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张德坤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德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德坤,1971年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动磨损及疲劳、微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矿山机械可靠性。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摩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先后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九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208台(套),总投资1800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778M2。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葛世荣所长(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以矿山耐磨材料设计及摩擦学性能评价、摩擦学非线性理论、生物材料及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摩擦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救灾机器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部科研计划项目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和多项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课题。目前科研团队已取得多向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现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80余篇被Ei收录,获专利20余项,特别是特别是医用钛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获得美国、欧盟和国内专利。研究所目前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欧盟COST533科技计划亚洲区域唯一合作成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摩擦学中心以及中英生物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合作中心。

2013年10月02日

新材料技术——陈达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6
新材料
陈达,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核技术材料与应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课题组成员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等项目40多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金属防腐涂料、核辐射防护装备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无锡麟龙铝业有限公司、扬州锦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省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2日

先进功能膜分离技术——刘必前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必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3
新材料
刘必前,研究员,江苏省2009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9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自1982年以来先后从事高分子合成、橡胶、塑料、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高分子膜的制备技术、工艺和精细化工材料等方面有突出成就。本团队有从事功能分离膜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后1人。在SCI刊物以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84篇。申请专利136项。在新溶剂再生纤维素、改性聚烯烃微孔滤膜,先进储能新材料等方面有突破性研究进展。

2013年10月02日

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万立骏院士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万立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2
新材料 其他
万立骏院士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大会国家代表、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1日

环保陶瓷与新能源陶瓷技术——吴建锋教授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建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4
新材料
吴建锋,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湖北省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工业陶瓷、新能源陶瓷、环保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原料标准化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 吴建锋教授和徐晓虹教授、王国梅教授、水处理专家,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及经济管理团队等组成了跨学科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大量国家973、863、国家支撑和省市攻关计划项目,为海印集团、科达机电、中国铝业、宝安集团、中博建设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服务,共建了六个陶瓷产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40余项。主编国家重点规划教材《材料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及《材料物理》等。培养了大批工业陶瓷高层次人才。

2013年10月01日

催化新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安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5
新材料 其他
王安杰,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馏分油深度脱硫和脱氮工艺和催化剂等。 曾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金,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1项高校骨干教师计划项目和1项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 目前负责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根据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的本征反应特性构建高效脱硫和脱氮催化反应体系”(20333030),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加氢脱氮反应机理研究及深度加氢脱氮催化剂的研制”和1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馏分油超深度脱硫催化反应新工艺及其催化剂的开发”,并承担1项中韩合作基金和1项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纳米碳材料团队

省产研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清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93
新材料
   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所长助理、先进材料研究部主任。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总装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总装产业化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百人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团队在轻质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气凝胶、智能变色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工程中得到试验应用。团队与华为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703所、苏州阿罗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赛菲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材料——王树东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树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70
新材料
王树东研究员为国内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知名教授,职务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能源环境研究部部长。主持完成和正在承担的 “863”、“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计20余项,并负责完成多项工业应用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在能源环境催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3年10月01日

纳米金属材料---卢柯团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卢柯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56
新材料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4人。近5年来总经费2600余万元。近年来,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纳米孪晶铜、纳米结构钢铁材料等方向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中、美、法和欧盟等发明专利20余项,正在申报专利5项。

2013年10月01日

低温超导磁分离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栾兆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6
新材料
栾兆坤,主要从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新型膜材料与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现代化产业技术、新型纳滤膜、疏水膜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以及低温超导磁分离技术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863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18项并实施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陈浩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直接领导并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型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调试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以及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省部级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级新产品认证,列入国家限制出口技术名录多项。本团队拥有核心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7余项,在申12项。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先进材料强韧化原理与技术——王慧远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慧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6
新材料 其他
王慧远,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高性能热作模具、高强韧铸铁材料、新型高强韧镁合金轧板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和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与一汽集团、山西银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材料环保助剂开发与产业化——蒋平平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平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36
新材料
蒋平平,1957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6年-2011.1年一直担任江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荣获2007-2008年度江南大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称号、2010获无锡市“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2010年获江南大学“荣智权奖教金”。在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到了国内本行业的认同,曾连续四年在全国塑料助剂行业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作特邀报告,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现任中国工程塑料协会助剂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全国水溶性高分子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塑料助剂》期刊编委、《增塑剂》期刊主编、《Journa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特聘中国编辑。2012年获得无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都为副教授。2006年以来,本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联创项目、江苏省国际合作课题和江苏省创新团队等研究项目12项,围绕国家产业导向的研究项目,主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品质环保增塑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08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环保增塑剂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获安徽巢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SCI、EI及国内核心等刊物上论文7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增塑剂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和《环保增塑剂》(国防工业出版社)。与常州市武进佳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建德建业有机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