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4年06月24日

结构强度、疲劳寿命可靠性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迎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45
装备制造
团队共三十余名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名,副教授三名,讲师一名,博士研究生十名,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

2013年10月03日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国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721
其他
王国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等奖2项,2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以上奖项12项,冶金科技奖2等奖以上奖项3项。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20项,授权实用新型12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00余篇,EI收录150篇。

2017年09月21日

磁悬浮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龙祥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506
装备制造
及企业协作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部省级奖5项。周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中国磁悬浮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省基金等。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宝钢等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金超武,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设计工程系副教授。担任中国磁悬浮技术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宝钢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

2015年07月28日

智能空气悬架技术——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所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明明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7514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防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1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半主动悬挂取得突破,在国内新型主战坦克中得到应用,在乘用车电控空气悬架取得突破,已经给北汽,上汽等开发了样车,并在4S店改装1000余辆。与北汽,上汽,长安,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14年06月17日

民爆安全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倪欧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9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来自国家民用爆破器材检验检测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系骨干力量,在民用爆炸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6年06月03日

工业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工程应用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8887
能源环保
韩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321领军型人才。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基金等6项。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向企业转让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蒸发浓缩、低温热泵蒸发浓缩、高效节能型干燥、新型快速低温干燥、ORC低温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制冷、强腐蚀性物料蒸发传热、节能型降温结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机械蒸汽再压缩相关成果已经在蒸发结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节能达到60%以上,其MVR产学研单位江苏乐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功上市。

2015年08月10日

电子信息技术——明快科技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彦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639
电子信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3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电子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PCIE2011成果已在转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5年07月16日

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廖文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28
装备制造
廖文和,男,196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高端装备与微纳器件”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南京理工大学中德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X 1人。近X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一院高校联合创新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在增材制造数字化设计、陶瓷/金属材料选区激光熔融成形工艺、逆向工程、数字几何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工艺优化技术成果已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航天一院、中航工业洪都、上海福斐科技、无锡易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袁慎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70
装备制造
袁慎芳,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本团队拥有成员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防973、国家863、国防基础项目、国防预研、工信部民机专项、重点型号技术攻关、国际合作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软件著作权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发明二等奖2项。在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装备的研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航空应用,已应用于我国某型先进战机、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民机和某新型直升机的研制,以及三个型号现役主力战机的延寿。与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商飞及北京研发中心、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空军装备研究院等国内主要的航空设计、实验、试飞、维护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7月16日

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廖文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36
装备制造
廖文和,男,196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高端装备与微纳器件”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南京理工大学中德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X 1人。近X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一院高校联合创新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在增材制造数字化设计、陶瓷/金属材料选区激光熔融成形工艺、逆向工程、数字几何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工艺优化技术成果已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航天一院、中航工业洪都、上海福斐科技、无锡易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16日

凝固与纳米技术——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41
新材料
本团队依托于南京理工大学“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2006年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运行开放,是南京理工大学首个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并通过验收的工程研究中心。团队以陈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为骨干,是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科互补、创新能力突出的精干队伍,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轻质高强韧Ti及TiAl合金、超高强度钢、块体金属玻璃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耐腐蚀稀土永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钢、龙川钢铁、沙钢、晨朗电子、佑天金属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室内停车场管理机器人系统集成与产业化开发——研发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余贵珍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18
装备制造
余贵珍,男,1974年11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交通运输系主任,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车辆智能与安全控制、交通信号控制与优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1人。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SCI论文32篇,获专利授权14。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道路大型营运客车安全性能检测与预警集成技术及装置项目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围绕智能交通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展研究,设计了空基交通状态精准感知算法和过饱和状态交通信号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动态侧倾极限的车辆侧翻实时预测方法,研发货运车辆能耗和载荷在线监测终端,为交通运输部能效监测指定产品,推广到江苏、江西、安徽等六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