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262个团队

2022年02月08日

穗粒作物生产技术装备创新——张敏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敏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7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张敏,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油菜产业体系收获机械化岗位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论文13篇,EI论文26篇;获专利授权12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各级奖励13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团队在油菜分段收获与毯状苗移栽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两种技术装备均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

2022年02月10日

果蔬生产与加工技术装备创新——宋卫东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宋卫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8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宋卫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兼生产设施设备岗位专家,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农产品干燥贮藏与加工专业组副组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硕导3人,具备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科技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EI论2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与高效干制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菌棒高效制作成果已在黑木耳、香菇、茶树菇等食用菌主栽品种生产中得到应用。与连云港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公司、普沃思环保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浙江舜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2月11日

种植机械创新——张文毅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文毅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9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张文毅,中国农业科学院种植机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专家、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国家甘薯产业体系种植机械岗位专家、江苏省农学会理事、江苏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专家、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推广专家指导组、江苏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暨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技术专家组专家。 本团队现有成员12名,具备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行业标准等各类科研项目34项,发表SCI论文24篇,授权专利82项,开发农机新产品36种,列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4项,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励6项。在高速精量播种、全自动高效移栽、智能化绿色种植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杂交稻气吸式、机械旋动式单粒精量播种流水线、长秧龄水稻大苗插秧机、机械中耕除草机、穴盘苗移栽机、扦插苗移栽机、稻茬麦智慧无人播种机在江苏、江西、湖南、宁夏等省份得到推广应用。

2022年02月14日

主要粮经作物初加工装备创新——谢焕雄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谢焕雄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20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谢焕雄,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粮经作物初加工装备首席科学家,现任江苏省粮食干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农业农村部南方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中美花生生产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种子协会机械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后加工机械化岗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科研助理8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4人、助理研究员6人;拥有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后加工机械化和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水田绿肥生产机械化岗位专家2人。近10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种子加工、主要粮油作物干燥、谷物水分在线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花生种子加工技术装备、高效低成本干燥技术装备、谷物水分在线检测技术装备已在多家企业的产品中得到应用。与南京精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天禹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市高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烟台市新元花生机械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2月15日

主要作物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创新——金诚谦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金诚谦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2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金诚谦,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作物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大豆机械化生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大豆专业组秘书长,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创新专家组成员,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具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农机作业信息感知技术、农机作业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变量农机作业部件及整机研发、智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田农机作业质量检测系统、大田农机作业质量控制系统、大田农机精准变量作业技术、大豆高质低损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大豆小区收获技术与装备等成果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丰疆智能科技有限工资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22年02月18日

西部寒旱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创新——龚艳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龚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22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龚艳,研究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生产管理机械化岗位科学家,西藏林芝市农牧业发展特聘专家,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具备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共7项。发表SCI/EI论文12篇,获专利授权50余件,获软著9件,出版著作4部,制定行业标准等1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1项。在西藏青稞、新疆哈密瓜、甘肃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突破、机械化与智能化装备创制和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综合技术模式集成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青稞宽幅匀播与高效低损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新疆哈密瓜“双膜种植”有机肥深施、膜上坐水移栽与小拱棚覆膜等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甘肃瓜菜“垄作沟灌”施肥喷药开沟覆膜覆土复式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已在西藏日喀则、新疆吐鲁番、甘肃民勤等地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与成都吉福瑞、保定宏业、高密益丰、江苏清淮、定西三牛等农机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3月14日

农机化发展与系统优化创新——曹光乔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曹光乔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2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曹光乔,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科英才领军人才C类,农业农村部特色农业机械化专家组林果专业组组长,全国农机装备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中国农学会理事,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副会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具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5项。发表SCI/EI/CS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2份,省部级批示8项。

2023年07月04日

物联网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技术——数立方综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治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3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李治军,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OPPO首席科学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工信部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共5项,超过一千万校区合作项目共2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物联网异构互操作、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成果已在OPPO潘塔纳尔系统、乐聚服务机器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OPPO、乐聚、深开鸿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23年07月13日

生物质资源与环境——刘大刚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大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57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刘大刚教授团队拥有环境、材料、化学等交叉方向上的骨干成员15名。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人才项目4项。发表SCI一区论文44篇,授权专利近20项,转让和转化5项。转化成果经费281万。团队目前致力于完全生物可降解生物质纳米材料及其在环境净化等领域中的应用。

2023年07月14日

微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刘立明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立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刘立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3人,其他科研人员和研究生80余人。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制造工程。致力于解析生物加工过程中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和调控机制,发展强化生产性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建新一代工业菌株和性能先进的酶制剂,提升生物制造过程的效能,实现生物技术产品的低成本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新一代工业生产菌株改造与创制;(2)新型生物催化剂设计与催化过程创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前沿创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200余篇SCI论文,其中包括Nat Catal 2篇、Nat Commun 5篇、Angew Chem Int Edit 2篇、ACS Cata 4篇、Metab Eng 15篇;申请发明专利1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多项技术应用于日本味之素、丰原集团、帝斯曼江山制药、梅花生物、宁夏伊品等知名企业,显著提升了丙酮酸、苹果酸、丁二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莽草酸等精细化学品的产量、转化率和生产强度等技术指标。相关成果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一等奖、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3年07月14日

现代纳米农业调控技术——王震宇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震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9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王震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69人。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无锡市“太湖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江南大学“至善团队”;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项目支持,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计超40项,到账经费超2500万元;在环境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超8000次;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现代纳米农业调控技术及新型纳米农业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硒肥成果已在田间得到大面积应用。与苏州新高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茶叶品种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3年07月14日

智能检测与系统安全性——谢林柏教授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谢林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8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现代农业
谢林柏(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 与安全性专委委员、过程控制专委委员,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2004 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1.2-2012.1 在美 国University of Houston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工程系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智能 检测与与安全性、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算法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年主 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1 项,参与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江苏省自 然科学基金等11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80 余篇,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 项、美国发明专利2 项,成果转化3 项,完成省级成果鉴 定2 项。相关成果分获2017、2011 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 (协会最高奖,排名第1)和二等奖1 项(排名第2)。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硕导4人,成员中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教师骨干以及省 双创博士后等人才。研究队伍层次结构合理,团队骨干年富力强,踏实精干, 具有良好合作的经历,与国内外的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探讨,熟悉国 内外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动态。 团队成员近年来一直从事智能检测与系统安全性、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算法、计算机视觉与多传感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了 20 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 项目,围绕鲁棒神经网络建模、异构传感信息融合以及目标识别与跟踪等领域, 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数据建模与鲁棒性、轻工过程智能检测与物联网技 术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高 水平学术论文200 余篇,授权专利10 余件,成果转化效益上亿元,成果先后 获得2017 年中国轻工联合会一等奖(最高奖)、2019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 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和2020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三等奖 等奖项,这些成果均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队伍和技术研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