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梁文轩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成科扬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开发与技术转移处对接成功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35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气凝胶材料技术——沈晓冬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7
新材料
沈晓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组副组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防973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隔热用气凝胶材料、吸附用气凝胶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隔热用SiO2气凝胶材料成果已经进行了产业化,与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循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消防工程研究所-朱国庆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国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44
装备制造
朱国庆,男,1968年9月生,安徽省砀山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消防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消防工程研究所所长,全国消防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徐州市第二届应急专家组专家、徐州市安全生产专家组消防组组长、徐州市市民规划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 人。近5年来,消防工程专业教师承担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及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 近年来,本所及所属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主编行业技术规范一部,参与编写规范三部,发表著作6部(合著)、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30余篇,出版教材2本。

2017年09月21日

王元庆教授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5
电子信息
王元庆,博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立体图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图像显示技术、目标识别与跟踪、激光三维雷达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先后得到多项科研计划项目支持,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江苏省高技术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定型验收,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实现批量化生产。完成机载某型显示器的研制,首先应用于我军某新型主力战机,打破国际禁运,广泛应用于各军种装备,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完成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产业化,在我军国防装备得到应用,在教学、广告等领域得到推广;研制成功高效率、高分辨率激光三维雷达技术,可实现机载高速高清晰立体探测成像,该技术面向我军空军、海军装备的需要,进入应用化研制阶段。 荣获总装备部“装备预研先进个人称号”1次、工信部“平板显示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部,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1项。

2014年06月06日

海岸海洋科学团队(Scientific Team of Coastal Ocean Studies)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35
其他
以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与设备为主体,从事渤、黄、东、南海海洋环境资源研究,在海岸港口选建、海南岛与江苏省海岸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优秀成果,与美、加海洋学家合作密切,数次获项目支援。通过研究加强教学与培养涉海人才。

2014年06月09日

“植物物质运输与信号传导”创新团体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兰文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该团体是南京大学根据植物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研究的特点,于2011年9月份从海外引进在植物分子生物学做出重大成果的学者组建而成。所依托平台为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团体成员在植物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研究做出重大成果,在PNAS、Plant cell、Gene&Dev、Cell Res、Plant J、Plant Physiol、Mol Plant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10多篇相关的论文,并申请多项专利。在成立的两年多的时间内,获得两项国家级和三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带头人兰文智教授聘为第二届江苏省特聘教授。

2014年06月05日

大气分子污染物控制消除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26
能源环保
本团队致力于环境催化材料的创制及其性能研究,主要探索稀土基催化剂和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消除方面的科学规律。2010年通过联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环境学院的部分教授及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实验室已有工作基础上,集中开展移动源和固定源尾气净化方面的研究(签订科技协议,共同研究高性能三效催化剂用稀土催化材料,利用产学研联合的优势,对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等领域中具有前瞻性的的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研发)。目前,在“环境催化”研究方向(特别是关于大气污染物NO,CO等的消除方面)形成了一支由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约20人左右)参加的研究小组,已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专利17项。

2017年09月21日

喷泉钟技术——李天初院士团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李天初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63
电子信息
李天初,工程院院士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2人、副研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篇,获专利授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1项。在喷泉钟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NIM5铯原子喷泉钟已成为国家秒长计量基准,并参加国际原子时合作。与上海光机所、北京华丽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774万元。

2014年06月05日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贤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32
能源环保 其他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团队,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该团队依托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海及周边国家经济社关系平台、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项目或课题,围绕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SCIENCE(LETTER)、NATURE(Correspondence)、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LAND USE POLICY等发表SCI/SSCI论文30多篇,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

2014年06月09日

生态修复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安树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57
能源环保 其他
长期从事湿地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课题级任务,中欧科技合作、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项目等国家与国际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类省部级项目等50多个。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122篇;获得授权技术发明专利25项;著作、教材11部;省部级奖励3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2003)与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计划(1994)。 近五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和淮河流域,已经完成水生植物恢复重建工程、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湖泊湿地与湖滨带生态工程、河道生态修复与污染削减功能重建工程、湿地景观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湿地污水生态处理工程、湿地植物工具种大规模扩繁、湿地有机农业等方面生态工程示范项目60多项。201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政产学研合作型的“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以及“江苏省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

2019年10月12日

电磁脉冲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姚陈果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陈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61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姚陈果,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电磁脉冲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高功率电磁脉冲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技术攻关、中试转化、产品开发等研究,具备了微秒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肿瘤技术、纳秒脉冲消融化疗抵抗肿瘤(干)细胞技术、聚焦高压皮秒电磁脉冲无创治疗肿瘤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并研发了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设备、纳秒脉冲消融肿瘤治疗设备及各类高精参数的高功率、高压脉冲电源,并开展了新型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及脉冲电源的推广应用工作,研发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中心具备多项成果转化项目,拥有面向军工、医疗、能源等多项领域的电磁脉冲应用研究成果。

2021年09月30日

高端工业仿真软件——董素艳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素艳
职称:
团队编号:10042
装备制造 其他
董素艳,公司创始人,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原美国ANSYS公司中国北方大区经理,在全球最大的工业仿真软件公司任职近十年,是中国最早一批工业仿真软件的推广者。2009年回到西北工大学任职,从事航发设计仿真研究超过20年,承担多项两机专项重大课题。 本团队核心成员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研发团队,在航空发动机算法研究、工业仿真软件开发等领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研发经验。团队70%以上为技术研发人员,硕士以上占50%。 西工大流固动力团队为打破国外垄断,破解卡脖子难题,在国家“两机专项”资金支持下,建立了以三维流体、固体、电磁/结构等多学科仿真为主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矩阵,开发出十余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工业仿真软件。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核电、能源动力等领域。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在关键指标参数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团队目前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三十余项,编写专著2本。自公司成立以来获得多项行业大奖(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企业,2021第三届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20中国空天动力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2020年3月获得创新工场2500万元首轮

2015年08月12日

光聚合技术——光聚合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聂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71
新材料 其他
聂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引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外籍专家1人。近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863专项1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产学研和自然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6篇,申请专利60余项,获专利授权24项,出版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聚合关键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光聚合新方法的应用、光固化涂料和油墨的研究、光聚合生物材料的制备等方向。在新型光固化单体树脂、光固化油墨、水溶性全生物降解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卡特新能源公司、江苏瑞阳化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