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研究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露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13
装备制造
任露泉,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副主席,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副主席,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ISTVS)中国国家代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括军工“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转化、国防科工委国防基础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合作等科研项目3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机械部件仿生减粘、耐磨与抗疲劳表面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一汽集团、美的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团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34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男,1970年1月生于山东高密,工学博士、研究员。2002年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一直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科技标兵、科技北京百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博士5人,近X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在快速成形及自动化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铸造及自动化生产线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一汽、中国一拖、广西玉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

郑州机械所

团队带头人:龙伟民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1
装备制造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于2009年,是以郑州机械研究所和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位,以河南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而形成的国内最大的钎焊材料研究团队。主要开展钎焊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新型钎焊材料的研究、钎焊材料先进成形技术的研究、先进钎焊工艺及装备的研究。本团队共34人,其中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5人,学术带头人5人,工学博士5人,硕士17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在30~45岁之间,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搭配得当,具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中国钎焊行业的一支中坚力量。团队带头人龙伟民,现为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863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协会项目评审专家,河南省自然科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他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有着较强的凝聚作用。近3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基金、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等。针对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需求,在新型焊接材料设计与加工制备技术、焊接设备及工艺方面开展应用探索,研究成果被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所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团队在学术带头人龙伟民研究员的带领下先后为神七、歼十、歼11B、核潜艇、多种雷达、核聚变等重大装备研制了新型专用钎料,并解决了关键部件的钎焊工艺难题,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的“粉状钎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硬质合金工具钎焊工艺及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硬质合金工具行业无系列化专用钎料的空白。原创的药芯铝焊丝新型制备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建立了国内首条无缝药芯铝焊丝生产线,产品已取代进口。原创性开发了国内铝的A-TIG正极性焊接,为铝合金的高品质焊接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团队申请专利24项(已授权7项),在EI、核心期刊以及各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焊接专业书籍5本,制订或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突出,着重引进有工作成效的博士、硕士,接收优秀的应届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利用和挖掘团队现有焊接科研力量,鼓励现从事焊接专业研究的技术人员继续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与国内诸多名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数名。通过主办一些国内、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开阔在职固定科研人员的视野。经常与国内同行联合申报项目、相互兼职、培训,实验室,团队已成为一个成果累累、人才辈出的优秀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

2015年09月10日

大型铸锻件制造与模拟仿真——李殿中团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殿中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54
装备制造
李殿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院士1人,博导3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9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低偏析微缺陷大型钢锭制备技术、700MW级水轮机转轮不锈钢铸件组织性能控制技术、大型低速柴油机曲轴曲拐弯锻控制技术、大型核电锥形筒体一体化成形技术、大型铸锻钢支承辊制备技术、大型复杂铸锻件变形控制技术、CRH3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型合金钢锭及铸锻件缺陷与组织控制成果已在三峡水电、火电、核电、船舶、冶金和高铁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一重、中国二重、鞍钢重机、大连重工、苏南重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9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装备——陈光文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光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73
装备制造
团队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首次将微通道反应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8万吨/年规模的用于磷酸二氢铵工业生产的微反应系统,实现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2013年10月01日

制造执行系统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史海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80
装备制造
   史海波,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造执行系统分会理事、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委员、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辽宁省信息产业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余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制造执行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的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平台成果已在汽车、烟草、电子、原铝等行业MES工程中得到应用。与GE自动化、宇通客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年均达4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柴油机性能-隆武强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隆武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3
装备制造 其他
隆武强,作为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生,师从著名激光技术测量专家、SAE Fellow、日本机械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小保方富夫教授,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开展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用的伞状喷雾特性研究,从而在国外开始了著名内燃机燃烧专家胡国栋教授提出的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思想的研究,随后丰田汽车公司和New ACE也相继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原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机械技术研究所,仍然坚持开展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的研究,并得到了原日本科学技术厅的支持。曾设想把预混合燃烧和混合动力结合起来,为此,进入日本汽车研究所,参加了NEDO的重大项目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

2015年07月21日

装备制造及快速成型——卢秉恒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卢秉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64
装备制造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五” 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全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研究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6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在国内倡导开拓了快速成形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出快速成型机等机、光、电一体化设备和专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产品快速开发系统及产业化生产。在汽车开发、农业节水、家电、飞机、军工、医疗、科研等领域获得了大量推广应用。近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在微纳制造方面在国内首倡纳米压印研究,主持撰写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微纳制造与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个性化匹配人工骨及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并进入临床实验。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年来还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蒋氏基金会科技成就奖。发表论文300多篇。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1国家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于海业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海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2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于海业,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吉林省第八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长春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农业生物环境测控、叶绿素荧光技术检测植物生理、林下参光环境建模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22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车辆电液控制及节能团队——刘昕晖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昕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3
装备制造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X 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709计划、863计划等共4项。发表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4余项。在反恐装备、越野工程车辆、工程车辆混合动力节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立体成形(3D打印)技术——黄卫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0
装备制造 其他
黄卫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90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立体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飞行器等国家高新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内多家航空航天院所、企业及大型燃气轮机,风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人直升机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韩建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4
装备制造
韩建达,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机器人学研究室主任。齐俊桐,项目负责人,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成果获201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20人。在无人直升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博翔W40、W100无人直升机系统已在精准农药喷洒示范应用、皖电东送、芦山地震搜救等工程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