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5年08月11日

智能化牵引供电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何正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5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负责人何正友教授,197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化牵引供电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带头人,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百篇杰出学术论文奖等奖励。近年来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6项,主持博士点基金、863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IEEE Trans. on PD、IET G. T. & D.、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SCI/E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CNKI引用2400余次,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2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编著3部。现为IEEE高级会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第四届理事、《电力科学与技术》及《电气技术》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其它国家级项目及子课题37项;省部级重点、面上项目28项,近五年团队科研经费共计6000多万元。专/编著8部、教材4本,SCI论文81篇、EI论文585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另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通过终评;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进步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015年08月11日

轮轨关系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学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7
其他
团队负责人金学松教授,1999年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交通大学兼职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轮轨关系问题研究,其中包括轮轨滚动接触理论、轮轨粘着、轮轨接触表面波浪形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轮轨噪声、脱轨和轮轨型面设计。先后主持、主研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四十多项,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160多篇,合作出版著作3部:《固体接触力学》(铁道出版社出版,1999)、《轮轨摩擦学》(铁道出版社出版,2004)和《轮轨蠕滑理论及其试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曾获得“滚动振动试验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西南交通大学黄袁创新奖(2000),西南交通大学指导优秀硕士论文奖(6人次),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2002),四川省突贡专家(2002),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003),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省优秀博士论文特别奖(2006),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2007),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奖(2007)、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团队一等奖(2008),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2009年国家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现任国际杂志“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工程力学》、《机械强度》和《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编委,国际“轮轨系统磨耗和接触力学”会议国际组委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1项,企业合作项目等共25项。

2015年08月11日

轨道交通信息传输与处理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小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9
其他
团队负责人唐小虎教授,北工业大学学士(1992),四川大学硕士(1995),西南交通大学博士(2001)。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IT成都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委员。2003-2004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副研究员,2007-2008任德国乌尔姆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7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近5年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1. 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3篇(第一作者11篇)、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1篇(第一作者),被SCI收录36篇、EI收录25篇(非重复计算),所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在期刊与国际会议上正面引用300余次(Google Scholar 检索),其中SCI他引134次。2.提出的低/零相关区序列理论界已成为判别低/零相关区序设计优劣的国际通用准则,被世界著名序列设计专家、韩国汉城大学No教授等命名为“Tang-Fan-Matsufuji界”,论文自2000年发表以来已被他人SCI引用43次。3. 2006年,两项成果被《中国信息安全基础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一文中选为1985-2005年20年间我国序列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4.研究成果不仅得到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Paulraj教授等的肯定,还被美国南加州大学两院院士Golomb教授等多次引用并做详细评述。并先后与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合作并发表论文,如挪威科学院院士、Bergen大学Helleseth教授,IEEE Trans IT 前任副编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龚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丁存生教授,日本筑波大学Suehiro教授等。 5.2007年6月,应美国两院院士、南加州大学Golomb教授邀请在洛杉矶举行的SCC 2007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该学术会议旨在“邀请序列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报告其最新成果”,被邀者包括美国Qualcomm(高通)公司创始人Viterbi教授(美国两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McEliece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等。6. 2008/2010年受邀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EICE Trans. Fundamental特辑《Signal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客座编辑。7.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澳特别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项目。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织序列设计及其密码特性分析》评估结果为优秀,主研(排名第二)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评估结果为Ab。 唐小虎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信息理论与编码、扩频与码分多址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唐小虎教授担任信息技术(IT)分会主席。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团体成员近年来出版英文和中文著作9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0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30余项,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一项(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优和优秀完成项目多项,国家863计划优秀结题项目4项。主持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项目,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成员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重点理论基础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973项目资助1项“非线性链路宽带微波光子信号可调控传输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地面超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关键问题研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项目1项“无线通信与信息编码引智基地”,教育部重大项目“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新型多址复用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还担任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之高铁应用”论证工作的副组长单位。

2015年08月11日

轨道交通安全监测与管控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闫连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0
电子信息 其他
负责人闫连山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子与通信研究中心主任。任国际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协会 (OSA) 会员、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of Membership, IEEE Photonics Society (2009-2012)、Associate Editor, IEEE Photonics Journal (2009-,影响因子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重点、专项、重大等)评审专家及科技部(973/863)和教育部项目/奖励通信评审专家、铁道部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员和国务院高速铁路安全大检查专家组成员、 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副组长、IEEE LEOS Summer Topical Meeting– Mitigating Channel Degrading Effects 共同主席 (Co-Chair,2008)、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tonics & Optical Communications 共同主席 (Co-Chair, 2011)、SC-3 of Asia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CP) 共同主席 (Co-Chair, 2012)、IEEE Photonics Society Chengdu Chapter主席(2011-2013)、二十多种SCI刊物审稿人、二十多个国际会议分主题委员会委员:IEEE Photon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IPS (2008-2011)、OSA Annual Meeting FiO (2010-2012),ACP (2009-2011), PGC (2010, 2012),Photonics Asia (2010-2012),APOC’2008等,以及光纤通信领域两大最高水平国际会议(OFC和ECOC)的TPC委员(2013-2015)。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6人。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省部级项目5项,企业合作项目等共5项。发表科技论文合计: 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 340 篇,出版著作合计:6部

