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18个团队

2015年07月23日

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田中群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田中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9
电子信息 其他
团队总负责人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法拉第奖获得者。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 团队管理及技术负责人康怀志博士,主要负责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及成果转化工作。负责管理田中群院士牵头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 (四年总经费8725万元),作为负责人承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产学研项目等。申请专利十余项,授权6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拉曼光谱仪”以及福建省地方标准“便携式拉曼光谱检测仪技术要求”。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人。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SERS(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试剂、基于等离基元增强拉曼光谱原理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产品已销售给内几家大型跨国公司。与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福州高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总经费900万)。团队依托表面固体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牵头组建了由厦门市支持的厦门市分析仪器与产业化中心/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2015年07月27日

精细石油化工添加剂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实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489
新材料 其他
李实军 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精细石油化工产业化研究开发工作,曾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EVA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还主持并参与了“钴盐催化剂”、“炼油用高温阻焦剂”等多个精细石油化工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实现了产业化。近年来开展了活性黏土和改性黏土作为催化材料的研究工作。2007年,做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重大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液体燃料的基础问题研究》中“生物油复杂体系催化过程选择性控制规律研究”课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曾承担国家973计划,中科院重大项目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了产业化,为企业和当地政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团队还致力于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曾获国家发改委4986万元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于2014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划财务局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

2015年08月05日

储粮粮情雷达探测技术研究团队

河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廉飞宇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7591
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2篇,获专利授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电磁波探测储粮粮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储粮郑州直属库、荥阳直属库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15年08月06日

农产品质量安全太赫兹检测技术研究团队

河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廉飞宇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7604
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3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粮食品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北京金先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电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激光检测仪器研发中心——黄惠杰团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黄惠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60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其他
黄惠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曾爱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7人。近5年,承担国家与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3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在光学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气溶胶监测仪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上转换发光生物传感器、实时光学生物气溶胶监测仪已在临床检验、生物事件处置、疾控应急、口岸检疫等领域得到应用。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潮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德国耶纳大学、白俄罗斯KBTEM-OMO光学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科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8亿元。

2015年08月10日

人工心脏与介入器械——北工大曾毅院士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64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团队骨干人员20余人,院士1人,兼职院士2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12人,在读研究生60余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心血管专业平台设备价值3千万元。 曾毅教授,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资深科学家。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荣誉院长,心血管医学工程中心主任。 常宇教授,团队执行人。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工器官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心血管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提出了人工心脏生理控制的方法,用于诱导心脏功能的恢复。即实现了对人工心脏工作状态、器官灌注要求的满足、血管纤维化的保护、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等整体的系统控制。开发了人工心脏样机2款,动物实验都已经成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人工心脏的器官灌注效果、血流动力学特性、生理控制、手术规划、生物形容性、血液相容性、人工心脏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获得心脏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人功心脏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专著2部。 刘有军,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力学及其医学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医学图像处理。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力学、医学图像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吴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DSP与嵌入式系统研究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TI公司联合培训中心及DSP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速实时DSP与嵌入式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以业界领先的DSP处理器为实现载体,深入研究多媒体等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方法。 李剑锋教授,专业为机械设计及理论,目前在北京市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事智能运动康复装备机构学、机械传动技术和穿戴外骨骼技术方面研究 李明爱教授,从事BCI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优化及机器学习等方面有很好的知识积累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

2015年08月13日

生物毒素检测团队——李培武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培武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705
现代农业 其他
李培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主任,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在职职工2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研究农产品生物毒素检测与控制,已获得省部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70余项。研制出双低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技术与速测仪、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等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探明了农产品黄曲霉毒素特异性识别分子机理,创造出1C11、2C9等单克隆抗体高灵敏高特异性世界纪录,创建了黄曲霉毒素现场检测技术体系,破解高灵敏快速检测世界性难题。荣获国际成果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发表论文 261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篇,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研制发布国家农业行业标准56项,所带领的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为支撑粮油产业发展、保障消费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08月18日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业设计中心创新研发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琪
职称:其他类副高级
团队编号:0778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徐州工业设计中心是徐州市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投资建设的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总投资3000万元,选址建设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014年技术服务合同金额700余万元。 中心定位于徐州市“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产业特色,积极发挥工业设计的产业链创新带动作用,十二年来累计完成数百项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特别在工程机械、农林机械、工业设备等行业,长期保持国内领先的工业设计研发实力。 服务合作对象包括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冀中能源集团、中石化集团、中国重汽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工业设计为企业取得新增销售收入四十多亿元,赢得的产业竞争优势价值难以估量。 徐州工业设计中心投资70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采用60余套HP惠普Z系列设计工作站、DreamColor系列专业显示器及专用图像输出设备;芬兰AVARTE(阿旺特)办公家具;WACOM顶级数位绘图板;Objet Design Series 3D打印设备;独立建设服务器机房。 中心现有专职技术人才37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者3名,硕士学历者7名。设有驻厂团队、专家团队,并与国内外多个企业开发团队、高校开发团队建有合作关系。 中心是江苏省工业设计协会创始会员单位,先后获评为“江苏省科技企业”、“江苏省工业设计示范企业”、“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机械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等。

