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21年09月30日

石墨烯新材料研发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尚德
职称:
团队编号:10034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4人。 顾宝珊,国家先进金属材料涂镀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墨烯研究中心首席,博士生导师;北京腐蚀与防腐学会理事长;获得国家专利十多项;发表论文七十多篇,译著一部,专著一部,参加编著三部。获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 团队已掌握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功能化与应用研究,石墨烯基电磁隐身材料的微结构设计与电磁隐身机理,柔性石墨烯材料光、电、热性能调控及其在机翼除冰方向的应用技术。团队成员累积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60余篇; 其中许海龙博士在Carbon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等国际一流材料类期刊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5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合计影响因子130,H因子13。 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9年08月27日

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催化中的应用-吴功德教授团队

南京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吴功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6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吴功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张家港市领军人才,南京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高级访问学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士7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并以主要科研骨干力量参与过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包括Nature Commun., Adv. Synth. Catal.,在内SCI论文5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VOCs气体和有机废水的净化治理、生物柴油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绿色氧化甘油、纳米碳纤维的改性成果已在化工合成和环境废气处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余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黄昊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昊
职称:
团队编号:10057
新材料
技术负责人黄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 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面向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需求,探索纳米材料宏量制备、纳米结构控制、电极高密度储能等关键技术。利用微波气相沉积、热丝气相沉积、磁控溅射、直流电弧、高能电子束等多种等离子体物理制备方法,结合化学控制改性完成复杂结构纳米电极设计制造,为活性材料高效储能及长效服役提供解决方案。双效核壳纳米结构可以实现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电化学储能特性,解决了目前碳/活性物质体系中因简单复合造成电极低效的普遍问题,为电化学电极实现长效高密度储能提供解决方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1008,51171033),国家973项目课题合作研究(2011CB936002);“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2021年09月30日

LED封装胶制备——刘宇宙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宇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43
新材料
刘宇宙,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14年入职北航。本团队目前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至今发表专利申请40多篇,获专利授权11余项。获得美国的InnoVision奖和进入面向世界的R&D100的最终评审名单。在有机硅的合成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封装材料的研究成果已在LED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万元。

2021年10月15日

高稳定性植物绝缘油研究团队

重庆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李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1人,教授8人、副教授4人、特聘研究员1人,包括国家杰青及长江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近10年,作为负责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复杂环境中输变电设备绝缘技术、状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新型电工绝缘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环境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关荣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5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关荣锋,教授(二级), 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负者人。从事智能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6项,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承担企业技术攻关课题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3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智能传感与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智能检测传感技术、光催化新材料相关成果已在企业获得应用。与科行环保、天楹环保能源、易达检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余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聚氨酯工程材料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志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45
新材料
姜志国,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聚氨酯工程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聚氨酯协会理事,中国塑料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完成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完成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市政研究院等单位委托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中文核心论文60余篇,SCI和EI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研究领域涉及特种聚氨酯树脂合成,功能化材料加工,刺激响应型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聚氨酯材料多层次构效关系计算和理论研究;大结构聚氨酯聚集态加工-结构-性能关系研究;聚氨酯材料阻燃、导电、耐高温、吸油、吸水改性和生物应用研究等。高铁桥梁弹性体伸缩缝、电子热熔胶、遇水膨胀聚氨酯弹性体、XXX用TPU薄膜、皮带修补胶等产品在工程中取得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1年10月25日

高效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

武汉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麦立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99
新材料
(1) 创建了一维电化学反应界面研究的普适新模型,构筑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 电化学储能器件,被国际同行公认为“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储能器件是从纳米层面直接 检测容量衰减的强有力工具”; (2) 发展了梯度静电纺丝、自组装-取向搭接等可控制备复杂分级纳米线的普适新方法, 显著提高储能器件的循环寿命,分级异质纳米线循环1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由78%提 高到98%; (3) 发现了电子/离子双连续效应可调控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新规律,石墨烯卷/纳米线 同轴半中空结构材料电导率提升27倍,在保持储能器件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功率密度提 高6倍; (4) 钒系纳米线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是常规锂离子电池的1.5~2倍,通过国家汽车监 督检验中心的强制检测,在东风汽车公司进行装车试验。 本团队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高能股份有限公司、东风 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东莞市钜大电子 有限公司、郑州优碧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密切 合作,推进并实现了多项储能材料与器件方向的科技成果转化。

2021年10月06日

废弃泥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徐桂中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07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废弃泥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依托盐城工学院省级重点研究平台,重点解决流态泥处置难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9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项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近3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在废弃泥堆场快速生态脱水、废弃泥生态固化、废弃泥制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废弃泥生态固化及制桩技术已在淮河干流五河大桥接长工程、长深高速公路连云港机场互通工程及新沂区域供水工程定向钻穿越沭河工程等中得到应用。与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鸿基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盐城水利建设集团、江苏荣泰建设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13
新材料
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团队先有6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生导师2人。团队负责人为苏旭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1)材料热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2)高性能有色金属;3)金属表面改性;4)光伏组件和器件材料。高强钢热镀锌板选择性氧化和润湿性研究/2015.01-201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万元。材料中周期层片结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2012.0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万元 总体发展目标:以有重大应用背景的新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以材料表面基础理论和表面组织结构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研究,解决制约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新材料和新技术,对江苏省新材料和表面技术行业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学校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建设提供支撑。

2013年10月01日

低温超导磁分离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栾兆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6
新材料
栾兆坤,主要从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新型膜材料与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现代化产业技术、新型纳滤膜、疏水膜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以及低温超导磁分离技术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863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18项并实施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陈浩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直接领导并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型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调试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以及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省部级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级新产品认证,列入国家限制出口技术名录多项。本团队拥有核心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7余项,在申12项。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分子筛膜制备与应用技术——顾学红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学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83
新材料
顾学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6月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4月至2007年1月期间,在新墨西哥州矿业技术学院、辛辛纳提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2月回国任教,2014年1-6月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高级访问。目前主要围绕能源和环境需求,开展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工作,并重点开展了分子筛膜的产业化技术研究。是2013-1014年度“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和南京市科技创业家培养对象。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十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分子筛膜制备和成套装备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究成果孵化出江苏九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股票名称:九天高科,股票代码:832440),分子筛膜脱水技术成功应用于哈药集团、浙江海正药业等80多家企业溶剂生产和回收,推广工业装置100余套,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