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航空材料表面工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正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40
新材料
姚正军,博士,教授,博导,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路线图”项目组专家,江苏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金属学会新金属材料学术委员会主任。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获专利授权4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耐海洋腐蚀表面处理、钛合金3D打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商飞、成飞、天工工具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

2014年06月25日

复合材料天线罩研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周光明 飞机设计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总体负责 曹群生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负责 王新峰 工程力学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天线罩力学性能设计负责 蔡登安 工程力学 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生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静力试验 乔玉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多学科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黄翔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结构强度计算分析、静力试验 李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方法研究 李黄炎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电性能试验 眭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

2015年08月07日

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自强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邵自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23
新材料
邵自强教授,长期从事纤维素产业化研究,现任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曾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撑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北京市科委与教委项目等科研60余项,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汉、英、俄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6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北京市科委、国家发改委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18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三等奖2项等。已取得多项鉴定项目,技术工程化转化多项: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混合醚酯系列产品工程化100吨/年制造;聚阴离子纤维素10000吨/年生产线设计建设等。耐候性羟乙基纤维素技术在2000吨/年生产线上试制与推广,液晶用三醋酸纤维素制造技术中试放大以及产品在关企业使用项目稳定品质优良;中心还开发了NC质量检测系统,在多家企业得到推广使用。与中国兵器集团、北京建筑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四川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力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山东一滕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

2014年06月27日

先进成形工艺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明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是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钛合金成形技术、板成形工艺的力学分析、模具的优化设计、板成形性能分析成形工艺与工装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钛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首台热成形机床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而后又在2006年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的热成形机床。完成了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某型飞机的钛合金垂尾的部件的研制等。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钛合金、铝合金及陶瓷等难成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性能分析与评价、成形工艺与装备、板料成形CAE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材料超塑性及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材料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飞机钣金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某型飞机钛合金垂尾热成形技术”、“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热成形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重大专项)”、“中高强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等钛合金成形应用科研研制项目。“某型空空导弹钛合金舱体及翼面舵面制造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钛板热成形技术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韧钛合金热工艺参数与相关机械性能及微观组织预测研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热成形机床。 此外,本团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难加工材料加工)的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工作条件。

2014年07月05日

精细化学品及新型医药功能材料清洁制备技术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新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本团队曾承担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等国防领域支撑项目及专项课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120多篇。申请专利30余篇,其中国防专利2篇,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高级研究人才80多名。目前积极开展多项合作,主要进行产品开发及技术输出,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014年06月17日

纳米能源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阚二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通过理论模拟,解决材料研制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主要研究对象为太阳能材料,电池材料,生物制药等方面。

2015年07月16日

凝固与纳米技术——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941
新材料
本团队依托于南京理工大学“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心2006年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运行开放,是南京理工大学首个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并通过验收的工程研究中心。团队以陈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为骨干,是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学科互补、创新能力突出的精干队伍,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在轻质高强韧Ti及TiAl合金、超高强度钢、块体金属玻璃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耐腐蚀稀土永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钢、龙川钢铁、沙钢、晨朗电子、佑天金属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5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表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重点开展机械装备的表面功能化设计、增材制造、再制造以及可靠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等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各类工况下机械部件的延寿及高可靠性设计、制造及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先后获得了一些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国防973课题、国家973子课题)的资助,同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余项。基于前期技术积累,目前,已在矿山机械截齿、螺旋滚筒、减速器、传动轴、液压立柱及船用主轴、齿轮、螺旋桨、叶轮等易损部件的表面强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逐步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

2017年09月21日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技术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方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92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技术团队,紧密围绕船海及民用领域节能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结合招远市在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重点项目、轮胎及汽车零部件以及矿产开发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需求,重点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减震降噪材、特种橡胶合成及改性以及相关工艺设备方面开展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高分子膜分离材料技术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方波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495
新材料
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海洋先进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技术团队,紧密围绕船海及民用领域节能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结合招远市在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化重点项目、轮胎及汽车零部件以及矿产开发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需求,重点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膜分离材料、减震降噪材、特种橡胶合成及改性以及相关工艺设备方面开展工作。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伏材料、器件及应用研发——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苏晓东 博士、教授,苏州大学阿特斯光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新型光伏材料、高效多晶黑硅电池产线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