。目前团队主要围绕糖脂代谢调控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应用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小分子化合物在糖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该研究方向是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生物体内化学小分含量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从而引起基因表达或关闭,最终影响动物的代谢和行为,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生物学现象。研究生物节律调控的代谢基因表达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各个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阐明信号通路,揭示表达信号的生物学意义和功能,将有助于揭开一些代谢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可能使这种信号传导途径成为一个新的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靶点。该方向主要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学生物学技术为手段,并与化学其他领域进行深入地交叉,利用一些基因敲除的细胞和动物或微生物模型,从微观到整体上研究一些重要代谢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调控,探索一些重要疾病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异常,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同时为代谢疾病的药物设计提供科学基础。 (2)新型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多糖的发现及其结构功能、基因调控的研究围绕新型微生物多糖Salecan生产菌株为材料,通过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系统研究β-葡聚糖的合成酶及调控体系的基因族。重点分析β-葡聚糖的合成酶GUS1的启动子以及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采用大片段重组技术克隆相关基因,分析其功能。同时也考察定点突变对多糖合成转录的影响。 通过分离纯化各种重组多糖,对这些多糖进行结构解析,分析与外源基因导入产生效应的一致性和变异点,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改进方法;研究这些新多糖的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重点关注这些重组多糖的免疫活性和抗肿瘤效果。研究其成药特性和分子细胞的药效和药理特征。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酶系及其调控机制,并建立起活性多糖的新的微生物合成表达系统。(3)活性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 利用实验室丰富的活性多糖的资源,开展非病毒多糖的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用组合化学的方法设计,合成和筛选具有高效转染能力和低细胞毒性的多糖聚合物。水溶性生物可降解类糖类聚合物纳米颗粒,在安全性、毒性、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类载体,在体内多种器官与组织的细胞转染效率有的已达到临床的要求。生物可降解性可以增加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降低其体内细胞毒性,因此是系统给药所期待的优点,目前该方向在可生物降解的多糖基因传递载体颗粒开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4)活性多糖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免疫多糖Salecan的工程应用研究。Salecan 以良好的水溶性,强烈的免疫特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微生物多糖。该方向将围绕Salecan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应用为重点,研究Salecan在食品、医药、农业、化工、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在开辟治疗皮肤耐药性感染新途径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成果是皮肤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