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23年07月22日

高效直驱装备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云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97
装备制造
叶云岳,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专委主任,国家磁浮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大电机节能中心主任。曾任浙江大学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863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上海磁浮列车的工程项目);工业应用直线驱动国际会议主席(Chairpers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near Drive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国际磁浮会议分会主席、国际电机及控制会议顾问主席等。 团队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直线电机冲压机,比传统冲压机在同时间内冲压的钮扣量增加1倍,但用电仅为原来1/4;研制了首条国产化高速直驱邮包分拣机,成果在全国得到高效应用,产生了几十亿元经济效益;采用外转子电机与盘式电机相结合的办法,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三维永磁电机”,并大胆改进传统抽油机系统,研制电机直接驱动抽油杆抽油机,在大庆油田等20多个油田近千口油井应用,系统节电达60%以上;完成了国内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同步直线电机磁浮试验线和直线电机地铁试验线,发明了快速直驱立体车库,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2015年完成了国内外首台630吨弧形直驱机器人压力机,节电50%。2020―2021年获“智能直驱跨坐式空中巴士”, “直驱大巴立体车库”,“盘式磁浮直驱动力装置”等专利授权。

2023年07月22日

环境光学技术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99
装备制造
姚军,浙江大学光电研究员,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承担多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获多项省部级奖,获多项发明专利。主要研究及成果转化方向为:精密光度色度检测技术及仪器、光谱分析(从红外到X射线)检测技术及仪器、环境(水、烟、尘、气)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显示及光源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等。在光电机一体化、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光电传感技术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优秀创新成果。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由光学、电子、机械等领域的紧缺人才组成。团队申请219项专利,获得119项专利授权,6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期间孵化多家企业,承担多个省市级科技项目,并已获批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质,产品销售额逾10亿元。

2023年07月22日

成像光谱技术——唐义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07
装备制造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6人,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4位,青年工程师8位。科研方面作为负责人已完成国家、国防等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的科研总经费超5000万元。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SCI 26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承担国内首个“863”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探索课题,2010年完成国内第一套远紫外成像光谱仪原理样机,评审成绩为优秀。其后,团队以每年一类更高技术指标成像光谱仪的速度,不断累积成像光谱仪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能力。14年技术积累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链,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光学设计、整机研制和软件系统方面均有原创性成果。目前已开发出一系列光谱产品,为全军多个兵种提供地面和机载高光谱设备和测试服务、为多所高校和研究所提供光谱成像技术服务和支持。此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航天载荷实现多个首次,使北理工逐步成为光学载荷研制的“正规军”:我国首个太空光学天文望远镜(2021年6月发射),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发;独立承担我国第一台空间碎片探测载荷,2021年9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在空间作战中做出重要贡献,受到载人航天921表彰,后续XX期将承担18个正式载荷生产。

2023年07月22日

土壤/植物养分信息-杜昌文团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杜昌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20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杜昌文,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土壤养分管理与土壤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近距传感专家组成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协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精准施肥和数字农业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展环境友好的水基聚合物包膜控释肥料的研制和应用,并将红外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和拉曼光谱等现代光谱技术应用于肥料/土壤/水/作物等信息传感,创建土壤光谱组学,结合现代无人机技术,构建土壤光谱信息系统和数字化综合农业决策服务平台,有效支撑了养分高效利用和现代精准农业的发展。 发表学术论文 262 篇,其中 SCI 论文 135 篇,其中 Top 期刊论文 62 篇,撰写中英文专著 9 部,获授权发明专利 18 项,获软件著作权 7 项,编制地方标准 1 项;获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特别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贡献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10 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23年07月22日

高速低时延光纤总线系统技术——张春熹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春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7
装备制造
张春熹教授,北航光学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总装惯性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高技术计划专家组专家,973计划、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我国战略反导核心人物之一。张春熹教授作为总装惯性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光纤陀螺技术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了我国光纤陀螺主流技术方案和技术实现途径。2019年度,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高动态快启动高精度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1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亲自为张教授颁奖。张教授团队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等多项荣誉奖项。