2015年08月10日

人工心脏与介入器械——北工大曾毅院士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64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团队骨干人员20余人,院士1人,兼职院士2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12人,在读研究生60余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心血管专业平台设备价值3千万元。 曾毅教授,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资深科学家。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荣誉院长,心血管医学工程中心主任。 常宇教授,团队执行人。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工器官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心血管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提出了人工心脏生理控制的方法,用于诱导心脏功能的恢复。即实现了对人工心脏工作状态、器官灌注要求的满足、血管纤维化的保护、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等整体的系统控制。开发了人工心脏样机2款,动物实验都已经成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人工心脏的器官灌注效果、血流动力学特性、生理控制、手术规划、生物形容性、血液相容性、人工心脏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获得心脏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人功心脏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专著2部。 刘有军,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力学及其医学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医学图像处理。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力学、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吴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DSP与嵌入式系统研究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TI公司联合培训中心及DSP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速实时DSP与嵌入式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以业界领先的DSP处理器为实现载体,深入研究多媒体等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方法。 李剑锋教授,专业为机械设计及理论,目前在北京市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事智能运动康复装备机构学、机械传动技术和穿戴外骨骼技术方面研究 李明爱教授,从事BCI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优化及机器学习等方面有很好的知识积累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

2015年08月10日

清洁制革技术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石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8
能源环保 其他
石 碧,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轻工领域咨询专家,四川省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 主席。主要从事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单宁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74篇,EI收录37篇。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2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985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常年有流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交流,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科研队伍。

2015年08月10日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材料)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玉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0
其他
王玉忠,现任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主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兵工学会阻燃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副会长、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等,应邀担任8个中英文主流学术刊物的编委。此外, 先后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学会 (IUPAC) 会员、ASTM国际会员等。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2004 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 (2004)年度人物等。 主持过国家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 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部省级计划项目约 40 项,承担国内外企业委托的重要项目 30 余项。 申请发明专利 80余项(已授权60余项),大量成果被推广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四川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其他科技进步奖 4 项。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余篇,邀请英文专著章节和综述9篇章,出版专著/教材/手册 5 部,20余篇论文成为季/年度TOP热点/多引论文。参订国家/行业标准10项。 领导的实验室/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总人数上百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是“985”二期“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I类科技创新平台和“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技术”II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环境友好材料”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托研究机构。

2015年08月10日

信息显示研究所科研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琼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89
其他
信息显示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3月,由王琼华教授任所长,李大海教授和王君副教授任副所长,现有教师7人,博士生11人,硕士生34人。 研究所主要从事3D(三维)显示和液晶显示等信息显示方向、以及波前检测和光学加密等光学信息处理方向的相关原理、技术和器件的研究工作。 研究所承担了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和“973”等课题。研究所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规格3D摄像机、裸视光栅3D显示器、集成成像3D显示器、3D图像播放软件以及2D/3D视频实时转换软件,可用于虚拟现实、广告、游戏和3D电视等领域;提出了几种新型电极结构的透反蓝相液晶显示器和宽窄视角可控的蓝相液晶显示器,等等。 研究所在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28件,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韩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015年08月10日

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云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0
其他
陈云贵:现为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近130篇次被SCI和EI收录。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8项,其中10项为项目负责人。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得到行业认同。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现实5项科技成果转化,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氢能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培养博士19人、硕士31人。 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是涂铭旌院士和陈云贵教授,现有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常年稳定的研究生数量约25名。本团队主要研究人员由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及制冷专业的学者组成,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突出。 本团队已毕业13名博士生,17名硕士生。这些毕业的研究生分赴到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以及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从事科技开发等工作。 本团队与美国、日本、瑞士及新加坡等国的学术机构及学者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已纳入四川大学985平台和211工程重要的建设内容,也是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 本研究团队与四川宝生(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材料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成就。

2015年08月10日

数字化制造与动态测控技术——创新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太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7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15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数控技术与系统、CAD/CAE/CAM/CAPP/PDM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层次监控和三级加工自优化的可重构数控系统及其应用成果已在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器人控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已在创立天大精益和泰森数控自主产业化品牌,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4524万元。

2015年08月10日

生物质能源与资源绿色加工技术——张敏华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敏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35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负责人张敏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工作者,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能源行业生物液体燃料加工转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粮集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委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评审专家、超临界流体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外能源》编委、《石化技术》编委、《化学工业与工程》编委等学术职务。 本团队主要成员3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领域以及生物质能源领域中的基础科学与共性关键技术、绿色化工过程及关键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放大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完成了“树脂法双酚A生产新工艺研究”、“万吨级双酚A成套技术工业试验”、“生物炼制厂-基于可再生资源乙醇清洁生产技术”、“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成套技术及工业应用”、“年产2万吨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开发及工程化”、“生物丁醇生产技术及工程化“、”生物乙醇制备乙烯及衍生物的生产技术研究及工程化”等涉及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放大和大规模工业化全过程的大中型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3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在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的化学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非粮燃料乙醇成套生产技术并大规模产业化,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燃料乙醇生产示范装置、全球首套大规模非粮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等13套工业装置,国内技术占有率超过80%,有力推动了生物质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在生物乙醇资源化利用领域,开发了由乙醇到平台化合物乙烯,进一步生产醋酸乙烯、环氧乙烷等下游产品成套生产技术。2012年建成广维化工年产5万吨生物乙烯及年产10万吨醋酸乙烯联合生产装置,并生产出高品质乙烯和醋酸乙烯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我国一举跨入了生物乙烯及醋酸乙烯生产技术国际领先行列。近年来,与中粮集团、中石油、中兴能源、广维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多项产学研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累积获得专利技术使用费近亿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绿色合成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2015年08月07日

太阳能高温集热及海水淡化系统集成技术——郑宏飞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宏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36
其他
郑宏飞,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项目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4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太阳能集热、太阳能海水淡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太阳能海水淡化成果已在海军部队的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