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22年02月10日

果蔬生产与加工技术装备创新——宋卫东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宋卫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8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宋卫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兼生产设施设备岗位专家,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农产品干燥贮藏与加工专业组副组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硕导3人,具备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科技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EI论2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与高效干制加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菌棒高效制作成果已在黑木耳、香菇、茶树菇等食用菌主栽品种生产中得到应用。与连云港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公司、普沃思环保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浙江舜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2月08日

穗粒作物生产技术装备创新——张敏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敏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7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张敏,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油菜产业体系收获机械化岗位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论文13篇,EI论文26篇;获专利授权12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各级奖励13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团队在油菜分段收获与毯状苗移栽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两种技术装备均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

2022年02月08日

果蔬茶收获技术装备创新——宋志禹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宋志禹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6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宋志禹,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岗位专家、机械化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具备副高职称4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等共56项。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13篇,中文核心论文50篇,授权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127项。获省部级奖励21项,其他奖励23项。在浆果、叶类蔬菜、食用豆、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食用豆联合收获机、甘蓝联合收获机、茶园系列生产管理机等成果已在全国各主产区得到应用。与盐城市盐海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华源凯马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2月07日

植保机械创新——薛新宇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薛新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5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薛新宇,博士,研究员,博导,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机械创新团队首席。现任中美施药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中方)、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精准农业航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秘书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学会农用航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机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植保与清洗机械分会秘书长、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田间管理机械化专业组副组长等职。近年来,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牵头起草和制定行业标准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件,其中“基于GPS导航的无人机施药作业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和“基于模型的直升机航空施药飘移预测方法”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1人,具备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省部级等相关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SCI论文36篇,获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75件;主持编写国家和行业标准15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在智能化航空施药装备研发、施药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与植保无人机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尤其在植保无人飞机自主导航控制、超低空稳定飞行、自主避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相关成果已在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得到应用。团队长期致力于农业机器人与柔性作业系统的研究,攻克了无人驾驶柔性动力底盘关键技术、基于视觉雷达融合的底盘自主导航技术、人工智能赋能与跨媒体融合技术、机具模块化搭载等关键技术,发明了系列轮式、履带式农业机器人平台,可搭载施药施肥、作物表型获取、果实采摘、运输等功能模块,实现大田、温室和果园等环境下的无人驾驶与自主作业,解决了常规机具作业功能单一、使用率低的问题。与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安阳全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一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1月28日

棉麻收获技术装备创新——石磊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石磊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4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石磊,研究员,棉麻类收获机械创新资深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成员;张彬,研究员,团队执行首席,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种植与收获岗位专家,江苏现代农业(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农机装备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本团队成员共计11人,其中具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EI论文34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软件著作权4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专利奖优秀奖1项,入选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1项。制定完成国家行业标准1项,制定技术规程4项,形成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项。在棉花机械化收获、棉花智能化打顶、苎麻、工业大麻机械收获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刷辊式棉花收获装备及技术成果已完成技术成果转让工作,并完成产品推广鉴定工作。与新疆巨王伟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泰州携创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江苏金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盐城市新明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石家庄鑫农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1月27日

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创新——陈永生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永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陈永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江苏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机装备岗位专家,曾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现任中国蔬菜协会机械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农业工程学会园艺工程分会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1人,其中博士3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8人。近5年,承担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948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蔬菜生产机械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元废弃物智流膜堆肥装置、蔬菜系列化精整地装备、蔬菜快速移栽装备等成果已在江苏宿迁陈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江苏省农科院六合废弃物循环利用基地、常熟横塘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日本洋马农机公司、东风井关农机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2年01月26日

绿色耕作与根果类收获机械化创新——胡志超团队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胡志超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12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胡志超,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农科院“绿色耕作与根果类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兼岗位专家,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收获机械化专业组组长,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花生专业组组长,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7人,具备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专家1名、“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江苏“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3人。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和“中华农业优秀创新团队奖”,团队首席胡志超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系统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SCI / EI收录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7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在花生、薯类、大蒜等根果类作物机械化收获、全量秸秆硬茬地高质机播、农田残膜污染机械化防控、机械化种子加工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花生高效高质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山东临沂东泰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农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宇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天晟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农机企业实施转让并产业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30%,已成为国内主体与主导产品,并出口印度、越南等国,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量秸秆硬茬地高质机播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在河南农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欣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汉森机械有限公司等实施转让与产业化,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亦被江苏省列为秸秆机械化还田首选技术,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21年12月30日

先进材料与结构设计开发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晏石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89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1、本团队结合材料、土木、力学、信息的交叉学科知识,借助材料与结构设计及计算理论和工程应用理论,以土木建筑、电子电器、海洋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为主要应用背景,以材料-器件-结构-系统为主线,通过材料成分组织和应用结构的设计对相关智能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智能混凝土、智能纤维材料和智能橡胶、智能弹性体、超材料等)及其结构和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这些材料和结构的设计制备方法、力学行为机制和机理,开发和制备出具有高性能的先进智能材料和结构,以及对传统材料和结构进行智能化改造以实现更好的应用。 2、本团队方向由9人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在读研究生25人。 3、近5年来承担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等纵向及来自国内特大型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累计到款经费1000余万元。在力学、材料、土木等交叉学科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

2021年11月07日

车辆通用诊断平台研发团队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团队带头人:章万静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09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章万静,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副教授7人,主要从事手机app、工业技术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等技术应用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其他市厅级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与淮安瀚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慕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万元。

2021年10月20日

生物制药装备优化及控制团队

金陵科技学院

团队带头人:王逸之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10097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逸之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几年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在制药设备的预测性优化建模及控制方面获得了较突出的成果,其中单水合斯诺普利粉雾剂冻干过程控制成果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与南京力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几年科研总经费达200万元。

2021年10月18日

船舶安全环保技术研究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卜诗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1009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承担国家基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中石化、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环保厅、常州市、扬子石化等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鉴定3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50余项,在《 机械工程学报 》、《 化工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 太阳能学报 》、《 Desalination 》、《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 Powder Technology 》、《 节能技术 》、《 化学工程 》、《 动力工程 》、《 热能动力工程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021年10月15日

机器人与智能无人系统——重庆大学柏龙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柏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4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柏龙,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先进机器人卓越中心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智能物流配送技术创新联盟专委会委员,之江实验室青年人才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仿生机器人、水下自主无人系统、医疗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生/硕士生45人。面向海洋、特种应用、医疗等国家重大需求,已形成“仿生与特种机器人”、“海洋机器人与无人装备”、“医疗手术与康复机器人”、“轻质多孔智能点阵结构”以及“软体机器人与新型驱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围绕机器人机构学、新型驱动、动力学与运控、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一体化设计等技术,在仿生移动/飞行/软体机器人、智能无人平台、微创手术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前沿领域,以及多孔变密度轻质智能点阵结构等领域,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相关成果已在医疗手术机器人(杭州)、大型水下无人潜航器(昆明)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科研经费超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