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9年10月16日

金属材料纳米技术——高性能镁合金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96
新材料
孙军,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丁向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在金属材料设计制备与强韧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的钼合金已在核燃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快速降解镁合金已在石油钻进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句容百利镁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焦作市益瑞合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万元。

2019年10月14日

仿生界面纳米技术——郑咏梅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咏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63
新材料
本团队从事仿生界面材料及动态浸润性调控研究,通过交叉纳米技术、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探索仿生界面可控会被技术与方法,开展界面材料的憎水性,防覆冰、流体驱动,液滴传输等功能特性基础及应用研究。现拥有骨干教师2人,其中教授(博士导师)1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5人,硕士生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6项。在Nature,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J. Mater. Chem. A,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封面作12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北航首篇《nature》第一作者。在超疏水、防冰、仿蜘蛛丝集水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超疏水与仿蜘蛛丝集水成果正在建筑幕墙、核电冷却塔水汽收集等工程中正开展相关应用。目前,与广州歌丽斯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

2019年09月10日

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技术——陈群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717
新材料
陈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省优势学科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3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承担中石化和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高品质双酚A清洁化生产技术、苯酚烷基化清洁催化技术及低压催化加氢法提高乙二醇UV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双酚A清洁化生产技术已在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15万吨/年双酚A的生产中得到应用;苯酚烷基化清洁催化技术已在江苏凌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2万吨/年壬基酚的生产中得到应用;低压催化加氢技术已在山东利华益集团20万吨煤制乙二醇装置上获得成功应用,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余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精细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陈群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689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陈群,男,1963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中石化集团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 83 篇,其中重要 67 篇,核心 16 篇,申请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双酚A生产、乙二醇精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星辰材料、扬子石化、漂莱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97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应汉杰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应汉杰
职称:
团队编号:10027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应汉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国家863领域主题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国家杰青1人,江苏省杰青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专利授权1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在辅因子代谢、催化剂构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余项成果已在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生物环保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宁夏伊品、河南金丹、南京红太阳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19年10月16日

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王锦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80
新材料
王锦,北京交通大学“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联合国人居属(UNHABIT)特聘水环境专家,科技部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催化功能材料、膜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光催化材料成果已在甲醛降解、消毒、水处理等中试试验中得到应用。与济南环境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勤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22
新材料 其他
张勤俭,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1972年3月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参加工作,任所长助理,微纳加工实验室主任。2002.05-2004.06在清华大学精仪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被评为研究员,2011年5月转入北京交通大学工作,2011年11月被评为教授。 长期从事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作为副主编已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5篇,EI收录12篇。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作为骨干(排名第2)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荣誉称号。拥有金刚石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领域8年的实践经验,独自开拓美国客户2个和多个国内客户,主持研发了多种金刚石超硬材料制品,并以实现批量生产。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系统仿真学报》审稿专家,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兼职教授。

2019年10月18日

先进制造及表面工程研究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团队带头人:齐庆杰
职称:
团队编号:09804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齐庆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专家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分委会委员,2012年获辽宁省首批特聃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创经济效益逾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7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在先进制造及表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保温杯替代电解抛光一次内外全抛光等多项成果已在保温杯等行业的中得到应用。与哈尔斯、飞剑等几大企杯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30日

金属与非金属新材料开发——杜东海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东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033
新材料
杜东海,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留学美国3年,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高温腐蚀开裂性能。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0篇。团队已与明达铝业科技(太仓)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研发项目投入40万。

2015年09月01日

离子液体清洁过程与节能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锁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7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带头人张锁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主任、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余人,其中博导8人,研究员12人、副教授2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在离子液体基础及工业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乙二醇、MMA、烷基化等成果已在乙二醇工业示范试验关键技术开发、异丁烯/叔丁醛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清洁工艺、离子液体催化碳四烷基化的新工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燕山石化、扬州奥克、山东易达利、河南盛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9000余万元。

2019年10月14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技术——邓元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6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带头人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度)以及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13年度)。目前担任J. Mater.Sci. Tech.编委,还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热电材料与应用分会理事,中国能源学会理事,2017 年中国材料大会热电材料与器件分会主席以及 20余家国际知名期刊论文评审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博后1人。近十年,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6项自然基金、科技部 863 课题1项、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项目2项。在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70篇,SCI他引843次。发展了快速制冷和热发电用轻质、高效、高可靠热电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突破器件间能源耦合与互连难题,满足了空天与电子领域高热流密度热控与废热利用的迫切要求,实现了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与温度无源传感新功能。研制的无源温度传感器在天津港、国家电网获得应用。与航天一院10所、航天三院306、航天八院812、清华微电子所、浙大、物理所、广东工业大学、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北汽新能源等院所高校以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陈洪渊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洪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00
新材料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1981-84年为联邦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其后曾分别获德国DFG、DAAD、VW-Stiftung等基金的资助多次以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进行中短期的合作研究。现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现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测试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质量协会副理事长;《 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 化学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 Res. in Chin. Univ.》四刊副主编;《化学进展》、《分析科学》、《色谱》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委员和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成员和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学科评委;江苏省质量协会、学会副理事长;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化学委员会国家代表(1991-1994)。 长期从事电化学分析基础、仿生催化、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微全分析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卓有成就。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委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973纳米科技项目课题和与基金面上项目等。迄今已发表论文640余篇, H因子为46;专利7项;合编著译书6册,百科全书或专著4专章;《21世纪化学丛书》和《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辑)》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2006)2项,国家教委(1998)与教育部(1999)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2004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