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5年07月09日

材料表面技术与新型功能材料——张建峰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建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3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张建峰,男,博士,江苏省特聘教授。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德国罗斯托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奖学金,2012年获聘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2013年入选第四批“江苏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陶瓷粉体材料的表面纳米改性以及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开发等,重视理论、实验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曾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等项目3项,参与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重点装备等项目6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篇,授权专利4项,公开专利2项,参编英文专著2部,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大会特邀主题报告1次。 本团队主要成员为吴玉萍教授、李改叶讲师,博士生3名,硕士生10余名。团队立足于河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工作基础,着眼于材料学科与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交叉,以解决土木、水利和海洋工程中急需解决的材料科学关键问题为目标,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进行面向工程应用的材料表面涂层与改性技术及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

2015年07月09日

软土处理——陈永辉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永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35
新材料 其他
陈永辉,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土地基处理与地基基础工程,至今参与了几十多个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科研和建设任务。作为负责人已完成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以及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项、浙江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十几项,500万以上重大横向科技项目1项,其它纵向二类项目、横向项目10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高铁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项目1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指导硕士生毕业16名,在读11名,全程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已毕业1名)。出版专著一部《塑料套管混凝土桩技术及应用》,作为主要人员参与浙江省软基处理地方标准-《浙江省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要点》(试行)的编制工作。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专利12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6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授权4项。 团队成立于2000年,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坚能力。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奖项七项。申请12项发明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6项,公开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申请获得的国家专利经实际工程应用得到了有效的经济技术转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塑料套管混凝土桩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杭金衢高速公路浦阳互通软基加固工程、浙江省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工程、江苏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连接线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工程造价约2亿元。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10项,其他纵横向科研项目几十项。另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

2015年07月09日

废弃农作物秸秆在岩土工程中的综合利用——于小娟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于小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37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例: 于小娟,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几年,承担并完成江苏省科技厅资助立项的社会发展项目一项,承担并完成江苏省科技厅立项资助的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要参与并完成江苏省交通厅科研项目一项(2015年7月16日完成交通厅组织的验收鉴定),承担进行江苏省科技厅立项资助的社会发展项目一项(刚刚获得立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余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的4项,发明专利受理的4项。在环境岩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秸秆排水体系成果已在盐城港滨海港区疏港航道等工程得到初步应用。近几年科研总经费达122万元(不包括今年刚刚立项的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经费)。

2015年07月09日

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发——蒋亚清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亚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51
新材料 其他
蒋亚清,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优秀人才,淮安市“533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EI论文9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X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及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社会科技奖励8项,申请发明专利22项。在高性能水热合成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和堤防防护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FRP筋混凝土栅栏板成果已在江苏省沿海开发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京金海宁建材、一夫新材料和淮安市旺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200余万元。

2015年07月09日

化工与材料科技服务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殷恒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52
能源环保 新材料
1997年日本国东北工业技术院研究员,2001-2002年日本国NEDO研究员,2002年至今江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工业催化学科带头人。 在国内外刊物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10多余项。完成多项国内外研究课题,涉及催化、纳米材料、化学工程、精细化工与环境工程等领域。现从事纳米半导体与纳米金属的催化理论与应用、多相催化与绿色化工等研究工作。 本团队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国内众多相关领域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主要从事绿色化工过程、精细化学品与医药中间体、环境工程、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工业化过程的研究开发合作。

2015年07月10日

高级溶剂与活性单体——朱新宝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新宝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8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朱新宝,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江苏省醇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环氧树脂及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有机化工分技术委员会丙二醇醚和乙二醇醚工作组成员。主要进行环氧化合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的精细衍生产品开发研究,对二元醇单醚及其酯、二元醇双醚高级溶剂、封端聚醚、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及活性单体系列产品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进行开发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项。发表SCI论文4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在醇醚系列高级溶剂、特种环氧树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已得到应用。与江苏怡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扬州晨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华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新远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多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生物质灰(稻壳灰)混凝土新材料研发团队

淮阴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佘跃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27
能源环保 新材料
例: 佘跃心,淮安市533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4名,博士5名。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专业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陆续与相关企业结成科技帮扶合作伙伴。在固体废弃物利用、稻壳灰混凝土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5年07月10日

战略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示范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李小平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45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李小平,李小平,1967年5月生,200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 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项目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科基金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8篇(SCI、EI、ISTP收录16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超高强铝合金材料制备和产品研发、制备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在航空航天、石油地质钻探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常州、天津、甘肃等多家大型铝合金生产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已建立大型喷射成形中试生产线,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海洋工程先进材料——周廉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56
新材料
周廉,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世界钛会执委会委员等职。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专题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成分设计及加工成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攀钢集团、沙钢集团、西部钛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管盖基因芯片技术——刘全俊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全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69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刘全俊,东南大学生医学院教授,博导,2008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第六届理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教授1人,博士后2人,博士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新一代超高通量DNA测序系统及配套的超高密度基因芯片和试剂、管盖基因芯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通过无锡市530计划在无锡新区实施转化,二台AG100超高通量测序系统已经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运行测试,已经产出数千亿DNA 碱基的数据,并由南京普东兴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

2015年07月10日

新材料技术——催化吸附分离研究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晓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9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刘晓勤,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其中10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吸附剂及吸附分离过程、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工业催化过程、绿色化工工艺、煤化工、气体净化及废气处理技术等。研究成果在石化、化工、农药等行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煤化工》和《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委。曾获化工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石油化工、工业废气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石油化工生产常温脱氯技术成果已在石化、化工、农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7月11日

关键金属零部件表面激光无损制造与再制造——陈长军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长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532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陈长军,江苏省激光三维成形与微制造工程中心副主任,激光加工中心主任,苏州市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层次紧缺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40多篇,获专利授权20余。在镁合金、铝合金的激光无损修复、叶片材料的激光表面强化和熔敷修复重建、轧辊的表面强化、有色金属如铝合金、钛合金薄板的激光焊接、钛合金的表面渗氧强化、玻璃与金属的激光焊接、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轧辊强化技术成果已在江苏沙钢、南京钢铁厂、武钢等工程中得到应用,齿轮的表面强化在XX军工厂得到应用、镁合金的激光无损修复与强化在多家军工厂和发动机公司得到应用。