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4年06月02日

粉末冶金与特种材料成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洋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99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总装十二五预研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2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钨钼等难变形合金热精密强化成型,轻质高强韧钛、镁及铝合金铸造及塑性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等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4年06月05日

微生物制造工程——刘立明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立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1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依托于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由1名教授、两名副教授、20余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微生物制造工程实验室致力于解析工业微生物高效合成新型食(药)品及其配料的遗传和调控机制,发展强化微生物生理功能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微生物制造的过程效能,主要包括:(1)重要工业微生物功能基因组注释与展示;(2)微生物最优代谢途径设计与改造;(3)微生物发酵过程调控与优化;(4)医药中间体的生物转化技术。上述研究内容得到973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和人才项目的支持。在Metabol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生物工程类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2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申请或公开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五项科技奖励。并与日本味之素、江苏江山制药、光明乳业、常州制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团队负责人为刘立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2013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人选、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主要从事生物化工过程优化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人才项目9项。在Metab Eng,Biotech Bioeng,Biotech Adv等生化工程类期刊上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含共同责任作者)发表SCI(E)论文5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6项专利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微生物制造工程团队能为贵公司提供:(1)发酵微生物功能基因组注释与代谢网络构建;(2)微生物菌种性能的改造与优化;(3)医药中间体的生物转化技术;(4)组建联合研究中心;(5)新产品开发的合同定制研究;(6)共同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7)技术成果转让。

2014年06月05日

大气分子污染物控制消除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26
能源环保
本团队致力于环境催化材料的创制及其性能研究,主要探索稀土基催化剂和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消除方面的科学规律。2010年通过联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环境学院的部分教授及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实验室已有工作基础上,集中开展移动源和固定源尾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签订科技协议,共同研究高性能三效催化剂用稀土催化材料,利用产学研联合的优势,对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等领域中具有前瞻性的的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研发)。目前,在“环境催化”研究方向(特别是关于大气污染物NO,CO等的消除方面)形成了一支由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约20人左右)参加的研究小组,已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专利17项。

2014年06月05日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贤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32
能源环保 其他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团队,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该团队依托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海及周边国家经济社关系平台、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项目或课题,围绕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SCIENCE(LETTER)、NATURE(Correspondence)、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LAND USE POLICY等发表SCI/SSCI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

2014年06月05日

沿海开发的资源环境科学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33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的研究为沿海开发提供科学支持。建立区域海洋学体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海底资源开发、土地和港口资源开发、滨海湿地与浅海底栖生态系统保护、海岸带管理与生态建设、以及海洋灾害防治的能力。为海港选建及海岸海洋发展规划服务,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探索沿海开发与对中西部崛起的促进途经。

2014年06月09日

生态修复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安树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7
能源环保 其他
长期从事湿地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课题级任务,中欧科技合作、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项目等国家与国际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类省部级项目等50多个。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122篇;获得授权技术发明专利25项;著作、教材11部;省部级奖励3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2003)与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计划(1994)。 近五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和淮河流域,已经完成水生植物恢复重建工程、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湖泊湿地与湖滨带生态工程、河道生态修复与污染削减功能重建工程、湿地景观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湿地污水生态处理工程、湿地植物工具种大规模扩繁、湿地有机农业等方面生态工程示范项目60多项。201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政产学研合作型的“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以及“江苏省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

2014年06月09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练鸿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64
能源环保 其他
“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团队”依托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全部来自“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本团队立足分析化学,面向环境健康,致力于发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团队带头人练鸿振教授为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加拿大卫生部环境健康中心博士后;现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暨色谱/质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食品质量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色谱》、《分析试验室》、《岩矿测试》编委。主要学术骨干胡忻副教授为南京大学环境化学博士,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访问学者。团队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得5项发明专利授权;起草国家标准3部。

2014年06月10日

环境过程模拟与调控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5
能源环保
以水、大气污染相关的区域性、复合性环境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认识环境状态的演变规律,探索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环境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和调控理论与方法,构建耦合社会、经济与环境过程的环境保护对策评估与优化模型,为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近年承担科技部973、863课题、环保部太湖水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环保课题10余项;在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Natural Hazards,Hydrobiolog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和中文一级期刊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编著专著2部,团队主要成员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4年06月10日

环境分析化学及应用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7
能源环保
团队以“发现环境化学新问题,研发环境分析检测新技术,解决环境污染新方法”为基本理念,主要在水质基准、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及环境归趋、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检测与净化技术、淡水生态系统中植物化感作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功能材料、土壤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014年06月10日

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8
能源环保
本团队是张全兴院士大团队的一部分,近十余年,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从事以树脂吸附技术为核心的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该类技术不仅能大幅度削减有毒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可高效回收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并使部分废水得到回用,受到工业企业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同。2002年,团队以技术支撑,组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为江苏南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有毒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为本团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2004年,依托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8年发展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又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为了支撑苏北及淮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立了“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2013年为了发展环保战略新兴产业,又成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07年以来,本团队在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以及饮用水安全的迫切需求,重点研发了系列以磁性树脂吸附净化为核心的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以及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在江苏联发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老三印染有限公司、郑州中原纺织工业园区以及常州前杨纺织工业园建成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业化装置,在盐城大丰自来水厂建成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 目前,以本团队为主要技术支撑,成功构建了从应用基础研究(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孵化(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成果推广(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 本团队现有教师13名,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3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次;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淮河项目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近5年来,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及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10余项,并承担部省级科技项目20多项;在全国11个省份近30家企业、6个化工园区,建立了100余套工程装置,年处理有毒有机废水达3000多万吨,并从废水中回收化工原料7万吨,价值2.0亿元;“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成果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成果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本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创新团队;2010年与潘丙才教授团队联合获准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被评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4年06月10日

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质安全控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丙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80
能源环保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及水质安全控制,重点研究基于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的污水提标处理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水质安全评价新方法等。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在ES&T、Water Re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相关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建立示范工程20多套。团队带头人潘丙才教授现为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洁水纳米技术专家组成员,入选2013年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江苏省"333工程"(第2层次),兼任SCI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责任编辑与多份SCI刊物编委,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Prosper.net-Scopus Young Researcher Award、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2014年06月10日

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洪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81
能源环保
团队2003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组建。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围绕废水处理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标准的研发与产业化方向,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为带头人的多学缘结构、多学科背景、优势资历互补的特色创新团队。团队先后创建了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2005)、第一个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2006)、第一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发起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9)、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江苏省产研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所(2014);专利入股组建了江苏中宜金大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搭建了高效贯通“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领域创新平台链,实现了科研和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十二五”国家863主题项目(2012AA06340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4BAC08B00)”项目首席单位,在领域创新活动中引领效果显著。 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 项、省部一等奖5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8项、获授权62项,70%专利产业化应用;研制的设备获国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6项,新增产值200多亿元;2项技术连续7年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项成果分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2010)和国家工程中心验收(2013)的标志性成果。现已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领域创新优势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