2023年07月22日

新能源汽车用模块化智能线控角驱动系统研制技术——王书翰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书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8
装备制造
王书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EI等科技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软著38项,专著1部。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车辆智能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车辆智能线控底盘技术、车辆传动系统NVH机理与抑制技术等。 承担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等2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

2023年07月24日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树涛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42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王树涛,哈工大环境学院副教授,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黑龙江省臭氧应用技术与设备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生态环境部专家库成员、黑龙江省商务厅专家库成员、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毒理与健康、臭氧氧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等;承担科研项目20+,发表论文70+,发明专利10+;主编《环境工程设备与应用》(高教社)、《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社)。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博士生和硕士生数十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

2023年07月24日

光电测量与控制——刘国栋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国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43
装备制造
刘国栋,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光电测量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10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预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0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在惯性约束聚变精密光学测量、激光雷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航天304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1亿元。

2023年07月25日

航空航天液压泵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斌
职称:
团队编号:10352
装备制造
张斌,现就职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流体动力及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勇院士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兼任阜新浙大智能液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英中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分会常务理事。2009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5-2016在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项目二十多项,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阜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6年到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访问合作,作为研究人员进入Sauer-Danfoss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 /EI 3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授权3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7项。 团队提出了缸体浮动复合支撑新结构和主轴系高速动平衡新方法,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显著提高我国航天泵转速极限;解决了我国高端轴向泵存在的转速低、脉动大和可靠性差等难题,打破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与产品禁运;应用配套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了国防、航空航天重大工程,引领我国航空航天液压技术高速发展。

2023年07月25日

高效直驱装备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云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56
装备制造
叶云岳,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专委主任,国家磁浮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大电机节能中心主任。曾任浙江大学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所长。国家“十五”863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上海磁浮列车的工程项目);工业应用直线驱动国际会议主席(Chairpers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near Drive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国际磁浮会议分会主席、国际电机及控制会议顾问主席等。 团队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直线电机冲压机,比传统冲压机在同时间内冲压的钮扣量增加1倍,但用电仅为原来1/4;研制了首条国产化高速直驱邮包分拣机,成果在全国得到高效应用,产生了几十亿元经济效益;采用外转子电机与盘式电机相结合的办法,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三维永磁电机”,并大胆改进传统抽油机系统,研制电机直接驱动抽油杆抽油机,在大庆油田等20多个油田近千口油井应用,系统节电达60%以上;完成了国内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同步直线电机磁浮试验线和直线电机地铁试验线,发明了快速直驱立体车库,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2015年完成了国内外首台630吨弧形直驱机器人压力机,节电50%。2020―2021年获“智能直驱跨坐式空中巴士”, “直驱大巴立体车库”,“盘式磁浮直驱动力装置”等专利授权。

2023年07月25日

电生理检测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树明
职称:
团队编号:10357
装备制造
叶树明,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姑苏领军人才等。带领团队开展高精尖医用电子仪器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包括大动态高精度生理信号采样技术、多种生理信号机器识别算法、生理信号大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技术等,致力于研发多参数睡眠监测仪、新型肺功能检测仪、心电血压二合一监测仪、血氧仪和生理信号统一分析传输平台软件等系列产品。 团队在电生理检测仪器、高精度荧光检测仪器、深海原位传感器、高可靠性数字检测与控制系统等领域深耕二十余年,拥有重大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经验。累计承担了“天宫一号”型号任务医疗仪器1项、“天宫空间站”型号任务医疗仪器4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1项、国家863重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1项、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课题2项、省部和企业横向项目多项。

2023年07月25日

人工智能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0
装备制造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多媒体分析与检索和统计学习理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访问学(2009.10-2010.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入选“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2018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年度),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2018.8-2020.12)、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执行主编、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分刊信息电子前沿《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教材《人工智能初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和《走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 团队研制了大规模神经网络模型端云协同计算平台,取得了体系化、链条化和平台化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突破;解决了高性能超大规模动态图神经网络学习、一体化大小模型端云协同技术链路、个性化端侧场景推理等技术难题;支持3亿多活跃用户每日1500亿次端侧推理实时在线需求,以技术手段重塑在线经济和智能司法等业务模式,有力推动了端云协同计算范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