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3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王元庆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2
电子信息
自1992年以来,长期从事立体图像显示、立体图像获取、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无侵扰人机交互、军用高性能液晶显示器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自由立体显示技术(Autostereoscopic display)、全息显示理论与系统、立体摄影成像与高性能图像采集、计算机立体图像的高速生成、人眼瞳孔三维位置的实时探测、视线跟踪与人机交互、图像的深度融合。先后主持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项目、国防工程配套项目、广东省省部产学研等国家、国防、国际以及江苏省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或定型验收,主持研制的航空级高性能液晶显示器等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军现代化新型武器装备。近年来,在国内首先提出和践行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率先研制成功头跟踪自由立体液晶显示器、多视点自由立体液晶显示器和多视点大屏幕立体投影系统、率先研制成功无辅助立体显示器原理样机。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视点平面兼容立体液晶显示器、我军第一台无辅助立体显示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共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6项。

2017年09月21日

南京大学立体影像技术实验室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4
电子信息
南京神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南京大学立体影像技术实验室,致力于将该实验室自2004年开始取得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新产品。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发核心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需要进行定制产品开发。 本公司技术团队有高级以上职称4人,研发人员30余人,拥有专利技术20余项。团队负责人王元庆,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立体影像技术的研究,长期致力于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立体电视技术的 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欧盟框架计划(HELIUM3D)在内的来自中国政府、国防系统、欧洲联盟的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众多核心技术成果。在江苏省高技术计划、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支持下,于2005年完成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立体液晶显示器样机。随后,针对我国军事作战指挥、军事仿真、作战平台的需要,在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成功了多款立体显示器样机,项目负责人王元庆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被总装备部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技术团队成员为ISO/IEC国际标准工作组专家成员,主要负责立体显示、立体影像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承担我国立体显示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王元庆教授科研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元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5
电子信息
王元庆,博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立体图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图像显示技术、目标识别与跟踪、激光三维雷达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先后得到多项科研计划项目支持,包括装备预先研究计划、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江苏省高技术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定型验收,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实现批量化生产。完成机载某型显示器的研制,首先应用于我军某新型主力战机,打破国际禁运,广泛应用于各军种装备,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完成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产业化,在我军国防装备得到应用,在教学、广告等领域得到推广;研制成功高效率、高分辨率激光三维雷达技术,可实现机载高速高清晰立体探测成像,该技术面向我军空军、海军装备的需要,进入应用化研制阶段。 荣获总装备部“装备预研先进个人称号”1次、工信部“平板显示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次、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部,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国际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