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24年04月16日

呼吸医学工程——邓林红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林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34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邓林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2篇。在气道生物力学、呼吸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江苏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卓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复医疗技术集团、常州莱道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余元。

2015年07月07日

现代焊接技术团队——王克鸿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克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3
装备制造 新材料
王克鸿,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长期从事焊接机理与方法、焊接智能化、数字化与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研发工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科技奖励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省333学科领军人才,青蓝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工作创新团队先进集体负责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工艺与装备技术领域规划专家和科工局研究应用中心规划专家,高能束流加工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部件先进制造、工程机械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兵器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市、泰州市焊接学会理事长,《焊接学报》编委。 本团队形成至今已20年有余,本团队以国防科技工业“大型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和南理工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省重点学科、机械制造省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技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为依托,主要针对兵器等国防行业、江苏等民用领域开展焊接制造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团队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化率达到80%以上,在读博士生24人,硕士生56人,每年本科生约70人。 近年来,在研国家、国防、省项目30余项,年均合同经费约15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兵器科技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连续15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研发团队,2007年获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工作创新团队先进集体,2012年获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大型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教育部材料优选与评价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18日

功能高分子材料——张秋禹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和鹏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3202
新材料
张秋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6项,国家高新工程军品配套项目6项。攻克了微纳米尺度有机无机复合、多孔材料孔道控制等关键技术。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光电新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2015年08月07日

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罗运军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罗运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19
新材料
罗运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小组组长,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总装备部某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总装重点基金、科工局基础科研等共18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专著6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水性聚氨酯、阻燃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阻燃水性聚氨酯成果已在织物涂层整理剂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与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仿生界面纳米技术——郑咏梅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咏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3
新材料
"郑咏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封面作12篇,获专利授权9余项,北航首篇《nature》第一作者。在超疏水、防冰、仿蜘蛛丝集水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超疏水与仿蜘蛛丝集水成果正在建筑幕墙、核电冷却塔水汽收集等工程中正开展相关应用。目前,与广州歌丽斯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6日

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及超声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俊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3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胡俊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曾任日本NEC-TOKIN公司仙台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职务。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灵敏度超声辅助型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的绿色加工技术、微移液器以及其它的超声应用技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江苏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课题10多项。在超声和压电器件方面取得过众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总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公开日本专利15项,论文SCI总引用1000余次,他引700多次。 胡俊辉教授是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 (World Scientific,2014)的作者,其研究成果曾被国际主流科技媒体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Phys.org Science News Wire,EurekAlert,Electronic Component News和Bio-Medicine等亮点报道;他曾获1998年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和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和Ultrasonics的 VALUED REVIEWER 称号;3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邀请演讲10多次,并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 2011” 大会荣誉主席、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6”和“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ntrol”的大会主席。

2014年06月02日

粉末冶金与特种材料成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洋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99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总装十二五预研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2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钨钼等难变形合金热精密强化成型,轻质高强韧钛、镁及铝合金铸造及塑性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等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陶杰教授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0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陶杰教授课题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陶杰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吸纳科研新秀,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气氛浓厚,组织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 ①材料塑性加工与装备: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空心构件的内高压成形、空心件的弯曲成形、板材充液拉深成形、钛合金波纹板气压超塑性成形、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二次塑性成形;塑性成形工艺的计算机仿真;复杂零件及成形模具的数字化建模;塑性加工关键装备方面主要包括管材内高压成形数控装备及板材充液成形数控装备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及石化等重要领域。 ②复合材料制备与评价:主要包括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超混杂层板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研究的相关材料体系有:铝/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铜双金属复合管、铜/钢双金属复合管、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钢双金属复合板、钛/钢双金属复合板、铝/铜双金属复合板、钛/铝多层复合板(最多为11层);波纹夹芯复合板、GLARE以及TiG超混杂层板。关键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爆炸复合、气压超塑性+扩散焊技术以及热压复合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汽车领域。 ③功能涂层制备与表征:包括阻氚涂层的双辉制备技术、镧系氧化物憎水涂层双辉制备技术、轻合金微弧氧化技术、轻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以及医学等领域。 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主要包括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课题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内,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约170余篇,其中SCI收录73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课题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课题,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详细信息请浏览网页:www.taojiegroup.edu.cn 一直以来,课题组十分重视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目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中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高知大学水热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江苏呈飞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等高校及机构一起在材料制备、成形工艺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课题组更有多名已毕业的研究生正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2017年09月21日

纤维金属超混杂复合材料设计及制造技术——南航陶杰教授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69
新材料
陶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材料与成形技术研究所所长,亚澳复合材料协会会长,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超混杂复合材料的设计及研发工作。本团队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材料与成形技术研究所,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及青年教师7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纤维金属超混杂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承担863课题1项、国防配套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重要国防装备、汽车工业、核电工业等领域。长期合作单位包括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院、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等。

2013年10月02日

新材料技术——陈达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6
新材料
陈达,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核技术材料与应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课题组成员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等项目40多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金属防腐涂料、核辐射防护装备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无锡麟龙铝业有限公司、扬州锦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省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陈光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76
新材料
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在学校统一部署和领导下,1999年引进带头人陈光教授,组建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团队。目前,“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为“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三个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标志是:2000年度,南京理工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这在江苏省所有高校中是最早的;2001年材料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这在江苏省所有高校中是唯一的;2002年建成“江苏省新材料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工程示范基地”。2009年成立“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进入十一五,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同学科中的排序不断迅速提升,排名明显领先于江苏境内所有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除“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外,“纳米及亚微米科学与技术”又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重点交叉学科、“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团队建设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形成了由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团队,并成为“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以该团队为基础,组建了“材料评价与优选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团队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进而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是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其内涵是通过系统实验、深入研究,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合金熔体行为、凝固与相变行为、物理化学行为、力学行为、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行为基础上,科学设计合金成分、组织结构以及材料复合与制备加工方法,创制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注重新型高性能特种金属材料,特别是非晶及纳米晶、活泼金属、难熔金属、高温合金、介金属等的制备与成形技术、材料复合与成形加工技术、材料性能与使用效能评价技术的研究。

2014年06月17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状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目前由吴状春教授负责,有在读博士一人,硕士六人,本科生三人。吴状春教授自95年以来,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锂离子电池方向的研究,具备全面的电化学理论基础。近年来发表SCI多篇,他引超1400次。拥有美国获批发明专利 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