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丁建宁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4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

2013年10月01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0
装备制造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5年08月10日

重大装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轩福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8
装备制造
本团队主要从事先进重大装备安全技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工作。 重大装备安全技术领域的服务团队是集中学院以下三方面科技、人才优势队伍构建:(1)关键设备制造、设计、运行维护以及灾难(火灾、地震、台风等)环境下的关键设备及系统的安全评价和寿命预测技术(材料-结构一体化的失效评定技术、装备系统动态安全指标评价技术、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核电关键设备安全技术、时间相关的破坏技术),(2)设备及系统先进制造的安全科学技术(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的安全技术、环境与介质处理技术的安全技术),(3)化学物质危险性的评价与控制技术(危险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研究、化学物质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技术与风险管理研究、危险物质泄漏与扩散的动力学研究)。 重大装备及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的服务团队科技、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1) 重大装备再制造及修复技术(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先进修复技术),(2)新能源设备研发及应用技术(新型节能设备开发、微小型设备设计及制造技术),(3)节能环保设备研发及应用(高通量换热设备开发及制造、石化生产废弃物处理及再利用成套装置研发及应用)。 本团队主要成员2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包括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3任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等专家学者。团队骨干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且获得省部级奖励2次以上13人。近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2项目。 近3年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上海市资助研究重大项目80余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收录的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万以上。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学功能材料与激光技术创新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德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沈德元,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双创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入选者。“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江苏省“激光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余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5项。发表SCI论文约150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高功率中红外激光技术和透明陶瓷等先进光学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苏州安洁科技、苏州德龙激光、江苏大族粤铭激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及学科建设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高端装备技术———童水光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童水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5
装备制造 其他
童水光教授:研发中心主任,1991年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3年清华大学机械系博士后出站。1996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流体机械学科带头人、中国海洋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制造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锅炉热力学分析与仿真系统的研究、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的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逆向工程技术、生物制造工程的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锅炉CAD应用系统,锅炉热力学分析与仿真系统,锅炉协同设计平台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多项奖励,产生40多亿的经济效益。完成了十余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车辆研究团队-吴锋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92
装备制造 其他
吴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副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浙江省内燃机学会秘书长、浙江省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团队融合了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科研院集成电路与基础软件研究院和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等多学科优势,现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名讲师/助力研究院,17名博士、60余名硕士,各类固定研究人员及支撑人员近20名。团队多年来从事产学研合作,与第一汽车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浙江万向等大型企业深入合作,成功完成多个大型产学研项目,如与第一汽车集团合作研制的汽车嵌入式软件平台技术,成功应用于J6卡车项目,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吉利汽车公司合作,研制面向汽车电子的嵌入式平台,该平台成功应用与吉利熊猫、帝豪等车型,2012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中电海康合作,研制了面向智慧汽车的智能信息控制系统。与奇瑞汽车合作研制了AMT电控液压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独立研制了发动力管理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等产品。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工程机械——冯培恩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冯培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94
装备制造 其他
冯培恩,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挖掘机械分会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副教授3人。得到了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863、211项目、多项省部级科技计划的连续资助。获得1项国家级奖励、2个省部奖、6项发明专利、6项国家软件版权登记证书,有6项发明专利已公开或授理。在智能挖掘机的广义优化设计、作业路径规划、轨迹规划及控制、局部自主操纵、远程无线遥控、节能控制、工况监控与故障查找、工程机械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工程机械关键液压元器件等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长江挖掘机厂、玉柴、徐挖约翰迪尔、中国国机重工(常州常林机械、洛阳一拖)、上海彭浦机器有限公司、洛阳路通重工、徐州恒天德尔、徐州威克特、江苏久工、杭州重机、安徽格瑞德等十多家工程机械企业进行合作。

2013年10月01日

动力装备——钟崴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钟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95
装备制造 其他
钟崴,浙江大学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经费10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5项,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先后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国电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EI收录论文20余篇。长期专注于锅炉性能分析计算研究。与中国国电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杭州锅炉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家大中型A级锅炉制造企业进行合作。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PCC桩复合地基技术——刘汉龙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汉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6
装备制造
刘汉龙,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PCC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开发、软基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PCC桩复合地基成果已在京沪高铁、长张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苏铁建筑工程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华林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华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67
装备制造
华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会理事、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高性能齿轮精密摆辗技术和高性能轴承精密轧制技术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火车、化工、电力、国防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海陆环形锻件有限公司、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锻造公司、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01日

多相流体力学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吴应湘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8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吴应湘,研究员/博导,博士,2003年被中国科协评选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十五”重大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发明专利4项。在油气水分离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已经在石油企业进行中试,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大型石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镀层工艺力学与摩擦学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夏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96
装备制造
夏原,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1人, 5年承担国家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余项,发表SCI论文9篇,专利与软件4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在真空阴极弧离子镀及DLC超硬薄膜制备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并已在实际工程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