2015年08月20日

南京科博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柯福阳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柯福阳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7811
其他
南京科博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我国科教历史名——南京中山科技园,是南京市政府“321”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项目扶持的致力于GPS/北斗导航定位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高新企业,是国家北斗产业基地(南京)北斗产业联盟企业,各类工程类测绘工作。公司注册资金160万元、办公实验场所1000平方米,拥有Trimble R8、中海达V8、海星达、华测等GNSS接收机12台套,徕卡测量机器人1台,托普康全站仪4台,FARO三维激光扫描仪1台等一批获取空间信息的先进仪器设备,建有单基站CORS一个。公司现有教授2人、博士后3人、博士4人、硕士5人、工程师8人,另与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以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为理念,开拓进取,根据行业需要,为相关部门开发了GPS/北斗应用产品,申请专利1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EI检索15篇),获得江苏省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015年08月20日

海洋工程用钢研究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尚成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817
新材料 其他
尚成嘉,教授、博士导师,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高性能微合金结构钢的应用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参加“973”一期和二期研究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第三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项目课题:“第三代高强高韧低合金钢精细组织的研究”。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863”课题两项,参加多项。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 采用低碳贝氏体成分设计及创新RPC组织超细化TMCP技术开发的系列低碳贝氏体钢在工程机械、海洋平台、桥梁、管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鞍钢合作开发的430-550MPa、F级超高强度船板及海洋工程用钢通过9家船级社认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的低碳贝氏体钢系列工程机械用钢和高强度桥梁板应用于煤机、工程机械、朝天门大桥及大胜关大桥,分别获得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低碳贝氏体超细化组织控制技术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高强度管线钢领域的研究论文荣获2011年度IOMMM(英国材料、矿业、矿产学会)Charlse Hatchett优秀论文奖,是自1978年该奖项设立33年以来我国首次获奖。 多年来与鞍钢、武钢、沙钢、太钢、首钢、济钢等在高性能结构钢等众多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研发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团队共有24名骨干研究人员,来自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中国钢研集团、宝钢、鞍钢、武钢、首钢。 截至目前,累计主持过相关科研项目50项,支持金额3000万元;参加过相关科研项目30项,支持金额2000万元。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3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研发出新产品12项、新工艺8项、新技术7项,其中22项已实现产业化,18项已成功推向市场,累计销售额12000万元。累计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 参加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译著一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主旨报告及邀请报告;担任Thermec’2011和2013学术委员会委员,PRICM7,PRICM8中方技术总代表,HSLA‘2011和Asia Steel 国内学术委员会委员。《钢铁》杂志编委会编委,《焊管》杂志编委 ,环太平洋先进材料大会(PRICM)中方技术总代表。

2015年09月02日

LED应用技术研发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935
其他
张涛,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空间半导体照明、空间科学实验仪器与技术等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和上海市光科技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在空间半导体照明技术、空间科学实验仪器的可视化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标准模块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次,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33篇,撰写重大工程项目技术报告10篇。已培养和合作培养毕业的研究生8人,目前正指导研究生8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863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委员、中国空间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市各类项目14余项。获专利授权1项,申请专利6项。在LED应用技术及灯具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LED灯具结温测试方法等成果已得到应用。与光宝光电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5年09月02日

工程与结构抗震减振团队——李振宝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振宝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963
其他
李振宝: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结构实验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等共近10项,企事业大型科技研发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结构抗震减振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结构抗震减振成果已在国家会议中心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