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14年06月17日

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连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6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主要在风电机组结构监测、故障诊断、健康状态维护方面进行研究。本团队现主持风电机组相关省级课题一项,厅市级课题2项。

2015年07月28日

机电技术研发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广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1
装备制造
本团队主要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机械、煤矿机械、军工装备、石油机械等行业运用现代伺服控制和比例控制器件组成设备的液压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策略和现代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实现机械设备的各种功能。 团队拥有专利20多件,研发成熟产品近百种,具有成熟的研发与外包服务经验,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环锭纺纱新技术研究开发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3
装备制造 其他
本团队对环锭纺纱新技术的研究始于2000年,是全国最早研究环锭纺细纱机改造的团队,近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团队成员7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近三年每年科研经费在1000万元以上,年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0余件;在研纵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专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等;团队对于环锭纺纱新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锭细纱机智能花式纱技术改造,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形式的花式竹节纱装置ZJ1-ZJ5系列,目前已有四个系列十多种机型的产品,其中“系列全数字智能花式纱生产装置”经江苏省科技厅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目前产品已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全国棉纺织企业销售前五十强有三分之一的厂家使用了此产品;二是环锭细纱机紧密纺技术改造,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形式的紧密纺纱装置如:三罗拉网格圈小风机型、三罗拉网格圈大风机型、四罗拉网格圈小风机型、四罗拉网格圈大风机型、窄槽式负压空心罗拉紧密纺—全聚纺等,目前已在江苏双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利泰纺织、江苏悦达纺织、江苏通裕纺织集团、仪征化纤纺织有限公司、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太仓利泰纺织有限公司等江苏省知名企业逐渐推广;三是三区超大牵伸环锭纺纱技术,成功开发了一种三区全数控超大牵伸细纱机,四罗拉四皮圈三区牵伸形式,实现总牵伸倍数在30~300倍之间可调,目前该细纱机一台车(420锭)已在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试用。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数字化纺织技术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4
装备制造 其他
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提高纺织品检测、监控、分析和设计的自动化水平。以快速、准确提取纤维集合体结构参数、智能检测纺织品质量为目标,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理论,利用工业相机、高清显微镜等图像录入设备,完成包括纤维、纱线、织物等纤维集合体的图像采集,分析纺织生产过程中纤维集合体的瞬间变化过程及运动轨迹,实现纤维集合体各种参数的自动提取和质量的智能分析,以取代现有的耗时费力、误检率高的主观分析方法,为建立高效优质加工体系提供智能保障。主要研究包括:纺织品静态图像处理、纺织品动态图像处理、用于纺织品检测与分析通用平台的开发等。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微波过程加工技术与装备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崔政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5
装备制造
本团队致力于微波在食品、化工、能源和环保等行业中的应用,提高过程效率、减少能耗。九十年代开始最早在国内从事真空微波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发展了真空微波技术及其应用。率先提出并实现了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的新技术方案,已开发出适应大生产的设备。开展了微波反应器中介尺度、多尺度放大理论的研究,已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微波反应器应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和高浓度废水的高级氧化降解。

2014年06月20日

精密、高效、智能化成形加工工艺及装备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2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核心成员8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在该方向,我们有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1个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1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有3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授权发明专利7项。

2014年06月24日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又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95
装备制造 其他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1994年以来,开展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等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获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具有较好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重点开展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整车行驶性能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等,提出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该研发方向可以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动力学、运动学分析项目,有限元、边界元分析项目,计算流体力学分析项目,例如汽车子系统建模及优化、整车多体动力学建模、虚拟样车试验及分析优化、汽车侧翻稳定性及防侧翻控制研究、整车白车身刚度灵敏度分析、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模态及疲劳寿命分析、弹性元件建模及分析、整车外流场分析、汽车空调匹配、通风散热、发动机冷却特性分析等。 自2008年以来作为协作单位承担完成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现在正在作为协作单位承担着“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轿车设计与技术开发”和“深度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等两个项目,以及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乘员在混合动力汽车电磁环境中的人身安全性模拟与评估”等项目。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等的研发。 赵又群教授自2004年开始指导研究生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和神经网络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研究”、“联合主动转向和横摆力矩控制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探索性技术研究;到2008年以来招收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09年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重点开展了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研究、联合制动系统的控制研究、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实验技术等的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现在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已出站,1人继续留校工作);直到2011年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毕业2名硕士、出站3名博士后,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汽车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项目的合作研发。 重点开展汽车力学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的研究工作。 开创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混合动力客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和匹配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培养出站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梯队中包括李玉芳(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方向),留校博士后金智林(汽车底盘控制方向)、博士林棻(车辆结构力学与NVH方向)、博士(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方向)等。 现主要承担着总装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以及汽车企业委托课题多项。

2015年07月24日

陶杰教授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0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陶杰教授课题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陶杰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吸纳科研新秀,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气氛浓厚,组织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 ①材料塑性加工与装备: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空心构件的内高压成形、空心件的弯曲成形、板材充液拉深成形、钛合金波纹板气压超塑性成形、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二次塑性成形;塑性成形工艺的计算机仿真;复杂零件及成形模具的数字化建模;塑性加工关键装备方面主要包括管材内高压成形数控装备及板材充液成形数控装备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及石化等重要领域。 ②复合材料制备与评价:主要包括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超混杂层板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研究的相关材料体系有:铝/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铜双金属复合管、铜/钢双金属复合管、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钢双金属复合板、钛/钢双金属复合板、铝/铜双金属复合板、钛/铝多层复合板(最多为11层);波纹夹芯复合板、GLARE以及TiG超混杂层板。关键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爆炸复合、气压超塑性+扩散焊技术以及热压复合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汽车领域。 ③功能涂层制备与表征:包括阻氚涂层的双辉制备技术、镧系氧化物憎水涂层双辉制备技术、轻合金微弧氧化技术、轻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以及医学等领域。 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主要包括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课题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内,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约170余篇,其中SCI收录73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课题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课题,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详细信息请浏览网页:www.taojiegroup.edu.cn 一直以来,课题组十分重视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目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中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高知大学水热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江苏呈飞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等高校及机构一起在材料制备、成形工艺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课题组更有多名已毕业的研究生正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2015年07月24日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国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30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于2000年开始组建,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2002年承担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全液压模锻锤”(项目编号BE2002032),填补国内空白,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基于江苏省和南通市对新能源研发的需要,本团队逐步进入新能源的研究领域,于2006年成立了“南通大学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在省科技厅的组织下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成立了“江苏中英新能源研究中心”,2007年承担了南通市科技局批准的“南通市环境与能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2008年承担了江苏省发改委批准的“江苏省风能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的建设项目,2009年承担了南通市科技局批准的“南通市生物柴油生产加工及应用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项目,2010年承担了南通市科技局批准的“南通市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和“南通市先进伺服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项目。

2014年06月24日

结构强度、疲劳寿命可靠性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迎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45
装备制造
团队共三十余名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名,副教授三名,讲师一名,博士研究生十名,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

2014年06月25日

南京航大光纤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隶属于“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以及二十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专业领域涉及:光纤传感、力学测试、计算机测控、信号采集与处理、智能模式辨识等不同学科方向。 本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先进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复杂机械结构(如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电力系统、土木工程领域)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以及环境监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应用工作。 本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厂所企业合作技术攻关项目。

2014年06月25日

复合材料天线罩研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周光明 飞机设计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总体负责 曹群生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负责 王新峰 工程力学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天线罩力学性能设计负责 蔡登安 工程力学 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生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静力试验 乔玉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多学科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黄翔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结构强度计算分析、静力试验 李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方法研究 李黄炎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电性能试验 眭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